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许文健副教授在《Economic Journal》发表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金融系许文健副教授(独立作者)于2023年6月在经济学类国际顶级期刊《 Economic Journal 》上发表学术论文“Employment Decline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Role of Firm Size Distribution”(2023, Vol. 133 (652) , pp.1586-1625)。

【论文摘要】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最近关于我国青年高失业率的讨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经济危机的发生一般都伴随着就业的大幅下降。这背后的传导机制是怎么样的?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以往文献主要提出了两个解释:1. 需求角度,即金融危机期间房价的大幅下跌,导致居民财富的下滑,进而使得居民对企业产品需求的疲软,因此企业无需那么多员工进行生产,从而裁员;2. 供给角度,即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商业银行亏损严重,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本进行劳动力囤积(labour hoarding)以等待经济复苏。在这两个解释的基础上,本篇文章提出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就业下降的原因。

首先,通过对美国数据的观察,本文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地方劳动力市场比较集中的地方,也就是大多数员工被少量企业所雇佣的地方,金融危机期间就业幅度下降更多。为了更好地理解该现象,本文建立了一个具有企业异质性的动态模型。该模型的解析解(analytical solution)显示当企业面临个体性冲击(idiosyncratic shocks)时,地方劳动力市场的集中程度(由赫芬达尔指数来代表)会放大负向冲击的影响。直观解释是当地方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企业中,而该企业遭受个体性冲击(idiosyncratic shocks)时,会裁掉很多员工,工资水平也随之下降。该地方的其他小企业虽然没有遭受冲击,在面临下降的工资时,有增加劳动力的动机,但是他们没有能力吸收掉很多被大厂裁掉的员工,因此在这一情形下,该地就业水平下降幅度相对于那些集中度不高的地方而言会超出很多。即使最后我们加总了其他各类情形,比如地方小企业遭遇冲击时,集中度高的地方就业下降幅度要稍小一点,我们依然发现由于第一种情形下的超幅下跌处于主导作用,从而使得集中度高的地方在面临负向的个体性冲击时,就业平均水平下降更多。我们还通过数值模拟印证了模型的解析解。

其次,我们通过实证分析,排除掉了关于该现象的很多其他解释。例如,我们发现集中度高的地方就业下降幅度更大,不是由这些地方的地区差异或者行业差异所导致的,也不是由这些地方的劳动力市场规模小,或者该地方企业财务杠杆高从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所引起的。排除掉这些解释后,本文模型中提出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集中程度在员工再就业中的调整作用,就显得更为可信。

最后,考虑到地方就业下降幅度大,不一定代表这些人失业,有可能他们是换了一个地方或者行业工作,我还考察了地方失业率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人数的变化。本文发现劳动力市场的集中程度高的地方,失业率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人数也更高。这印证了前面所发现的这些地区就业人数下降更多的结论,也与以往文献中发现的金融危机期间各个地方就业机会都较少,跨地区搬迁的比例比正常时候更少。本文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集中程度高的地方的工资和产出水平变化以及不同行业的差异还有进一步的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原文。

本文的结论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如何选择企业和行业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市场生态系统来应对未来的负面冲击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集中考虑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我们思考大型和超大型企业的经济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695693096818097969.gif

【作者简介】

许文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于2020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创业创新,劳动经济学 。

在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World Development、《经济学(季刊)》 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