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徐芑南:视野 胸怀 底气 素养

学者笔谈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大学的生活、是打下扎实的学业基础的最佳时机。

  ■ 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靠的不只是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有底气,创业也是一样,魄力固然可贵,底气更为重要,这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 要学会平和待人接物、融入到集体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

  考入交大是每位学生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画下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最精彩的一笔;迈入了这所著名学府的大门,勇攀科研高峰的挑战从此开始。

  投身船舶事业

  我不禁回想起近59年前在母校求学的时光。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专业,我们这批造船系的莘莘学子,抱着保卫祖国的海彊,把舰船的建没作为自己毕身的事业走到一起来了,毕业分配基本都在舰船的设计、研究单位和造船厂,我被分配到了中国船舶科学研究所,同学们都以交大人的要求,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努力拚搏,为发展我国的造船事业作出很大成绩,有的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当年分配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一直处在科研第一线工作,比大家幸运的是在退休后还能遇上个大项目,续写了我国载人深潜的记录。

  我曾作为总设计师先后完成二项国家“八六三”计划重大专项和一个部级项目,这个成绩首先要归功于母校对我的培养,在母校期间,我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和专业训练,也受到了母校优良传统和严谨校风的熏陶。母校导师们深厚的科学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钻研、博爱的大师风范言传身教着我们,让我受益终生。四年半的大学生活,让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交大的“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使我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在此欢聚一堂开启新学年的时刻,我热切地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要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找准自己的方向,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前期的工作是从事结构强度试验研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陆地上资源被不断开采,人们把目光转向大洋——-这个地球上最后尚未开垦的资源地。随着国际上对海洋调查、勘探日益深入,几个强国纷纷开始研制起各种类型的潜水器,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到八十年代末期,美法俄日先后研制出6000米-6500米级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开始研制潜水器,我就在此时按组织安排转型于潜水器的研制。但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因国内种种条件所限,我参与的工作都是带缆的、无缆的大深度无人潜水器及只有几百米深度的载人潜水器,就是少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2002年,7000米载人潜水器立项,虽我己退休了6年,为了能圆自己“为下五洋捉鱉”多出一份力,多尽一份心的心愿,我就在66岁高龄时又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带领一支年轻的团队,克服人才短缺、技术空白等种种瓶颈,采用了众多富有创造性的设计理念卜经历了十年艰辛和努力,今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终于圆满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一步一步地在创造我国载人潜水器的记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工作深度记录。

  珍惜大学时光

  我们的母校和国家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与我在交大求学那时相比,你们所处的时代和拥有的条件足以令人羡慕,内有国家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外有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关怀和国外高校的丰富交流资源,相信每天穿梭在这宽敞美丽的校园之中,你们每个人都会倍感幸福,也愈加珍惜母校给予你们的一切。作为你们的学长,向在座的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建议:

  大学的生活、是打下扎实的学业基础的最佳时机,这是今后做人、做事的宝贵财富。学问是广阔无际的,其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胸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刚结束了中学紧张的学业,步入大学后千万别抱着松口气的想法,要紧紧抓住四年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有利条件,希望你们能把握住时机,在知识的海洋里能像海棉那样充分吸收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各种知识。

  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靠的不只是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有底气,创业也是一样,魄力固然可贵,底气更为重要,这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人有了底气,走路可志高气昂,讲话也铿锵有力,那什么是底气?底气就是本领,就是有解决问题和攻克难关的办法。底气来自何方?底气来自於扎实的学业基础,阔广的知识层面,丰富的社会实践,良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全方位参与大学生活。这样可以多了解社会,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才能把握住瞬间闪过的机遇。可以这么讲,机遇出现在每个人面前的概率基夲相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把握住适合于自己的机遇,有的人能抓住,有的人则不然,更有人与机遇擦机而过却仍不知晓,这就靠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的分析力,这种洞察力和分析力是怎么培养的?除了书本知识,还必须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经过不断磨炼才能领悟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什么才是自己应把住的机遇。

  要学会平和待人接物、融入到集体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现在你们是一起学习的同班学友,往后你们就是可以信賴的终生挚友,当若干年过去后,你们将会感到大学生活是自己人生中多么美好的一页,好好珍惜眼前的时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个人的才华当然重要,但没有一个人能离开社会去单独生活,更谈不上个人奋斗,“红花需要绿叶扶”而且良好的人间关系则能邦助你更上一层楼。善于发挥团队作用,依靠团队力量更是我们搞系统工程的行业必备的素质。

  作为注入校园的新鲜血液,你们应该为成为交大学子而感到幸运,要继往开来,将“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让交大人的名字继续在史册上熠熠生辉。在交大度过的四年时光,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和人生宝贵的财富!

  我们交大人是自豪的,但光有自豪感还不够,更要有责任感,选择了交大也就选择了责任,要对自己负责、对交大负责、对国家负责。

  祝愿大家如同“蛟龙”入水,在知识海洋中大展宏图。

  学者小传

  徐芑南,上海交通大学1958届校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1953年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195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就投身潜艇的结构研究和海洋装备事业,创造性地研制了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其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6000米发展到7000米;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有载人手控、带缆遥控、无缆智能控制。作为总设计师完成了我国首台单人常压潜水器、双功能常压潜水器,重型缆控无人潜器、6000米自冶水下机器人,作为付总设计师完成了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研制)。2002年担任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

  徐芑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奖一等奖等18项奖励。2006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海洋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获2009年度全国海洋人物称号,多次获得江苏省、无锡市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

徐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