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曹慧:从法语教学的特殊性谈法语教师的必备素质

学者笔谈

  ■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自己所教授专业的特殊性,才能更好的基于这些特殊性或者困难,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更加有的放矢的指导好日常的教学工作。

  ■ 汉语和英语中的哪些知识可以引起正迁移,哪些可以引起负迁移呢?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这就需要我们法语教师对这几种语言的结构和作用特点有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相当程度的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知识。

  ■ 一国的语言是照亮这个国家文化的一盏明灯,是体现这个国家历史传承,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是该民族的集体性格特征,共有价值观念不断积淀的反映。

  ■ 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包括文化能力在内的交际能力, 才能灵活恰当地使用法语进行交际, 避免在涉外活动场合常犯“文化错误”。

    结缘法语

  自己学习法语之前,常常听人说“法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从思想上,从内心底一直对这种语言充满了向往。在自己开始学习法语之后知道法语是全球9000万人的母语,18000万人的第二语言,其运用范围相当广泛,因此认为选择法语这样一门优雅的、轻柔动听的并且使用广泛的语言作为专业学习是一项明智之举。随后,随着自己法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和与法国人日益频繁的接触和交往,我更深入地体会到法兰西民族独特的民族特性。与含蓄而内敛,依靠直觉和直观思考,把个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体的中国人以及彬彬有礼但冷漠倨傲,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的连续感,时刻沉醉在郁郁寡欢和自我克制之中,但似乎历来就对周围世界的发展基本上无动于衷的英国人不同,法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开化的民族:外向、奔放,热衷于一切引起轰动、令人震撼的、喧嚣的、诱人的事物。

  成为法语教师后得知在全国226个本科专业中,法语专业的初次就业率排名前10位。而且由于国内对法语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深入了解法国及法语国家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学、文化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具有创新和实干精神,能在外事、经贸、旅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和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法语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每位法语教师的责任,顿时觉得自己的工作无比的神圣起来。有资料显示,至少175所高校开设了法语课程,法语的学习和教学正逐步引起更大的关注,并且将更进一步在专业选择中普及。面对这样的数据和作为一位对自己有一定要求的高校法语教师,我经常在反思面对国际化和互联网背景,面对日趋受到重视的法语教学,中国社会对法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

  法语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师的思想境界、人品修养、道德情操等,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品格道德将被学生不断的吸引和引导着学生。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喜爱和尊敬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授的那门学科的喜爱。作为外语老师,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学生通常会将对某位教师的喜爱转化为对于这位教师所教授的那国语言的喜爱,从而变成学习这门语言的动力。知道这些,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时常提醒自己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修为,不能由于自己的一时言行失当而毁了某位学生对于法语这门语言的热爱。当然,外语教师的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师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在日常的工作中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他国语言文字和社会文化,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法国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加工处理, 使自己同时具有汉语和法语国家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而运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法语的同时能够借鉴和吸纳法兰西民族某些良好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举止。诚然,像法语这样的小语种教学与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相比,更是呈现了一些特殊性或者说是困难。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自己所教授专业的特殊性,才能更好的基于这些特殊性或者困难,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更加有的放矢的指导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因此,我常常在想法语教学的特殊性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日常的梳理,我大致认为法语教学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法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它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和语言环境。中国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对法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迁移作用。我们在研究中国人进行法语学习所面临的问题时应注意区分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一种是在法国社会文化中学习法语,另一种则是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学习法语。在法国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法语,学习者经历了社会文化适应的过程,处于学习法语的最佳环境,法语成为生存下去的第一必需,法语学习的动力和迫切程度不言自明,另外由于时刻“浸没”于全法文环境之中,身临其境,有机会多层次、多维度的全面广泛的与法语群体接触,在实践中体验法语的语义背景和语用场合,较易获得语言技能。而大部分的中国学生的法语学习过程都属于后者,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学习法语。我们的教学正是在第二种情况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无法亲临法语环境,没有机会经历社会文化适应的过程,没有非学不可和非学不能的生存的紧迫感。在这种情况中,法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法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由于缺少真实的法语环境,也由于法语不像越来越多的并且越来越早的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英语那样,一般我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实际碰到相对丰富、生动、灵活的真实材料,因此大部分的语言输入依靠法语课堂。这种情况就使得法语教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法语教师不仅是学生法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提供者,而且也是法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更是法语输出质量的鉴赏者,对法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是,原有的汉语和二语“英语”的习得对法语教学会产生较大的迁移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的原有知识一方面可以促进外语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外语知识的习得。这里所说的原有知识主要是指学生的汉语知识和已经习得的英语知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般中国学习法语的学生,当他们开始学习法语时,他们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因此原有的语言知识既应该包括母语汉语的知识,也应该包含已经习得了的英语知识。原有知识对新的语言习得的影响一般可分为正负两方面,正面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正迁移,负面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学生的汉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的法语习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正是学生原有的汉语和英语知识从另一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法语学习。我们这儿以“我很冷”这一表达为例,在汉语中表达自己觉得很冷,就说“我很冷”,这句话中直接使用了形容词进行表达,没有使用任何的动词,而在英语中却说“I am cold”,其中需要使用动词,而动词使用“be”(是)动词,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法语时,想要表达“我很冷”,都特别容易说成“Je suis froid”,也就是说仍然套用英语的习惯使用“être (suis)”(是)动词,然而法语中在表达“我很冷”时,却应该说“J‘ai froid”,这里虽然和英语一样使用了动词,但是却与英语不同,使用了“avoir”(“有”)动词。由此可见,学生对母语尤其是已经习得的二语“英语”的知识的意识程度越强,这种知识对法语知识习得的影响就越大。汉语和英语中的哪些知识可以引起正迁移,哪些可以引起负迁移呢?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这就需要我们法语教师对这几种语言的结构和作用特点有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相当程度的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知识。当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法语教学的特殊性并不只是表现在语言本身,更体现在法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上。

