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韩秀君:严谨 静心
— 学者笔谈■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 严谨治学是一种“师德”,是教师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体现。严谨治学还是一种“德”,是“诚信”。
■ 在科研上,严谨治学体现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科研中不急于求成,要细致深入,尊重客观事实。
■ 静心是一种心态,是与浮躁相对的,是一种“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心境。静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矢志不渝于科学研究、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
自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以来,历经几百年的改良和发展,大学已经由原本单纯的讲学行会演变为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机构。教师一方面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积累和传承人类文明智慧;另一方面则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担,改革和创新人类科学技术。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在上海交大,有一大批中国顶尖、活跃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有一大批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一大批潜心育人的名师代表。一大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支撑起交大作为百年名校的灵魂。
“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让它成为凝结在每位交大人血液中的一种精神!”作为一名交大的年轻教师,更加体会到这“责任”二字的深刻内涵。当前社会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时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浮躁情绪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大学里的每一个人。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非常重要的话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小到大,从师无数,许多老师在他们平凡的岗位上,用无数平常事演绎着这句话的真理。一直以来我都以他们为楷模,也并将永远以他们的教诲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奋力前行。
治学当严谨
在进入交大之前,我在德国工作了5年。先在哥廷根大学材料物理系以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研究员身份从事科研工作,后来又到于利希研究中心工作。哥廷根大学严谨治学的校风,浓厚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及对学者的尊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4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根本原因。
我的合作导师H.Teichler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学者,似乎“严谨”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他的“严谨守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每天早晨他都会在9:30到学生的办公室逐个与他们讨论问题。如果学生9:30不在办公室,他就会在11:45准时出现,天天如此。这样做一方面是了解过去一天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是就学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他的研究生在这样无形的压力下目标明确地进行着科研工作,每天都痛苦并快乐着。经过最初的适应期后,我也非常享受这种指导方式,感觉到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
Teichler教授每天都要阅读最新的相关文献,因此他对所在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进展非常明确。站在学科的最前沿上,他对学生的指导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在讨论中,他要求研究生将课题的每一个细节都搞清楚,不可以似是而非。数值算法的每一步推导必须有严格的证明,推导过程必须有书面记录。对研究生写的论文,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一句一句地修改。对于研究结果,尤其是新颖的研究结论,他会从不同的侧面进行验证,以确保结论的合理性。像每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那样,Teichler教授在审阅我们要发表的论文时通常都是非常谨慎的。他在意科研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步推理过程,会非常明确地指出计算或测量中引入的误差。他能正视自己实验或计算中的不足之处,决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而去隐藏什么,绝不允许任何人篡改数据、弄虚作假。
严谨也体现在Teichler教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中。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两排高高的书柜,书柜里满满的都是他几十年来教学的备案、科研工作的记录以及算法推导过程的手稿。每当我去他的办公室里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能非常迅速地从书架上找到当年他解决类似问题时记录的手稿,并仔仔细细地给我讲解。对于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的保存不仅是Teichler教授一人如此,许多我拜访过的教授都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在哥廷根大学材料物理系的资料室里我还发现了量子力学大家——伯恩教授(Max Born)在上个世纪20年代关于量子力学公式推导的手稿。那是何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呀!
