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周武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园林艺术观
— 学者笔谈■ 钱学森不仅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也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情结,对民族文化和城市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对于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钱老有着独特的看法。
■ 园林学是与建筑学占有同等地位的、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它是中国的传统,是一种独有的艺术。
■ 园林艺术不是建筑的附属物,也不能降到“城市绿化”的地步。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园林艺术,使我们的大城市比国外的名城更美。
■ 钱学森认为应在美术学院培养真正的园林艺术家、园林工作者。
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城市园艺委员会主席Gert Groening教授向周武忠教授颁发ISHS突出贡献证书
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不仅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也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情结,对民族文化和城市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对于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钱老有着独特的看法。
西蒙德说:园林也许是最高与最难的艺术形式之一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它运用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比例、色彩、节奏、质感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园林景象),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由于造园材料丰富多彩,园林语言十分复杂,园林艺术往往涉及多种艺术门类,因此,园林艺术也就一直难以在艺术界定位。
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里谈及园林艺术时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讨论到真正的园林艺术,我们必须把其中绘画的因素和建筑的因素区分清楚。花园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造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的粗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的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中国的园林艺术早就这样把整片自然风景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入到园子里。
在这样一座花园里,特别是在较近的时期,一方面要保存大自然本身的自由状态,而另一方面又要使一切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还要受当地地形的制约,这就产生一种无法得到完全解决的矛盾。从这个观念去看大多数情况,审美趣味最坏的莫过于无意图之中又有明显的意图,无勉强的约束之中又有勉强的约束。还不仅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花园的特性就丧失了,因为一座园子的使命在于供人任意闲游,随意交谈,而这地方却已不是本来的自然,而是按自己对环境的需要所改造过的自然。
很显然,黑格尔所认识的园林,是自然与人工、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他把园林排斥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这五门“本身明确而又划分得很清楚的实际艺术体系”之外,尽管它(园林)“也有些悦人的、美妙的和有益的东西,它们总还不够完善”,因而,黑格尔认为园林是一种“不完备的艺术”,“我们对这些艺术只有在适当的机会顺便提到。” 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园林艺术究竟是一门“不完备的艺术”,还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培根在《说花园》一文的开始便说:“园艺之事也的确是人生乐趣中之最纯洁者。它是人类精神最大的补养品,若没有它则房舍官邸都不过是粗糙的人造品,与自然无关。再者当我们见到某些时代进入文明风雅的时候,多是先想到堂皇的建筑而后想到精美的园亭;好像园艺是较大的一种完美似的。” 可见,园林使用功能更多表现在精神内容方面,其中审美要求远远超过物质功能的要求。因此,假如我们可以把艺术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的话(第一层次是指任何技艺、技巧;第二层次的含义是指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第三个层次,艺术的意义是指作为精神文明领域的艺术创作),那么,园林艺术无疑是属于精神文明领域真正的艺术创作。美国景园(或译为园林)建筑师协会主席西蒙德(Simonds. J. O)认为:“园林也许是最高与最难的艺术形式……”
钱学森认为,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
尽管黑格尔、培根和西蒙德都对园林艺术的性质作了如上探讨,却未有定论。而钱学森则明确认为,园林是艺术;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
早在1958年3月1日,钱学森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钱老不仅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热爱,更对园林美有相当的感悟与研究,他说,“我们也可以用我国的园林比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花卉画,其妙在像自然又不像自然,比自然有更进一层的加工,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钱学森认为,园林学是与建筑学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他在文章中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大多以建筑物为主,树木为辅;或是限于平面布置,没有立体的安排。而我国的园林是以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为主,因而突破平面;并且我们的园林是以建筑物、山岩树木等综合起来达到它的效果的。如果说:别国的园林是建筑物的延伸,他们的园林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他们的园林学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那么,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
此后,钱学森多次发表了园林是艺术的观点。如,钱学森在1983年7月20日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明松的信中提到:“园林不是科学,不是工程,是艺术。例如舞台艺术、电影、电视等虽然都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但都是文艺活动,不是科学技术活动。园林是艺术,不是建筑科学也不是工程。”而且,钱学森还在《再谈园林学》(《园林与花卉》1983年第1期)一文中,用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按不同尺度及其审美感受把园林艺术空间分为盆景、园林里的窗景、庭院园林、宫苑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览区六个不同观赏层次,综合性地论述了各个层次的观赏内容、景观尺度以及观赏特征。
