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25项高科技成果参展第二十三届工博会
9月19日上午,以“碳循新工业、数聚新经济”为主题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87所高校的815项参展项目在工博会高校展区集中展示,参展高校和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中国贸促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组织25项重大创新成果以独立展厅的方式参展。上海交大参展的项目涵盖了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凸显了高校作为人才和创新资源集中地的优势。多项参展项目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 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1项。
上海交通大学的参展项目包括:王宇晗团队的“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双五轴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丁文江团队的“高性能镁稀土合金及精密成型技术”,九院杨驰团队的 “颌关节外科技术”,马利庄团队的“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孟光团队的“大型电动振动台试验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陈乃录团队的“高性能大型合金钢件水淬关键技术及应用”,程浩忠团队的“大规模受端电网优化规划与运行支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陈务军团队的“平流层飞艇分析理论与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程斌团队的“钢桥面结构抗疲劳保障”,熊红凯团队的“混合网络多媒体实时传播”,付世晓团队的“深远海大型养殖网箱”,王仕峰团队的“废轮胎的绿色功能化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古宏晨团队的“新型编码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及流式点阵分析系统”,九院陈万涛团队的“数字肿瘤技术”,邓雪原团队的“天磁BIM自动建模技术”,谷朝臣团队的“高精度龙门双驱系统与专用伺服”,李喆团队的“电力设备—听声诊疗系统”,刘成良团队的“心狗健康—心血管疾病预防与AI健康管理”,沈国清团队的“高性能生物碳材料”,苏远海团队的“数字化微反应器系统”,王红雨团队的“全天候高效无人机反制系统及无人机智能机巢”,王亚飞团队的“露天矿山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张华军团队的“协作机器人液控浮动磨抛智能装备”,江平开团队的“环保型PP绝缘电缆及制备技术”,吴晓东团队的“智能车辆的5G远程云控驾驶系统”。众多应用及产业化项目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观摩、问询和洽谈。交大展厅是整个科技创新馆区人气最旺、互动最强、观摩人员最多的展厅之一,获得了工博会高校展区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一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着力提升科创策源能级,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主动担当作为,牢固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不断优化举措,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通过实践不断深挖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加快突破难点堵点,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多项经验举措形成全国示范效应。本届工博会,上海交通大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所展示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应用性,多项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彰显了学校在聚焦前沿科技探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重大战略需求、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是中国工业领域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是经国务院批准唯一具有评奖功能的大型工业博览会。自1999年创办以来,历经多年的发展创新,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运作,已发展成为通过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业品牌展。
部分参展项目介绍:
上海交大古宏晨教授与徐宏研究员团队:“新型编码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及流式点阵分析系统”助力体外诊断产业跨越式发展
上海交大王仕峰教授团队:废橡胶绿色解交联技术助力我国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大苏远海研究员团队:“数字化微反应器系统”助力我国化工制药行业发展
上海交大王亚飞副教授团队:“露天矿山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助力矿山无人驾驶的中国方案
上海交大张华军研究员团队:“全球首创机器人智能液控磨抛系统”助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上海交大李喆教授团队: “电力设备声纹在线监测系统”保障我国电网稳态运行
上海交大陈万涛教授和邱蔚六院士团队: “肿瘤蛋白标志物智能诊断仪器(系统)”助力我国肿瘤精准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