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金学军: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前行

学者笔谈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学生培养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科学研究的奠基石,是大学学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 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

  ■ 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重要性。

  大学的主旨是培养高水平身心健康的学生、进行高水准的科学研究、全心全意地服务社会,满足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建设国际一流大学需要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生培养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能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能力;在胸怀天下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知识广博。

  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素质特别重要。

  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如何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具有跨文化的国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可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加强与世界各地大学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换留学或者出国深造的机会,使其在学期间都有一次海外留学的经历;第二,聘请海外名师和著名科学家来校进行科研合作,举办各类国外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提升学校学术氛围;第三,海外归国老师采用全英文教学授课,参照国际上较为完善先进的课程体系制定学生国际化培养计划,在吸引更多留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能力;第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国际学科竞赛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锻炼其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总而言之,应当尽快把仅注重送学生出国门进行学术交流或出国深造的“单行道”方式,转变成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科研教育水平,吸引更多国外资源进驻我校的“双向行驶”模式。尽快合理规划,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学生建立一个了解本国文化及其它国家文化的多元文化平台。只有当培养的学生是国际一流,培养这些学生的大学才是世界一流。

  经济发展使国力强盛,也使我们成为国际化教授中的一员,利用国际化平台,与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和著名企业拓展合作途径,推荐相变课题组多名品学兼优的交大本科或研究生前往国外一流大学深造攻读学位,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鼓励课题组青年教师赴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和日本大阪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也许他们最后没有随交大的教授读研究生或者留在交大工作,然而他们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都是交大的骄傲!

  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是发展的发动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的助推器。而只有在勤奋严谨基础上的不断累积,才有可能创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创新需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另一方面,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创新对知识的需要可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呢?需要热情、兴趣、质疑和探索这四大要素:

  热情: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我们需要在工作中保持热情的态度,才能不断激发创新的潜能。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产生新的想法,通过知识积累和比较试验,往往能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质疑: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质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积累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和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质疑都源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探索:需要学会自己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去认知未知研究领域。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国际一流学生。在相变课题组,积极主张博士研究生定期参加学术交流,如果有条件,至少应该有一次国际访学或参加境外国际会议的机会,每次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后,都能感受到他们科研热情和兴趣的提升。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科学研究的奠基石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家向同行发表研究成果,得到评论和承认的团体活动,是研究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通过科学家之间的思想接触,学术交流,自由争辩,可以沟通情况,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科学交流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科学发现只有通过科学交流才为科学共同体所了解、承认;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通过科学交流逐步实现;科学交流把分散科学家的认识汇聚和统一起来,形成不同的研究领域、专业和学科,形成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

  因此,做好科学研究就要利用和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例如国际会议(研讨会)等,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知晓科研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热点,保持与时俱进。

  文献阅读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与大师或同行进行文字学术交流,确保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整天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倒不如抽出一点时间仔细阅读文献,或许文献还可以给你答疑解惑。记得十多年前,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导师问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你们可能拿到博士学位,而实验室技术员的实验技能比你们好得多而不能申请学位,答案就是你们会看文献,会有好的想法”。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如何有效地阅读文献。

  首先,要会找适合自己的文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老师的专业知识,及时高效查找你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做必要深入研究,这是做具体课题研究的第一课。需要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 密切关注并认真研读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团队所发表的论文。科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定期阅读nature或science文章,将其中最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上,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你从事的研究领域的重点杂志,每期都有许多可读的综述,注意自己领域或方向的专辑或增刊。

  其次,要学会看文献,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将文献分类,通过精读、泛读、摘读的方式阅读文献。一般存在未确定课题和确定课题这两种情况。课题未定时,可以先从教科书中找寻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查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关键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做到了何种程度 , 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课题已定时,首先要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通常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本领域主流杂志每篇文章的摘要,精读其中最相关文章。

