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上海交大药学院李晓波课题组发表管花肉苁蓉抗抑郁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Phyto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大药学院李晓波教授课题组题为“Total glycosides from stems of Cistanche tubulosa alleviate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of the phytochemicals and gut microbiota”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详细阐释了肉苁蓉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阐释肉苁蓉的传统功效及深入研究肉苁蓉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01_副本.jpg

02_副本.jpg

左:规范化“梭梭+肉苁蓉”种植基地;中:已开花肉苁蓉植株;右:肉苁蓉药材

肉苁蓉 (Cistanches Herba)为历代使用频度高的补肾阳中药,是列当科植物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 和 (或)管花肉苁蓉C. tubulosa (Schenk) Wight的干燥带磷叶的肉质茎。肉苁蓉为寄生植物, 其寄主为沙漠、荒漠固沙植物梭梭属、柽柳属植物等。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止沙漠化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种植肉苁蓉,带动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的种植,既能防沙固沙,起到治理沙漠、改善西部环境的作用,又能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百姓脱贫致富,具有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优势和强大的社会效益。由此,在肉苁蓉传统功效的指导下,深入挖掘肉苁蓉新功效、新用途,对大面积种植肉苁蓉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肾阳,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为人一身阳气之根、动力之源;肾阳不足会导致机体神识失常、气滞郁结,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多愁善感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症状类似,提示传统补肾阳类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的抗抑郁活性。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李晓波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传统中药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经前期6年研究证实,补肾阳中药肉苁蓉确具有显著的抗抑郁活性,但其具体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该研究首次明确肉苁蓉总苷(TG)为其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基础,其所含苯乙醇苷(主要包括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等)及环烯醚萜苷(主要包括8-表马钱子酸、京尼平苷酸等)类成分可协同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炎症、神经递质水平等多环节共同起效。与此同时,该研究进一步详细阐明了肠道菌群在TG起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TG可通过调节Erysipelotrichacea、Peptococcaceae及Muribaculaceae科中系列菌属进而缓解HPA轴激活状态及炎症水平,并抑制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发挥抗抑郁作用;另一方面,TG经肠道菌群代谢后产物羟基酪醇(HT)亦被证实是其体内活性物质之一。此外,本研究还发现TG可缓解抑郁样大鼠体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低下及环核苷酸异常,体现出与肉苁蓉补肾阳传统功效一致的科学内涵及优势。由此,从多角度阐释了肉苁蓉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肉苁蓉治疗抑郁症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用现代医学手段诠释传统中医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范莉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晓波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彭颖、王靖雯、马萍、赵丽娟为该论文共同作者。以上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药肉苁蓉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2017YFC1702400)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711321000131

李晓波课题组
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