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上海交大高金潘军、洪玉蓉教授论文获国际顶刊MS接受发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金融学教授、高金讲席教授潘军,金融学副教授洪玉蓉与合作者鲁小萌共同撰写的论文“Financial Inclusion via FinTech: From Digital Payments to Platform Investments”(《通过金融科技实现普惠金融:从数字支付到平台化投资》)获国际顶级学术期刊Management Science(《管理科学杂志》)接受,即将正式发表。目前该论文的谷歌学术引用数已达146次。

微信图片_2025-07-16_101459_921.jpg

在金融科技时代,数字支付借助“一站式”的超级应用,与各类金融服务实现了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提出假设:由数字支付推动的金融科技的普及,能够降低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非货币性成本(例如心理障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应用越广泛,家庭在共同基金投资中的参与度就越高,风险承担意愿也随之增加。为进一步验证数字支付与风险基金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该论文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

一是将与蚂蚁集团总部的地理距离作为衡量金融科技渗透程度的工具变量;二是结合深圳市公交二维码支付的外生性推广的自然实验,最终提供了明确的因果证据。此外,研究还发现,这一效应在金融受限程度更高、风险偏好更强,或居住在银行服务覆盖不足地区的用户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研究缘起

潘军教授与洪玉蓉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金融科技与公募基金相关问题的研究。此项研究源于她们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研究启动于2019年,当时中国数字支付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依托与蚂蚁集团的合作,研究团队获取了涵盖居民消费、投资及数字支付行为的多维度数据,并由此聚焦于探究电子支付普及对居民投资行为的影响。

与其他国家类似,中国居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比例显著偏低(约为总人口的10%左右)。在股票市场预期回报为正的情况下,居民不参与金融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一定的心理壁垒。研究团队据此提出,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将居民生活的多个场景整合到一个生态系统(即“超级APP”),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心理壁垒和隐性成本,从而有望提升其在公募基金等领域的投资参与度。

值得一提的是,此项研究是两位教授及其合作者在相关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她们此前合著的论文“Fintech Platforms and Mutual Fund Distribution”(《金融科技平台与公募基金分销》)已于2025年1月发表于Management Science。

创新之处

该项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聚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中国金融科技实践——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超级APP”平台模式。与欧美国家不同,该模式深度整合了支付、消费、投资等高频生活场景于“一站式”的应用。该项研究深入剖析了这种中国特有的金融科技平台的商业模式,阐明了其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如何运作,并实证检验了这种整合如何有效降低投资者的心理壁垒和隐性成本,从而提升普惠金融水平。

主要贡献

该项研究为探讨技术进步如何解决金融市场参与率低这一难题的既有文献作出了贡献。同时,该项研究深化了对中国独特的金融科技商业模式的理解,更通过实证数据发现:该模式对特定用户群体的普惠效果尤为显著——包括金融可得性较低、风险偏好较高,或身处银行服务覆盖不足地区的用户。这为精准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高金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