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上海交大惠楠团队连续发文揭示“环境-微生物/抗性基因-健康效应”的协同作用机制

自2024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惠楠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了研究论文,全面揭示城市居民区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分布特征,明确了人类活动热区中呼吸系统疾病(RDs)相关微生物的迁移规律及驱动因素。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人为活动干扰会侵蚀微生物多样性,从而导致哮喘、鼻炎等RDs日益增加。城市绿地与居民健康福祉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居民区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及其对人体呼吸健康的调控机制尚不明晰。团队基于城乡时空梯度样本设计,以特大型城市上海市为研究区,整合居民区植被格局、周边用地类型等数据,重点剖析了居民区环境(叶际、入室、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通过自主研发的入室气溶胶微生物采样器(VenTube)和病原菌筛选系统(Lost Pearls-Blastn),借助抗性基因定量检测等研究手段,深入探讨了入室气溶胶微生物的调控机制及其健康效应。研究发现,居民区内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受季节调控。在寒冷季节,大量RDs相关微生物在新建居民区富集(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2024);入室气溶胶微生物群落(AMTI)在寒冷季节的多样性显著低于温暖季节,木犀科乔木能够通过抑制RDs相关微生物属的多度,促进呼吸健康(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4)。此外,季节变化还会影响AMTI携带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且会受周边用地类型、植物群落和养殖场的协同调控(发表于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剖析AMTI及其携带抗性基因的来源组成特征。结果发现, AMTI中无论是细菌还是真菌群落,均主要来自于叶际微生物群落,且二者之间存在广泛的潜在致病菌共转移(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5)。综上,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微生物/抗性基因-健康效应”的协同作用机制,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图1 上海居民区多环境因子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影响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赵畅为论文第一作者,惠楠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E0112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71843)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2230713300)的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315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6978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4.108545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7419

农业与生物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