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王良燕:三个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

学者笔谈

  ■ 我认为大学教学活动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参与,把他们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师生或者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使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到“知识构建”。

  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德国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做了精辟的阐述:“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

  ■ 融合与创新,是大学的有效功能,也是大学文化品质的体现

    自从博士毕业回国加入交大近五年来,我一直从事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指导本硕博论文及带学生做PRP等项目,与学生交流和互动较多。我选择交大,觉得这是份荣耀,因为交大有优异的学术平台,对我来说不仅是阶梯,更是种鞭策,要时刻敦促自己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能力;同时选择交大也是份责任,因为交大的学生个个都很出色,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思要通过什么方式帮助学生自我提升,使他们在交大平台上更优异,使交大学子们的生命因为自己而更丰满?

    有一句名言我非常喜欢:“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 (Ben Franklin)”。基本意思是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只记得;让我融入,我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这个思想启发了我的教学和科研感悟:融入铸就创新,前沿引领人才。什么是融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层意思:

    教学与学习的融合    

    从我自己的教学和学习体验来看,我认为大学教学活动不应该是单方向的灌输传授知识,也不应该是我们一直认为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的形式,而是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参与,把他们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师生或者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使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到“知识构建”。当然,这个平台的搭建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作为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渊博的知识来应对课上学生的质疑和提问;同时教师还要有不怕丢面子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提出但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于承认;其次,学生课前要做准备,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应抓住机会,勇于批判书本上不完善或过时的知识及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知识,去探求其中的真理,善于发表他们的独到见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大学并非只是简单的教学场所,更应该是一个通过思想碰撞和激烈讨论,产生出新想法的学习沃土,一个培养学生积极性,增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园地。这也是我感觉到的中国跟美国在大学教育上的一个明显差距,同时也是我在教北美留学生和交大本科生感觉到的不同点。中国教学注重课本知识的单一传递,按照课本的流程走,而美国大学教学模式则更倾向把知识与问题交给学生自我讨论,自我解答,扩散他们的思维能力,补充书本上缺乏的观点。中国的本科生大都只是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式学习,不太会提问质疑;相比之下,北美留学生会注重课堂上活跃发言来表达个人见解,与老师形成良好的沟通,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一起探索解决疑问,从而锻炼自己的语言与思维能力,也在一点一滴中与同学们积累更深的友谊,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改进?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样也是非常宽深的教育课题。在这里,我简要讲讲我是怎么做的:在我的教学大纲上,学生成绩构成表(grade component)里面有一项就是课堂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分,我又把这项分成两部分how often you say in class (frequency) and what you say in class (accuracy),去记录他们平时的表现情况;同时我还喜欢运用头脑风暴方法让学生扩散思维,允许他们提不同见解,鼓励他们去试错,不受课本的约束,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与我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交流,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意义。当然这样的做法是鉴于在中国很多学生是分数导向情况下而提出的,是否妥当还值得推敲和研究。

    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德国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做了精辟的阐述:“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第一,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上已有的过时的知识,我们更应该成为前沿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也许今年的科研成果,便是今年或明年的教学内容。第二,我们所教的科目与我们的研究方向最好要相匹配,才能做到教研相长,以研促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课本的知识,一般来说要比相关科目的研究落后几年,不能立即跟上新的教育节奏。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从事科研,我们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本学科最前沿的进展和知识,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去做一些前沿性及原创性的研究。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来不用出版商提供的ppt课件,而是选择自己制作课件。在自做的课件里,我经常和学生分享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的最新研究,同时插入自己目前科研的课题和研究想法。例如:我在讲消费者行为认知这一章节时,给学生们介绍了2009年发表在science上一篇有关红蓝颜色对人认知行为的研究,而这篇研究性论文尚未被引入课本当中,同学们对其还缺乏了解。论文中提到,学者们认为颜色会改变人们的认知及行为。具体来说,使人短暂的处于红色背景下,人们会更警觉更小心,在一些认知任务上(例如记忆)会完成的更好;相反,蓝色背景会使人们在一些创造性行为上表现更好(例如写作)。基于此篇文章,纽约时报特地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如果你要解爆炸弹,你需要呆在红色房间;如果你要写作,你要呆在蓝色房间里》。通过对此篇论文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对消费者行为的相关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通过课堂上激烈地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质疑及新的想法(例如颜色对时间感知是否有影响,为什么快餐店用红色座椅,而交大校车等候室用蓝色座椅等,这些后来都成为学生们比较有原创性的本科毕设),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增加他们敢于从事前沿研究、敢于参与PRP等创新研究项目的信心。这就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敢于质疑,敢于思考,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如果能把最前沿的研究和教学融合起来,我们一定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此外,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减少了拘束感,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关系,同时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诉求,为他们传授最有实用效果的知识和方法。

   实践与理论的融合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我很喜欢本科教学,原因有二:第一,我觉得本科教育是学校立校之本,教学之源;第二,本科生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他们年轻而富有理想,胸怀激昂斗志,思维活跃,崇尚理智,是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有为学生。但是很多本科生课程过多注重基础理论性教育,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只钻研书本知识,埋头苦学,就是为了战胜高考,以致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与现实生活脱轨。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他们思考,使抽象的理论学习变成趣味问题导向的讨论,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意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更快地接受事物的本质规律。比如,我在教消费者行为学认知理论时,讲到stimulus generalization theory(刺激泛化理论),指的是“由对一个刺激的反应而引起的行为在另一个相似刺激下也发生”,这是前苏联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在狗身上证实的“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延伸应用。当我问学生这些枯燥理论是否可以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例子时,学生联想到山寨产品盛行和畅销是品牌“刺激泛化”的一个特例,之后还就此对山寨产品是创新还是模仿进行了辩论。这种讨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成对有趣现实生活问题的探讨。这也充分说明理论与实践融合可以使理论生动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及乐于学习。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给予相应地指导,使学生更擅于学习,从而能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效率,事半功倍。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上文所述“教学与学习,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这三个方面的融合, 我相信我们能把大学教学活动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创新、从过时老化变为与时俱进、从枯燥抽象变为生动具体,这些转变必会推动创新人才的培育。大学是学生追求人生理想的摇篮,是教师创造精神生活的家园,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的桥梁,本质上更是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发源地。融合与创新,是大学的有效功能,也是大学文化品质的体现。

    学者小传

    王良燕,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2008年于美国加州大学Paul Merage工商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美国消费者研究协会(ACR) Sheth Dissertation奖。2010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并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2009年入选中国《营销科学学报》编委,2011年被评为《营销科学学报》优秀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同行评议,并参与北大等校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等工作。研究兴趣主要为消费者信息处理、行为决策、风险分析等,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Psychological Science和Risk Analysis等国际期刊。王良燕博士现任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Tourism Management,《中国营销科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以及美国市场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美国消费者协会(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CR)等国际会议审稿人。

    所教授的课程包括加州大学Paul Merage本科生营销学原理,交大本科生消费者行为、国际营销,硕博生管理研究方法,UBC留学生项目营销管理等。2011年获上海交大“全英语教学竞赛”三等奖,交大全英语教学专家组成员。

 

王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