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
[“四史”学习]把毕业设计写在祖国大地上
— “四史”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秉承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124年来上海交大涌现了无数国家栋梁和民族英才,形成了为国为民、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仅是书写在“四史”中的浓重一笔,更成为“四史”学习的生动素材。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今天让我们走进1952届化工系,这是新中国建立后考入交大的首届首批学生,也是52年因院系调整而停办的末届班级。正值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的三年,1953年又将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人才,于是1949年考入的大学生,紧缩了寒暑假在三年里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并取消了毕业设计。虽然课时缩短,但课程内容和要求并没缩减。1952年夏天,完成三年学业的同学们奔赴全国各地。此后数十年,怀揣着一颗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把毕业设计写在祖国大地上。同届毕业的化学化工校友中,更走出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美国工程院院士。
1952届化工系合影
徐如人:忆交大的严谨治学
徐如人,无机化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9年入学交通大学化学系,1952年毕业。
徐如人的青年时代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开始的。他勤奋刻苦,在交大良好的学习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如饥似渴地求学。“交大非常强调基础,‘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是交大的办学特色,交大的基础非常之好,我们念书就是很好的念了基础,基础在日后的工作研究中不可或缺。”在母校2007年第四十八期励志讲坛上,徐如人曾深情回忆当年求学交大的场景,“交大的理工科结合的非常好,在课程的选择上很新颖,我读大学时,交大的课程设置内容都是与国际同步的,我到现在为止印象还是很深”。
“交大的同学有一种自豪感,有一种责任感。”回忆在交大求学的日子,徐如人开玩笑说,“我们那时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话,叫做‘一年级买眼镜(就是近视了),二年级买蜡灯(准备挑灯夜战)’,这表明了交大学生的刻苦精神。因为考上交大很不容易,要好好读书,谨记学校的教诲,在交大这样一个优秀的大环境中积极成长,以承担祖国的重任。”在严谨治学的交大,徐如人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了一丝不苟的学风,为未来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此后他也一直关心母校发展,热心校友工作。2010年,徐如人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奖”;2017年,他将自己当年与顾翼东院士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多次书信交流收稿捐赠母校。
王景唐:奉献就是我的夙愿
王景唐,金属材料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9年入学交通大学化学系,1952年毕业。
从中学时代起,王景唐就深感科学救国是有用的而刻苦求学。进入交大化学系后,王景唐加倍刻苦学习。因家庭贫困,他不得不申请助学金;同时每天还去夜校教课,一方面供自己求学,另一方面补贴家用。最终,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正赶上祖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王景唐来到了东北,成为第一批科学院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当时,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凭借着良好的学术基础和优秀的学习品格,王景唐埋头研究,短短几年便取得多项成果。随后,他进入科学院俄文进修班,赴苏联学习。在苏联,一心只想着好好学习,回国后为祖国服务的王景唐,一学成便怀着满腔热情和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踏上了故土。
他曾说:“我这一生,人民赋予我的太多,而我奉献给人民的太少。只要我活着,就要做有益的事,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正是怀着“没有为人民做多少事”的迫切和信念,此后多年,虽历经多次癌症折磨,经历各种坎坷,王景唐不断奉献,不懈努力,始终奋斗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祖国发展贡献着力量。
万荣玉:大器成于坚持
万荣玉,冶金工程专家,1952-1980年长期任职于我国冶金行业,200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入学交通大学化工系,1952年毕业。
1949年,17岁的万荣玉报考了交通大学。当时交大化工系名师荟萃,化工系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工业化学课程同时由五六位教师担任主讲,每人教授其所擅长的部分;每学到相应部分,教师便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深刻体会所学内容;在假期中,学生便到工厂实习。在交大的求学,万荣玉学到了宝贵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打得十分牢固。
此后她的一生与矿冶紧紧连在一起。从长期耕耘在中国矿冶、冶金科研生产的第一线,研究成果在国内一直领先;到48岁以极大勇气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交大毕业后的万荣玉只做了一件事情:矿冶冶金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50岁后的万荣玉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研发了十几个被工业界广泛应用的技术和专利,并一直与中国的矿冶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学术联系。2000年,68岁的万荣玉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年过半百,不再处于最佳研究年龄段,仍把科研做到极致。万荣玉的每一步都走得认真、踏实。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成功,缘于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
以史为鉴、把握当下,从红色历史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忘“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精神,今天的交大人正勇担时代使命,在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接力奋斗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