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张瑞:热爱教学 享受教学
— 学者笔谈■ 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之后,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 教学的过程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至高享受,让我乐在其中。
■ “Teaching is a work of heart”,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将为做好教学工作而继续努力前行。
热爱教学,圆了自己的梦
当老师一直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现在真的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算是非常幸运地圆了自己的梦。
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崇敬源于儿时,几乎从当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对老师敬畏有加。老师们言传身教,帮助我汲取知识,使我不断进步和成长。回顾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每一位老师的风采,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小学时的班主任曹兴无老师,也曾是父亲小学时的班主任,父亲对当年往事的津津乐道,使我对曹老师更生敬重之心。中学时教我们英语的申为民老师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她那时刚从大学毕业,虽然是一位新手教师,但是非常认真负责,帮助我们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中学时的班主任王晓云老师是远近闻名的“严师”,她密切关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并适时提醒我们,使我们班的整体水平在同年级遥遥领先。刚进入大学,教我们《高等数学》的苏化明老师就给我们很大的触动,他平易近人、教学风格生动活泼,我们永远忘不了他带病坚持授课、讲台下一片寂静的情形。余松煜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为人师表”和“淡泊名利”的含义,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德高望重”。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印象深刻,对我的做人、做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上中学的时候起,周围同学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总是喜欢找我一起讨论,理由是我“解释得很清楚”。在读大学的时候,也遇到类似的情况,甚至有个别课程在考试前,任课教师指派我代为答疑。因此,大家都觉得我很适合当老师。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毕业后要当老师的目标。
然而,当老师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刚起步的阶段,难度很大。在第一次走上讲台前,我非常紧张,不知道该怎么上课、怎么能把课上好。当时,一位老教师为我指点迷津:“当你站在讲台上时,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为了找到这个“信心”,我开始作各种准备:查阅资料、设计板书内容、起草和背诵讲稿。尽管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还是紧张得声音发抖,在讲了几分钟以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展开才逐渐放松下来。在第一门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同学们普遍给予我较高的评价,这给我增加了信心,使我倍受鼓舞并更加努力。
从1995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起,我就意识到“好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老师”。老师所需要具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究竟应该怎么上课?自己的课到底上得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吸引人?这些都是我渴望得到解答的疑问。我一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给同学们提供最大的帮助。也可以说,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之后,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2009年秋季学期,应电院国际化办学工作的需要,我第一次开设了全英文教学课程。当时,选课的同学除了本校学生外,还有来自德国和瑞士的留学生。由于是第一次采用全英文授课,教材、课件和讲稿等全都需要重新准备,工作量很大。为了能把课上好,我经常是通宵备课。就在这个学期,学校教务处组织“第一期英语授课能力培训班”报名,我递交了申请并通过了英语能力考核,成为“第一期英语授课能力培训班”的学员,后来担任培训班的班长。当时,培训班只招收了16名学员,是从全校各学院报名的老师中选拔出来的、热爱教学并计划承担全英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我们带着同样的信念来参加学习和培训,后来彼此成为挚友,相互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每周要上5个半天的课程,学习的强度很大,课后的作业也很多。大家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在培训班开课后没多久,我们就有了共同的感受:学习收获超出了预期。这是因为,我们得遇一位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的明师——Rachel Wang(王铭玉)教授,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Rachel”。Rachel当时正在我校密西根学院教授化学课程,她曾在美国执教三十多年,对“教与学”的规律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她的引领下,我们接触到了国际最新的教学理念,学到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思考着自己的“Teaching Philosophy”,并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我们了解了“Learning Styles”和“Teaching Styles”,并考虑如何应用到教学中去;我们学会了如何撰写一个规范的“Syllabus”,帮助学生对课程情况有个整体的了解;我们意识到了如何使学生在教室里从“被动”变“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在整个培训期间,我都是惊喜交集,感觉自己多年来的疑问终于得到了解答,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豁然开朗。可以说,Rachel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使我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原来教学可以做得如此精彩!
