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等合著《大国经济学: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中国发展》出版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等合著的《大国经济学: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中国发展》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

2 - 副本.png

《大国经济学》旨在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与转型的视角,描绘中国社会经济的运作与特色。对于一个起点独特、规模巨大、区域差异显著、治理层级复杂、货物贸易总量居世界首位的“大国”,要真正理解其发展历程与面临的转型挑战,不仅需要理解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还需要理解“大国”意味着什么,并如何影响了中国经济。为了回答好中国的发展实践对中国经济学所提出的问题,由陆铭教授发起,由杨汝岱(北京大学)、徐现祥(中山大学)、范子英(上海财经大学)、罗知(武汉大学)、陈钊(复旦大学)、钟宁桦(同济大学)、奚锡灿(复旦大学)、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李辉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来自全国九所高校的十位经济学家,协力构建了“大国经济学”,讲述中国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向市场、从相对封闭向开放的大国转型的故事,以连贯的逻辑解释中国成功的经验与所面临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路径。《大国经济学》一方面从国家规模与转型特征入手,补足现代经济学在认识中国发展时所欠缺的细节与视角,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剖析中国发展道路背后的经济学普遍原理,增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互信。

全书以“面向长期、全局、多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学”开篇,提出了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即追求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并以此为目标,解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道路的逻辑,总结了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深化改革的路径。全书正文共十章,第一章“开放时代的大国发展”指出,受益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也不断地推进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所占据的巨大体量,与当前技术进步、资本加速替代劳动、旧分工模式变化等新的形势,使得全球生产与贸易格局面临重大转折。新经济时代的中国应该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大国优势,走向更高水平的开放。

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从行政和财政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的治理结构。第二章“央地行政关系:放权与协调”描画了中国央地行政关系的动态变化,中央放权与协调、地方试点与同步、差距扩大与缩小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央地关系的动态循环和中国发展的国家治理基础。央地行政关系中存在的这个逻辑一致的解释,为展望中国央地之间未来的互动提供了可能的方向。第三章“央地财政关系:协调与均衡”梳理了中国财税体制的变革。从大国治理和国家市场建设的角度看,分税制是系统改革,它根本或者主要的作用不是为了解决钱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曾经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加强了中央协调地方的财政基础。大国财政必须做好激励和平衡,这是认识央地财政关系的关键。未来在分税制的框架下,需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事权,更好地服务于长期、全局、多维发展。

第四章“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探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作用、定位与相应的政策动向。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从单一公有制演变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更依靠民企,国企更多承担战略和公共职能。未来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国有企业分类发展,按照竞争中性原则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第五章“大国治理中的产业政策”提出,当市场协调不足且潜在社会收益较大时,产业政策在大国尤可实施。中央的产业政策可能扶持当前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并不有违长期利益。但地方的产业政策若违背本地比较优势,则偏离长期、全局最优。中央发挥协调作用,可校正地方产业政策的偏误。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利用市场竞争,优先实施普惠性政策。

第六章“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局”提出,全球化和现代化伴随着经济向沿海和大城市集聚,人口出现大规模跨地区迁移。在经济集聚的同时,可以实现地区间人均差距缩小,从而兼顾发展与平衡。如果地理和规模效应重要,促进人口流动优于在地理欠佳地区大规模投资。人口流出地的高债务和人口流入地的高房价,需要通过土地和人口的空间配置优化来破解。要实现长期、全局、多维最优的大国治理,中国在发展中走向平衡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七章围绕金融市场与资本配置问题展开讨论。这一章指出,中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是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作为一个大国,通过比较特殊的金融体系,做到了很多在其他国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超大的基建规模和大量得以实施的长周期项目,但也由此存在一些有独特性的问题。未来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支持轻资产服务业。推进高水平开放与市场化改革,要弱化金融的财政职能,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第八章“双循环与经济结构转型”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提高,生产资源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结构转型根植于人类对多维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技术进步和城市化的结果。结构转型推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和内需,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当前中国农业占比过高,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大国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要依靠市场化和要素充分流动,畅通内外“双循环”。面对无法避免的结构转型,如何转变治理方式与各级政府的激励机制,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大众最有切身体验和诉求的领域之一。全书的第九章集中探讨共同富裕与收入差距问题。书中指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目前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城乡收入差距偏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促进共同富裕。技术革命、全球化和城市化是未来共同富裕之路上的关键挑战。促进共同富裕,一次分配是根本,二次分配是调节,三次分配是补充,机会均等是核心。

《大国经济学》以探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非正式制度结尾。第十章“中国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回顾了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并指出,有效的产权界定和保护、激励创新的有限责任原则、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的良序治理,是市场经济的三大制度基石。相应地,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应当进一步挖掘中华文化中经世致用、义利相兼与情理交融的传统,积极拥抱现代文明,坦然面对文化差异,以文明进步促进自身文化繁荣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只有理顺“大国”的细节与逻辑,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独特的“大国经济学”弥补现代经济学的不足,才能客观认识自身的发展,面对迅猛的社会转型与变化的世界发展格局。《大国经济学》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也是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故事,为一个“大国”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来自经济学家的解释。

 2.png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出版了学术著作《空间的力量》《大国治理》《大国经济学》,以及学术畅销书《大国大城》《向心城市》。曾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现任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战略思考。

文科建设处(智库中心)成果办公室、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