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领衔肺癌全球多中心研究新突破,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牵头研究成果发表

6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作为全球Leading PI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引领全球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热潮。陆舜教授是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无标题.png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约三分之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Ⅲ期(即局部晚期),也就是说每年新确诊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有23万,而绝大部分Ⅲ B期和Ⅲ C期的患者不可切除。在过去的几年间,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这部分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5年生存率不足两成。

在美国和欧洲,约有10%~15%的NSCLC(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有EGFR突变,在亚洲则有30%~40%的患者伴有EGFR突变,对于IIII期EGFR突变不可手术的患者采用“放化疗+免疫巩固”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巨大治疗需求。

无标题.png

基于此,2019年,全球首个针对EGFR敏感突变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根治性放化疗后靶向治疗”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国际研究应运而生(LAURA研究)。

LAURA研究是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担任全球leading PI,联合美国、西班牙、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土耳其等多国相关医疗机构,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全球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共在全球范围纳入216例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配至奥希替尼组或者安慰剂组,以无进展生存期(PFS)为主要研究终点。

无标题.png

此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是LAURA研究首次分析成果,研究表明,在奥希替尼组对比安慰剂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是39.1个月和5.6个月,提示在根治性放化疗后,奥希替尼能够显著改善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疾病进展或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了84%。同时,相较于安慰剂组,奥希替尼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缓解率(DoR)也获得明显改善,且明显减少新发转移情况。

无标题.png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LAURA研究成果也做了“全体大会报道(Late-Breaking Abstract)”发言,获得全球肿瘤学领域专家的热议和好评。此项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模式的成功,或将改写今后的治疗格局。下一步,LAURA研究还将在延长患者总生存期、转移病灶治疗效果等方面做出进一步探索。

无标题.png

陆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希斯科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DIA中国区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会长等社会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慢病重点专项,国际合作课题;国家新药创新重大专项,863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肺癌专项和面上项目。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荣誉。

医学院
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