  三是,原有的汉语和英语文化因素对于法语教学产生的负迁移作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还有一种原有知识对法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产生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学习者的固有的文化知识。一国的语言是照亮这个国家文化的一盏明灯,是体现这个国家历史传承,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是该民族的集体性格特征,共有价值观念不断积淀的反映。语言承载着文化,它反映着相关民族的劳动创造、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俗以及艺术成就。而文化的各种因素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的程度上规定了人们对外界行为的体认和译码方式, 从本质上深刻地决定了人们的交际行为。在语言结构中尤其是在一些词汇和俗语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我们日常的法语教学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围绕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介绍上展开。一些普通的交际文化, 包括见面打招呼、彼此寒喧、相互致谢、请求原谅、及对人称谓、话题禁忌、委婉表达等对法国人来说往往是理所当然的话语和做法,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有可能是难以理解的,甚至需要慎重介绍的。其实正是这些涉及交际的普通文化最直接影响着交际效果。我们就以见面打招呼为例,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用握手表示行礼,一般不论男女尊卑都用握手问好;而在大家已经相对熟悉的英美文化中,虽然行见面礼的方式,和中国相比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总体说来,尽管英国人在称呼上非常随便,毫无等级制度可言,但面对见面行礼这一问题时,英格兰人仍然十分保守。他们不喜欢,甚至于讨厌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在相互打招呼时,第一次见面男性之间会握手,而在以后的见面中则可能会避免做任何不必要的身体接触。女人们可以行面颊礼,她们亲吻一边或两边面颊;但是当她们行面颊礼时,她们更愿意选择模拟声效的空吻——即亲吻者做出亲吻姿势,并在被吻者一边或者两边耳朵周围的空气中模拟合适的声音效果。因为英国人对于个人领域存在着一种本能的保护,因此身体上的接触在英国人看来,能少则少,能免则免。然而法国人问候的方式却更有意思。外国人常常无法欣赏法国式问候的正规习俗。礼仪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文明。法国人认为没有严格的礼节,就是没有受到教化的体现。行面颊礼并非是法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特色,不过一旦发生,必定得十分恰当,程序明确。首先向左侧拥抱,然后向右侧拥抱,最后再向左侧拥抱——非常规范,非常程式化。在巴黎,有时允许吻四下:左,右,左,右。法国人以吻致意使得法式行礼的独特方式变得玄妙无比。而且在行面颊礼时更是对行礼双方的性别做了明确规范,一般男性与女性,女性与女性之间可以行面颊礼,但是男性和男性之间行面颊礼就变成了一种禁忌。就通过一个简单的打招呼,我们就能发现汉语和英语文化因素对于法语教学有可能产生的负迁移作用,因此忽视法语文化教学必然影响法语教学的质量。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包括文化能力在内的交际能力, 才能灵活恰当地使用法语进行交际, 避免在涉外活动场合常犯“文化错误”。

  做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人”

  法语教学的特殊性总体说来就是学生的中文和已经习得的英文的社会文化知识对法语学习者形成了不可避免的迁移,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学会避免套用本族文化和已经习得的英美文化标准来进行法语交际,同时增加学生目标语——法语的文化修为就成了法语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而作为法语教师的我们,为了实现和完成这一任务,不仅自己需要具有充分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本族文化以及法兰西文化深入浅出的理解和诠释,并且需要清晰地洞察各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我们都知道,各国人民的总体性格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在语言的使用和日常的交际之中文化的差异。面对法国人与中国以及英美各国迥异的性格,我们应该对不同文化有着高度宽容的精神;努力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产生情感共通;怀抱开放性的心理准确感知文化的异同并且尽可能的对不同文化的行为作出准确的描绘和解释。

  总之,面对法语教学的特殊性,我认为法语老师不仅应该像任何一个普通教师和普通语言教师那样,具备优秀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更应该具备有关跨文化交际和法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之下正确掌握相应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交际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充满激情,努力克服在汉语语言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习惯性的认知心理障碍及中、法或英、法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法语交际障碍,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超脱中、英、法各国语言和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人”。

  作为法语老师,更是作为连接中法文化的桥梁,我深感任重道远。我深刻体会到细心体味法国语言文化和我们本源的中国文化以及大家熟知的英美文化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通过日常的授课传递给学生,从而减少学生运用法语的交际失误,这是意义非凡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专心教学,潜心科研必将成为我们前行的方向。

  学着小传

  曹慧,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法国语言文学博士。2008年参加国家教育部课题“学生自主人机对话医学法语”,2010年荣获上海交通大学“SMC-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优秀教师(C类)奖励,获2011年法国驻亚洲各国使领馆优秀论文征文奖(中国仅有5篇论文入选),2012年获聘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新理念法语》教材编委。

  首位编著TCF法语知识测试模拟系列丛书的中国法语教师。编著的《TCF,TEF词汇 词根 词缀 联想记忆》丛书首次在法语词汇记忆书籍中,推出了“词根+词缀+联想”的记忆方法,以常用的词根和词缀为基础,同时还提供了一些将词汇进行拆分记忆,发音联想记忆,以及通过形近词进行区分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印象深刻地记住单词。此书出版后受到高度评价,成为法语类畅销书,赴法留学人员公认的“红宝书”,此书系各类赴法考试的人员人手一册的必备书籍。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法国哲学,曾发表多篇哲学和语言学的学术论文。

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