1984年,钱学森在《城市规划》杂志上发表了《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一文,指出:“‘园林’是中国的传统,一种独有的艺术。园林不是建筑的附属物,园林艺术也不是建筑艺术的内容。”“中国园林也不是降到‘城市绿化’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对“园林”、“园林艺术”要明确一下含义;“明确园林和园林艺术是更高一层的概念,Landscape,Gardening,Horticulture都不等于中国的园林,中国的‘园林’是他们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而且是经过扬弃,达到更高一级的艺术产物。要认真研究中国园林艺术,并加以发展。”钱学森在这篇文章里科学地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园林是中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
应在美术学院培养真正的园林艺术家、园林工作者
钱学森认为,“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我们的城市,“使我们的大城市比起国外的名城更美,更上一层楼。”但他认为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主要原因是人才问题,他深感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国园林事业的当务之急,但他对目前我国高校园林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的现状不满,“我觉得这个专业应学习园林史、园林美学、园林艺术设计。当然种花种草也得有知识,英文的Gardening也即种花,顶多称‘园技’,Horticulture可称‘园艺’。这两门课要上,但不能称‘园林艺术’。正如书法家要懂制墨,但不能把研墨的技术当作书法艺术。我们要把‘园林’看成是一种艺术,而不应看成是工程技术,所以这个专业不能放在建筑系,学生应在美术学院培养。”钱学森认为应在美术学院培养真正的园林艺术家、园林工作者。
话虽如此,但作为一名治学十分严谨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强调了园林学与建筑学的相互关系,科学地界定了建筑学与园林学这两个学科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他说,“园林学也有和建筑学十分类似的一点;这就是两门学问都是介乎美的艺术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要造湖,就得知道当地的水位,土壤的渗透性,水源流量,水面蒸发量等;要造山,就得有土力学的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形下需要加墙以防塌陷。我们要造林育树,就得知道各树种的习性和生态。总之,园林设计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我们也许可以称园林专家为美术工程师吧。”
发展交大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
正是受钱学森这位科学巨匠的园林艺术观的影响,在时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教授的指引和帮助下,我毅然从农学院的园林花卉教研室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奚传绩教授研究中外园林艺术。后又觅得机会,进入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继续园林和景观艺术研究。至此,我研究园林艺术的学识积累有了农学(Agriculture)、艺术学(Art)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三个专业背景,在2009年7月18日中国科协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的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研究开题会上,我第一次提出:园林是一门3A的艺术。
上海交通大学是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3A兼备的985高校,是钱学森的母校。今天重温钱学森的园林艺术思想,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启迪。包括建筑、园林和环境艺术在内的设计艺术类学科的发展,是多么需要有像钱学森这样全面、及时地吸取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站在学科巅峰的大师级人物来引领!诚如钱学森所说:“我们在园林学方面的工作看来做得还不够,与我们前面所讲的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园林学看来还有些距离。所以我们应该更广泛和更深刻地来考虑如何发展我国园林学的问题。只要我们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学者小传
周武忠,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革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都市园艺委员会委员,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国际会员,中国花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园协会理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理事,中国旅游协会理事,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
曾任扬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扬州江南景园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民革扬州市委副主委、扬州市郊区政协副主席、江苏省第八届政协委员。2001年在南京艺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调入东南大学,任教授、旅游学系主任、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江苏东方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江苏东方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并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访问学者,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访问科学家。曾获国际园艺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首席旅游规划设计师、江苏省旅游规划设计成果奖一等奖。
主持过30余项大型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规划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多次主持、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代表性论著有《景观学:3A的哲学观》、《新乡村主义论》、《当代中国景观设计艺术批评》、《中国园林艺术》、《中国花卉文化》、《园林美学》、《旅游景区规划研究》、《理想家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中国当代旅游商品设计研究》、《现代景观创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