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罗守贵: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构建

学者笔谈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人文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内化于人的心灵,它甚至远远高于人的素质和道德。

  ■ 人文精神根植于人的灵魂深处,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是完全自觉的情感和行动表达——显性的或隐性的

  ■ 人文精神来自于科学和人文的高度融合。科学一开始本就是人们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所以科学应是在人文指导下的实践,而人文精神则应在科学发展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文精神之缺失令人担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文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在人文精神发育环境恶化的时候,主动的构建过程十分重要。   

    什么是人文精神   

    百度百科对人文精神的解释是: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漫长的人类历史来看,人文精神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无形但最持久有力的纽带。人类文明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升华。   

    人文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内化于人的心灵,它甚至远远高于人的素质和道德。原因在于,素质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获得,道德则是主体的一种自觉接受外在约束的人性表征。人文精神则不同,它来自主体对人的个体及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尊重,是发自心底的,在睡梦中也具有高度同一的表现。   

    举例来说,不乱扔垃圾,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属于素质层面,它来自于师长的言传身教或社会舆论的引导,是对社会文明行为的认同和践行;不欺骗人属于道德层面,它来自主体对人的动物自私属性的认知和批判,是迫于压力或受到激励时的自我约束。人文精神则深刻得多,即使一个在素质、道德层面表现很好的人也可能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一个人可能举止文明,可能遵纪守法,可能经常参加慈善活动,但他仍然可能缺乏人文精神。如果一位富豪仅仅因为怜悯或为了满足自己施与的幸福感去救济一个弱者,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友爱、关怀、尊重甚至欣赏,那就很难说他富有人文精神;如果一位医生仅仅凭精湛的医术去行使救死扶伤的责任,而不是融入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和关爱,那就很难说他富有人文精神;如果一位教师仅仅具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技巧,而不能将其对真理的理解和追求潜移默化于学生,那就很难说他富有人文精神……   

    总之,人文精神根植于人的灵魂深处,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是完全自觉的情感和行动表达——显性的或隐性的。   

    人文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如此抽象,如此高深莫测,评价标准如此之高,一般的人还有资格,或者有勇气去追求人文精神吗?答案是肯定的。   

    不仅如此,人文精神并非抽象的理论和说教,它具有精神价值,同样具有物质价值。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精神,他在经济社会或迟或早会吃亏的,甚至会很危险的。   

    在上海的一个河浜里,有某环保公司种植的用于改善水环境的植物。这大抵是那家环保公司选育出的能吸收水中有机物并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植物。每次我看到那些杂乱无章甚至丑陋的植物时都会抑制不住地想,要是这家环保公司的工程师有一点点人文精神,也断然不会选育出这种植物并用于美化环境的。因为它实在没有改善环境,反而糟蹋了环境。事实证明,这家公司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是糟糕的,因为我没有在其他任何河流中看到其产品被推广。   

    我还注意到我经常乘坐的一辆大巴车厢的内饰图案,那是一种鲜红的、类似于锋利三角凶器形状的密集图案。每次坐上这辆车我就如坐针毡,情绪激动。我同样抑制不住地想,这辆汽车的设计师如果有一点点人文精神,就断然不会不知道他有责任为乘客营造一种安静的、让人愉悦的车饰环境。这样的汽车如果能够畅销,那是对大众审美水平的侮辱。   

    但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感觉不到这些,他们不仅对于人的情感虚与委蛇,而且无视甚至蔑视大众的人文感受。近日,某市一个建筑设计出了风头,这个被设计成秋裤形状的拱形建筑在受到公众调侃后,建筑设计者竟然反过来说把那楼看成秋裤的人是不懂文化。这种态度自然被公众嗤之以鼻。   

    这是商业社会中三个失败的案例,浅层次上可归于设计水平或技术水平的低劣,深层次上就是缺乏人文精神。   

    说到缺乏人文精神的危险性,案例更是不胜枚举。试想,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这些戕害人的生命的东西仅仅归结于小商贩门利欲熏心?仅仅归结于农民的自私自利?小商贩最初知道什么是三聚氰胺?农民知道瘦肉精怎么提炼和使用?不!它在源头上是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甚至可能是某些“伟大的”科学家研发出来并教会那些无知的人使用的!如果这些掌握知识与技术的“文明人”具有一点点人文精神,那些危害健康的食品就不会流到我们的餐桌。   

    科学与人文本应紧密融合,现在却被割裂了。   

    人文精神在哪里   

    人文精神的缺失正在吞噬着整个文明社会,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人文精神。我们有必要睁大眼睛用心寻觅人文精神的种子,并将其发扬光大。   

