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何义亮:水文化与水精神
— 学者笔谈■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
■ 水文化的主体是人,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
■ 兵家的孙子汲取他人对“水”的思辨认识,借助了古代中国盛行的象形思维方式,从水的自然特性体悟到了兵家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和以柔克刚的战术策略观。
源远流长的水文化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2006年,联合国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的主题就是“水与文化”。
水文化为什么在当今时代特别引人关注?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上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实,不仅技术上的需要有这样的作用,文化上的需要也同样能够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水文化之所以越来越为人重视,是因为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至为密切,而水文化又是当前社会非常需要的文化营养。现代科技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人与水之间的矛盾、人类所面临的水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突出。仅仅利用科技手段解决人与水之间的矛盾是远远不够的,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科技手段之外,也需要借助于文化坐标进行思考和定位。特别是从中华文明史来看,华夏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治水有关,中华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传承和创新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人水和谐的福祉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水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概念,至今并无统一的定义。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的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没有人就谈不到文化,而单独的个人也是不可能创造文化的,但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从事各种水事活动,进而对水有了感性认识,有了理性,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才产生了水文化。
水文化的主体是人,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而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人与水的密切关系使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一种水精神。
水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人们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实践过程中,从水的启示和感悟中升华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尧舜之时,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禹之父鲧为尧治患,以堵、障为主,九年未治,获罪处死于羽山。禹奉舜命,接受治水任务,时值新婚,即负任离家,来到治水工地。他遍查实地,途行千里,风餐露宿,艰辛异常。制定了划九洲、改“堵”为“疏”、通九河的治洪方案。整整十三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世代佳话。通过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新开河道,顺从地流入大海,从此九州方圆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治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他的功德被传颂、被赞誉延续至今。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文化体系,而观念层面的水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是水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层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在中国的文化典藉中,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
水文化的哲学智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孕育着思想内容丰富的水文化。国学精粹中,各家都在自身所主崇的思想基调上形成了内容各异的水文化。
水为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及哲学思想表达的隐喻。就意象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而言,水思想并非独立于孔孟哲思之外,而是与孔孟思想紧密联结。孔孟思想以尚水之动为主轴,流贯其中,呈现出日进不懈、自强不息的直线流动模式。“智者乐水”是孔子的名言。在《韩诗外传·卷三》、《说苑·杂言》、《孔子家语》等书中都有孔子回答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的类似记载,集中地论述了以水比德的道理。孔子认为:水是君子用来比喻道德的:它普遍地给予,不存在私心,好像德;它流到的地方万物都能够生长,好像仁;它流向低处和弯曲的地方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好像义;它浅处一流而过,深处不可测量,好像智;它流向百仞深的峡谷,毫不犹豫,好像勇;看来柔弱,却能无微不至,好像明察;接受污秽不推让,好像坚贞;有不清洁的水流进,却以干净的水流出,好像善于教化;注入任何表面容器中表面总是平的,好像公正;水盛满了不要刮平,好像度量;它经过千回百转一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论述了水与为政的关系。《孟子》借水喻人性的精辟论述更是对后人影响尤深:“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道家《老子》、《太一生水》、《管子·水地》等作品中都有关于水性的深刻阐述。《老子》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都与水有关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在《老子》书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二者如影之与形,关系十分密切。《太一生水》承袭了老子的尚水思想。“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这体现了在宇宙演化中,太一生成天地之先,水起了关键的作用,“太一生水”说是对老子“尚水”思想的承袭与发挥。《管子·水地》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它发挥了老子尚水的思想,强调了水的作用。道家有关水的论述体现了“道”柔而不争的无为之道的德性,它与茶性、人性可以说是一体的。可见水的性质水动不息,静则保在其中。所以水被老子喻为上善。它随着自然的运行与变化而存在。它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顺自然而成行。世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它总是向低处流。它的特性构成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质还是一种有为,这一点,与水之“以柔克刚”、“柔中见刚”的社会性情极为相似。道家以水象征道在流变,比喻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天下“攻坚强者莫胜于水”。可见,道家思想与水,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以柔克刚”、“柔而隐则于内”本质的共同展现。
在 《周易》八卦中,有两卦 《兑》和 《坎》都与水有关系。《兑》卦象征泽,它与 《良》卦象征山是互相依存通气的;《坎》卦象征水,它与离卦象征火是互相克制的,《说卦》日;大泽兑卦象征欢娱万物,可能指我国东部的大海和大湖泊;《坎》卦象征雨水能够湿润万物。“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而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三命通会》中也对五行之水有相关论述,指出“水之性润下,顺则有容”、“水不绝源,仗金生而流远”等特点。
兵家的孙子汲取他人对“水”的思辨认识,借助了古代中国盛行的象形思维方式,从水的自然特性体悟到了兵家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和以柔克刚的战术策略观。《孙子兵法》一书就有15处提到水,一是使用“水”字的本义,主要见于《行军篇》和《火攻篇》;二是采用明喻类比的方式,辩证地以水喻兵,借水的形象阐述自己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主要见于《形》、《势篇》和《虚实篇》。如《孙子兵法·虚实篇》就认为“兵”、“水”同形:“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困地而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水是物质载体, 也是精神载体。
水的纯、水的仁,流淌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为人之品;
水的柔、水的智,昭示着“水滴石穿,格物致知”的尚学之道;
水的宏、水的壮,宣泄着“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生命之魂!
学者小传
何义亮,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水污染控制设计研究所所长。2006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日本国立歧阜大学访问学者。
何义亮教授长期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国内外富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以及国际水质协会年会等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近年来SCI或EI收录15篇。编撰出版《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微污染水源净水技术及工程实例》等专著两部。作为项目负责人,分别于2001年、2004年、2006年、2008年以及2012年承担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课题“东江上游污染系统控制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编号为2009ZX07211-002),国拨科研经费913万元;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上海市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项目“青草沙水库太阳能水循环物理控藻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工程示范”(编号09DZ1200109);作为PI,参加SJTU-NUS CREATE Project重大国际合作项目:“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olutions for Megacities(E2S2)”。另外,作为项目负责人,还承担了国家污染源普查项目以及与企业横向合作的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通过省部级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0余项,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