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范先群:专业和博学:医疗实践中的思辨
— 学者笔谈■ 医学实践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对立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对立的规律和特点,找到其转化条件或统一内涵,有助于破解医学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和难题。
■ 从国家医疗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生命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医院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等宏观层面多角度考量,临床和科研密不可分。
■ 当然,从事“冷门”专业的心态不能是“冷”的,相反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热情。
■ 不能忘记临床医学之所以成为“临床”,是因为这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科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对立统一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指导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事物的对立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或者统一在同一纬度空间,并不具有永恒的对立性和绝对的排他性。人类对对立性的认识,如繁星般密布在数千年的文字记录和思想传承中。例如,人性本来的善恶就是探讨对立的永恒主题,不同学说、门派和宗教间的激荡交锋伴随历史的长河绵延不息。
现代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已能厘清善恶的对立非字面意义那么泾渭分明,人性的善恶既取决于先天基因,也受制于后天环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善恶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但对众多对立问题的认识远非善恶那样具有生物学和行为环境的内外在基础,需要根据具体环境的动态演化,找出其应有的统一内涵。
医学实践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对立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对立的规律和特点,找到其转化条件或统一内涵,有助于破解医学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和难题。在当前新医改形势下,国家加大投入,医学卫生事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医患关系、医生执业和成长环境并不令人满意,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尤其对临床医生在课题和SCI论文的要求不断提高,做为研究型教学医院的医生如何处理好临床和科研的关系,如何选择近期目标和远期方向,医学生和研究生如何处理专业和博学的问题等至关重要。
临床与科研
2011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组织开展了“明形势、找差距、抓机遇、促发展,争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院士论坛、精品讲座、座谈会、辩论赛、部门调研和科室谈论等多种形式,经过历时半年的大讨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找到了差距,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院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好医生必定是学术型医生,是实践家也是医学科学家。
为什么存在科研与临床孰轻孰重的问题呢?曾几何时,医院仅仅是医疗活动的主体,科研活动不过是少数人自发的兴趣或随心所欲的偶然行为,既进入不了上层决策的主要议题,对普通医生职业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但如今,科学研究已是研究型大学医院的主要工作之一,SCI论文和国家级课题也成为考核医生成绩的重要指标。当然,医院不像单纯的科研机构,医生必须承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首要任务,医生的科研工作也不同于单纯的科研机构,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临床,注重床边研究、转化研究、宏观研究、应用研究和多中心研究等。
从国家医疗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生命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医院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等宏观层面多角度考量,临床和科研密不可分。
首先,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短期目标是扩大适应人群的覆盖面,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这需要加大医疗服务量和辐射面来解决;远期目标,国家需要着力解决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或疑难疾病,必须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攻克诊疗中的疑难杂症。生命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基础和临床的紧密结合,由此催生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和实践: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找到解决方法,再回到临床工作中解决问题,如此往复并曲线上升,不断向前发展,这一过程很难将临床与科研分开,医院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创新和研究主体。由此可见,科研与临床从生命科学整体和宏观的角度,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密不可分,无所谓孰轻孰重。实际上,我院开展“科研与临床,孰轻孰重”大讨论的初衷也就是要通过两种观点的充分表达、充分思辨,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认识到科研与临床的整体统一,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加以落实,促进医院更快更好地发展。
当然,科研与临床的整体统一不能忽略局部个体上呈现的结构性差异。在医院管理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医生晋升职称细化,将医务人员分为两类:对于年龄较大、未受过正规科研训练、但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以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为主;对于年纪轻、具有研究生学历、处于科研创新黄金年龄的医生,更侧重于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这种在临床与科研之间强调统一、兼顾差异的模式,既有效调动了医生的积极性,也让个体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但临床与科研职称评定相对分开,并不意味着医生可只顾临床,或只搞科研。毕竟,医生在熟练掌握临床技巧之后,也应培养科研思维、有所创新,才能发现疾病规律、找寻疾病原因,最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途径。
热门和冷门