享受教学,在努力中前行
教学的过程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至高享受,让我乐在其中。每当看到讲台下同学们专注的目光和恍然大悟的神情,我都感到由衷的快乐。每当下课后走出教学楼,校园里的清风迎面吹来,想到刚才完成了预定的教学方案并收效良好时,我总是满心欢喜。每当遇到已修读通过的学生重返课堂、表示只为来感受这门课程的课堂气氛时,或收到已毕业同学的邮件、提及当年上课的情形并表示收获很大时,我总是无比欣慰。每当同学们与我分享他们的喜忧,就他们的学业或生活来征求我的建议时,我总是为他们的信任而感动。
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叙述清楚”、“脱稿上课”、“语言流利”、“内容组织有条理”等等,重点是“讲清楚,让同学们听明白”。现在,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上述要求,更重要的是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帮助他们通过课程学习而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需要注意设置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要从同学们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如何帮助他们达到“Learn to do, learn to be, learn to be with others, learn to how to learn”的学习目标。同时,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要尽量的生动有趣,以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德育因素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考虑,要把德育作为一种意识、思想和目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而“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
从1999年开始,我在电院主讲一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数字图像处理》,这是一门对数学基础有一定要求、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现在,虽然我已经把这门课完整地讲过十几遍了,但是在每次上课前,我还是会备课到深夜,反复考虑和设计如何能把第二天的课上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尽量使教室里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课程的作业一般都是需要同学们进行设计和分析的题目,而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考虑到研究生都有发表学术论文的任务,我要求同学们把作业报告写成国际期刊学术论文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的作业报告中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包括内容组织和格式规范等,我会把这些问题指出来,提醒大家应该怎么改进。例如,对参考文献的引用标注,是非常严谨但又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每次我都会在课堂上专门强调,请大家重视并学会使用正确的参考文献引用标注方式。令人欣慰的是,在同学们提交的第二次作业报告中,各种问题都会有明显的改观。而到课程结束时,每位同学都基本掌握了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我通过设置课堂讨论环节来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能力。每位同学在教室里都有一个讨论伙伴,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一分钟至数分钟的相互讨论。另外,我还安排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设计一个或多个问题,需要几位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再给出答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还会尽量安排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锻炼他们作presentation的能力。我深知,要把一门课教好,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上课学生的特点,用心、细心地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我还承担了科研工作和其他工作事务。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工作,因为这是一名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把自己从事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或经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的话,同学们会更加感兴趣。在课堂上,我有时会提出一个自己以前遇到过的问题,先请大家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介绍我当时采用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给同学们一点启发。
在交大校园里,有一大批活跃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热爱教学的老师。于2011年正式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就是大家的精神家园,为大家研究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每个星期都有形式不一的活动:“教学工作坊”、“教与学讲坛”、“教学讨论午餐会”,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对我来说,每次参加教学发展中心的活动也是一种享受。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学到了各种实用的教学方法。也曾有幸聆听过刘西拉老师、袁笃平老师等前辈们的讲座,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宝贵经验使我受益匪浅,激励着我在教学工作上不断学习和改进。
“Teaching is a work of heart”,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将为做好教学工作而继续努力前行。
学者小传
张瑞,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创业学院副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获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主讲《数字图像处理》(全英文教学)课程,主编《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字电视信源编码技术与应用》两部教材,曾承担《视频信号编码与处理基础》和本科生PRP项目等教学任务。担任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全英文专业建设主要成员,获“上海交通大学2010-2011学年青年教师全英语教学竞赛”二等奖,2009-2012年期间每年均获得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全英语授课奖励”。曾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双语教学培训”,并代表学校访问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学研究中心。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图像处理,曾从事数字电视、图像编码、图像监控和图像检索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负责或参与2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目前在研的项目包括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制订上海市地方标准1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