  然后,需要学习英语写作的表达方法。 阐述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能表达得简洁地道;制作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可能做得形象生动,注意用词的恰当和简洁。需要批评性地阅读文献,带着挑剔的眼光阅读文献。慢慢积累一定知识发表过一两篇文章后,阅读新的文献或者重读以前的文献,会带着批评性的想法,客观分析其长处和不足之处,与作者进行想法交流,逐渐会有新的创新观点。文献的集体学习和讨论,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学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大学需要大学者,但学者是什么样的呢?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以身作则,在培养一流学生的同时,探索真理,还要具有民主思想和服务社会的品格。同时,自发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是大学学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它会失去生机、逐渐枯萎,而众多植物一齐生长时,它们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就是自然界植物的“共生效应”。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信心,二是与人合作”。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重要性。

  近十年来个人的经历,感受到每次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受益匪浅。

  2001年在导师徐祖耀院士的举荐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深造,在我个人成长,特别在学术进步方面是个难忘的关键经历,拓展了视野,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体会了在强调个人能力和作用的美国学术体制下,直抒己见、自由交流与合作对成为一个大学学者的重要性。

  近期,受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Bhadeshia教授邀请,在英国剑桥大学交流和合作研究数月,感受了英国不同于美国独特的科研传统和氛围,例如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惯例为半小时的Tea Time,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者,无论是大牌教授还是新来的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遇到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往往讨论得忘了时间。经过多次交流和讨论,双方找到了数个先进钢铁材料领域共同感兴趣的前沿主题,正式确认了交大“相变与组织调控”研究团队和剑桥大学Bhadeshia教授领导的“相变与复杂组织”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并申报了双边的包括教师和研究生在内的团队间交流合作项目,为交大“相变与组织调控”课题组开展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具有801年历史的剑桥大学,感受了学院制(有别于作为学术单位的学院或系,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以申请的方式和一些教职员食宿在一起,提供很多与属于同一学院来自不同学科的资深知名教职人员之间很多自由讨论的机会),在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创新、激发新见解中具有愈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和独特优势。

  交大材料学院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搭建了国际交流的舞台。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国际材料前沿”、“材料论坛”、“学术报告”和《International Heat Treatment and Surface Engineering》国际杂志。“国际材料前沿”,2010-2012年共举办81期,主讲人不乏材料学科的院士和世界材料著名科学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教授(仿生界面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欧洲和法国科学院院士Yves Brechet教授(金属材料学)、美国工程院院士James C. Williams教授(航空发动机材料)、英国剑桥大学Harry Bhadeshia教授(皇家学会院士,和皇家工程学会院士)等等。“材料论坛”,2010-2012年共举办20期。主讲人多为材料学院新进教师,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不仅介绍自己海外留学时的科研成果,还与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分享国外留学经历,拓展了国际化视野。“学术报告”,2010-2012年共举办21期,主讲人多为与材料学院签署校级与院际协议的国外大学和世界著名大学材料系教授。

  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等,拓展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视野,大多数报告获得了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的好评,也在国内外材料领域中扩大了交大材料学科的知名度。

  成为一个大学学者,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自己是基础,“自助者,天助也”。还要学会做减法,放弃一些财富和名利,主动舍弃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争取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机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常锻炼身体,健康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在交流与合作中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前行。

  学者小传

  金学军,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马氏体相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内耗与力学谱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热处理学会理事长。

  1991及1994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 2002年8月晋升为教授, 2003年12月受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1-2001.12作为访问学者工作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2012.6-2012.7作为访问教授工作于英国剑桥大学,多次短期访问日本、澳大利亚等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任《International Heat Treatment and Surface Engineering》编委,2012年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会评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固态相变的组织调控机制和形状记忆合金研制,着重于高强钢马氏体相变和新型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了包括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单篇最高他引110余次,参编教材三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8年),上海交大首届SMC晨星学者,数次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负责《材料热力学》(上海市精品课程)和《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生核心课程。

金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