正是这种在每一位教授科研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深入到骨髓中的严谨治学精神,才使哥廷根大学形成了非常严谨的校风,而这种严谨的校风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学习的每一位学生,也影响到每一位到访哥廷根大学的人。
走过一百一十六载辉煌的上海交大,明确将育人目标定位于“造就领袖人才”。秉承“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为未来的中国锻造中流砥柱。作为交大的一名年轻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双重使命,严谨治学更是不可或缺的品德。
严谨治学是一种“师德”,是教师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体现。在教学中,认真备课,吃透要传递给学生的每一点知识和技能,力求简明扼要,提纲清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时,要言传身教,细致入微,重视每一个细节,每一步计算或推理都要做到合理,用自己的严谨作风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在科研上,严谨治学体现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科研中不急于求成,要细致深入,尊重客观事实。
严谨治学还是一种“德”,是“诚信”。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见德之重要。严谨治学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与道德。一流学问加一流人品才是真正的人才,具备好的德行,才可以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德行不好,不但学问做不好,还有可能妄知造假,犯不该犯的错误,败坏大学风气。只有重视严谨治学,一个学校才能有好的校风、师风和科研风气,才会结出智慧的硕果,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科研需静心
54岁的诸葛亮临终前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戒子书》中写道:“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心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要在身心宁静中研究探讨,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挥自己的才干。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读书学习需要静心,科研同样也需要静心。
社会上的浮躁情绪给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给青年学者。大学中科研压力大,在各种申请和评比中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所以,科研中的浮躁一方面就表现为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目,为发论文而发论文,为快出成果而在科研中不求甚解。那种仓促发表、漏洞百出、经不得推敲、结果无法重现的论文每年都有很多。为此,国际学术界对我们中国学者有很多负面的评价,我们很多非常新颖的结果往往会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科研浮躁表现在只对热门的方向感兴趣,一哄而上,做出了很多彼此重复的科研结果,浪费了国家和社会大量的资源,而对具有革新意义的基础领域却毫不关心,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什么样的科研内容更容易发文章、发好文章,什么样的科研方向能带来更好的收入,这些想法时刻充斥在科研课题的选择过程中。很多的科研目标最终简化为一条:尽快发表出一定档次一定数量的文章,而对研究的创新性及系统性和完整性置若罔闻。如此这般,其结果就是文章一大堆,但对社会发展进步真正有益处的成果却寥寥无几或难以提取应用;同一作者雷同的文章很多,单看某一篇论文还不错,但如果将他所有的论文一起摆在桌子上你就会发现文章都差不多,相似的内容只是换了不同的包装而已。
搞科研,本来就是未知的,需要慢慢静下心来搞。简单的一句话,实际做起来却是难之又难。静心科研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带来效益,但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无一不是静心科研的结果。
静心是一种心态,是与浮躁相对的,是一种“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心境。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短期利益,以如水的心境和坚韧的毅力对科学问题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并在研究中严谨细致、踏踏实实。
静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矢志不渝于科学研究、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去除浮躁,潜心科研,守住心灵的宁静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才是我们学者正确的态度。
我的研究生导师魏炳波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几十年如一日“静心”在基础问题上从事科学研究的典范,也一直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1991年至1992年间,魏老师获得世界著名洪堡基金资助,赴德国作客座研究,在空间材料科学和快速凝固领域的前沿课题中取得数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受到世界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研究结束后,他婉言谢绝了国外著名专家的邀请,放弃了高薪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在客观环境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经过7年的静心科研、艰苦创业,终于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继美国、前苏联和欧共体之后全面掌握了空间材料科学地面模拟研究的关键技术,从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师兄们给我讲的一些实验室创建时的辛苦而又感人的故事,其中包括魏老师夜以继日的画设计图以及自己骑着三轮车购置实验用品等诸多往事。
我的博士课题是利用电磁悬浮液滴振荡技术实现深过冷亚稳金属熔体表面张力的定量测定。课题的最困难之处在于长时间维持深过冷这一亚稳状态并准确采集被湮没在恶劣高频电磁环境中悬浮液滴的微弱振荡信号(微伏级)。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每天从早上7:30到深夜12:00我都一直不停地重复着“准备样品-抽真空-信号采集-失败-总结”这个流程。仅在封装真空室环节,每天我大概要机械重复近两千次拧螺丝这个简单动作。现在想来,如果没有老师静心科研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我很难坚持下来。正是因为在研究中有着平和的心境,我才能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一步步的改进实验测试技术,最终苦尽甘来。这段经历对我之后的科研影响非常深刻。
“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心智的潜能。”只有在静心的前提下,我们思考问题才会更加深入、透彻,才能提高科研效率。如果将科研比作武功,那么功力是一个人从事科研的本领,而静心则是武功的境界。静心等级越高,武功的境界就越高,就越容易发挥出同级武功的威力,甚至能够超水平发挥。
学者小传
韩秀君,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2002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魏炳波院士。2002-2004年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合作导师过增元院士。2005年获德国洪堡(AVH)研究基金资助,以AVH研究员身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材料物理系从事科研工作。2006-2009年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研究所做访问科学家。自1999年以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液态金属热物理性质、结构和动力学耦合关系、深过冷液态金属快速凝固行为、液态到非晶态动力学转变过程中原子弛豫与扩散以及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主要以金属材料强韧化为研究方向,在利用计算机模拟揭示强韧化机理的基础上对高强韧金属材料进行设计。已在Phys. Rev. B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16篇。
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研究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和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多个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德国洪堡研究基金等多项奖励。目前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计算材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