    人文精神在哪里?它在每一个人自尊自爱的行动中。自尊自爱不是自私自恋,它是对自我精神家园的精心呵护,是对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的精心呵护。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亲情融融的家庭关系、友爱温馨的朋友关系、团结互助的同事关系。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想索取而不愿回报,把自己与他人不良关系的责任完全推开;而另一些人则不同,他们爱惜而不是仅仅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力争做个好父母、好儿女、好朋友、好同事。虽然很不容易,但他们在行动,他们在努力,并乐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向往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公平的人格地位、公平的社会分配、公正的法律环境、公正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是,有的人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从不检讨在自己的范围内是否践行了公平与公正的标准;而另一些人则不同,他们面对不尽完善的社会环境时,在自己的力量和范围内坚持原则,捍卫公平和公正。虽然很不容易,但他们在行动,他们在努力,并乐在其中。这所有后一类人都是自尊自爱的,他们为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建设添砖加瓦。   

    人文精神在哪里?当有人人陷入崇洋媚外的潜流而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精神的时候,一些人在行动。他们倡导师道尊严、尊老爱幼、善良孝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当有人陷入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旋涡的时候,一些人在行动。他们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们呐喊、疾呼,尽管力量绵薄,但聊胜于无,多少起到了提示人们时时反省的作用。   

    人文精神在哪里?它在志愿者的行动中。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全市有 4.1万个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总数达101万人;而全国共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17.5万个,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3392万人。这是一组庞大的数字 ,这是一组让人欣喜的数字。志愿者们不图名利,不求回报。他们活跃在社区、学校、监狱、敬老院、幼儿园,用自己的体力、智力和一颗颗火热的心无私地帮助别人。没有强迫,甚至没有动员,他们在完全自觉中帮助别人,并真正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幸福。这是真正的人文精神,闪耀着最为耀眼的人性光芒。   

    人文精神在哪里?它在更多人的群体行动中。一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但心里装着他人,因为知道自己的用心在为他人带来福祉而感到幸福,他们快乐地工作就是人文精神;一些人在经历了困惑、彷徨、痛苦之后顿悟了,他们终于理解人生的真谛并开始善待自己并善待他人,他们对人生态度的转变就是人文精神;一些人在实现了自身经济价值之后开始明白更加重要的社会价值,从挖掘自身潜力转向帮助更多的人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这些人在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同时无声地释放着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的萌动与增长就是人文精神。   

    客观地讲,这宝贵的人文精神之光还比较微弱,还比较零星,但它是那样的值得挖掘,呵护与弘扬。   

    人文精神之构建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建设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拓展。但遗憾的是,人们越来越专注于“机器”和“无机”世界,而忽略对“有机”社会的感受。长此以往,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可怕的、冷冰冰的模型世界。   

    那么如何培养或塑造人文精神?它显然不能靠简单的书本和人文课堂灌输。一个人哪怕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可能一点也不具有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来自于主动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种态度,它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形成。当我们以淡定的心态、包容的心理、乐观的心情去面对不那么尽如人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具有人文精神了。当我们把那些纠结的、挥之不去的痛苦和困扰置于宽广的心灵海洋并轻轻荡涤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具有人文精神了。   

    人文精神来自于科学和人文的高度融合。科学一开始本就是人们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所以科学应是在人文指导下的实践,而人文精神则应在科学发展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应当努力将割裂的两者弥合起来,力避抛开人文关怀的、庸俗化的科学,赋予科学责任与理性, 尤其要力避片面地将科学作为赚钱的工具而无视道德和伦理。另一方面,我们要倡导科学对人文的支撑,以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解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   

    人文精神来自于对扭曲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当我们面对喧嚣的市场经济,面对整个社会物欲膨胀的环境的时候,我们需要内省。若非如此,我们就会变成机器,变成自己的奴隶和别人的奴隶。物质和精神本是统一的,但现实中高度的物质文明似乎正在吞噬精神文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思考——思考亲情,思考爱情,思考友情;我们需要思考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需要为自己的灵魂而不是躯壳一个准确的定位。   

    人文精神来自于积极的行动。人文精神不是佛教徒的信仰,也不是鸵鸟思维。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积极的实践主义。把己之思考变成己之行动乃至他人之行动才是人文精神的真谛。当我们在每一件小事上对自己负责并他人负责的时候,当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的时候,当我们收拾起浮躁的心情开始脚踏实地地生活的时候,当我们时刻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时候,当我们把这个社会当作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别人的社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文精神之花已然处处绽放。   

    学者小传

  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软科学特色基地——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1998至2001年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1至2003年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工作;2007至2008年英国Sheffiled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系统工程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软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论著)八十余篇(部)。先后为东、中、西部三十多个大、中、小城市提供区域发展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方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   

    三度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最受研究生欢迎的教师”称号;连续四次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两次);同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青年图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三育人”奖等多项奖励。

罗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