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上海交大衣俊霖博士在《中国法学》发表论文
2025年05月09日
责任编辑:李雪楠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助理教授(博士后)衣俊霖在《中国法学》2025年第2期发表题为“论人机协同审判的信任构建”的学术论文。
文章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在我国智慧司法建设中的普及推广,司法审判逐步呈现出“法官为主、机器为辅”的人机协同审判格局。目前,司法人工智能暂时消隐于法官背后,审判信任被置换为对法官人格、法院制度或人工智能算法的信任。人格信任奠基于法官作为“完人”的应然预设,与实然的法官“常人”之间存在现实差距。法院组织以司法责任制作为约束人机互动的主要制度安排,但在预测审判逻辑的影响下,存在盲目采纳机器建议的“人机合谋”风险。算法信任机制尽管能发挥局部的信任补救功能,但囿于“主体-工具”的二分思维,难以对法官与算法的协同过程进行约束。应当以信任者与信任对象的沟通互动为出发点,对人格信任、制度信任和算法信任进行反思性整合,将司法人工智能从内部办案工具拓展为外部沟通工具,推动人机协同法律议论的充分展开,为人机协同审判奠定更为坚实的信任基础。
《中国法学》是中国法学会主管、主办的法学学术期刊,在各类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长期稳居全国法学期刊排名榜首,是中国法学界最具影响、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该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为引领和繁荣法学研究服务。
衣俊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助理教授(博士后)、智慧司法研究院院长助理。曾获云计算及法律科技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数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委托课题数项,并于中英文刊物发表多篇有关智慧法院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学术文章。
文科建设处(智库中心、智慧人文社科中心)、凯原法学院
文科建设处(智库中心、智慧人文社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