人们常有这样的盲从心理,看别人一窝蜂的去做某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一定是非常好的,就成了“热门”;反之,若没人去做的事,就可能不太好,就成了“冷门”。但当“冷门”被做的风生水起之后,曾经放弃“冷门”的人又开始悔不当初。受社会经济发展与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济、金融、外贸、外语、会计等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激增,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相对容易,待遇薪水也较高,于是这些专业也就迅速成为“热门”专业。但社会经济发展往往具有发展热点不断转换以及板块轮动的特点,很有可能当前的冷门和热门专业进行重新洗牌。
举个例子,普林斯顿大学的Wiles教授在八年内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也没有人知道他在这八年里做什么,但他最后解决了数学史上的难题——费马大定理,并因此获得菲尔茨特别奖。他所从事的研究是被大多数人所不屑的“冷门”专业,但是他守得住“冷门”,耐得住寂寞,安心做研究,最终获得成功。
再谈谈我自身的经历。30年前,我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学医这一相对“冷门”的专业。20年前,我师从张涤生院士,攻读整形外科学博士学位,从事眼整形外科专业,这又是一个“冷门”。在大家眼里,眼科的热门专业是白内障、青光眼、眼视光和眼底病等,眼整形外科工作不过是眼睑手术,是熟练工的活计,没有多少技术和学术含量,而专门从事此专业的医生更是屈指可数。无疑,这个“冷门”的专业没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使眼整形美容的需求者大量增加;加之,工业外伤和交通事故导致眼眶外伤显著增加,环境改变使眼肿瘤发病率增高,使眼整形眼眶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从眼睑整形美容手术发展到眼眶骨折整复、眼眶导航手术、眼眶内窥镜微创手术、眼肿瘤综合序列治疗、眼肿瘤基因靶向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多方面、深层次。眼整形外科由冷变热。
当然,从事“冷门”专业的心态不能是“冷”的,相反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热情。上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写过一幅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是劝慰大家做学问要甘于寂寞,不着眼于“热门”,跟风而去;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不怕别人不重视,专心致志做学问,水到方能渠成,“冷门”也能变“热门”。
现在的医生和学生聪明、思维活跃、见多识广,但在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上功利性较重,一味重“热门”、讲究回报的“短平快”。这样的选择或许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迫于买房、生活等现实压力。每个年代的人身上都背负着时代的印记,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生存烦恼,学生择业时不必只盯着所谓的“热门”专业,要有把冷门捂热的决心,要勇于在一个不断上升的状态中开启和完成自己事业的旅程。
专业和博学
当今,从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到人才招聘,不难发现社会需要大量术业有专攻的专才。当今社会,每个行业的分工都很细,很多医学学科划分也日趋精细化。例如,以前的口腔内科现在被细分为口腔粘膜科、牙体牙髓科、牙周病科等专科。以管窥豹,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对现代科学的探索在不断前进,我们好奇着未知的世界,急切的去深入了解它们,掌握他们。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讲,专攻一门专业是很有必要的,那样才会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
但是,不能忘记临床医学之所以成为“临床”,是因为这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科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为医学教育提出了要求:必须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而人文精神是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需要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医疗风险。在目前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下,医生在更好地钻研业务、提高技术的同时,也更需要学习人文思想。良好的医患关系从医患沟通开始,而良好的医患沟通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起。
现今的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学科的教学,从而导致医学生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1828年的《耶鲁报告》中提倡:大学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教育,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接受全面教育的人。任何学科对于专业技能都有帮助,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互映照的。年轻人如果能做到文理结合,拥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你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充实更有厚度,你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今天的世界。
在现实工作中也有很多领域更需要人的全面素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比如医生和护士,不光需要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全面素养,包括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不一而足。回望古代,尤其是汉唐盛世时期,那些古代文人们琴棋书画皆通者绝不是少数,诗人也大都是书法家、画家等;再看国外,如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事实上他研究很多领域,应该算是博物学家,只不过他因《物种起源》而被世人所熟知;再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同时也是一名科学家。如此看来,似乎旁征博引的全才会更有成就。
当前医疗工作很大程度上只是治已病,未来的医学是健康的医学,应该是朝着可预见、可预防、个体化、治未病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医学教育不仅培养医生,还要培养健康设计师和健康指导师;要培养多能的医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还要有人文心、科学脑、世界观、勤劳手。
如今博学多才之人也正在渐渐少去,正是由于现在社会更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而使人们心目中“博学”失去了它的意义,但我们似乎也在慢慢失去生活的灵性与浪漫。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第一、修业第二,年轻的医学生门不仅要在专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具备全面知识和高尚品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并在各方面有益于社会,在社会的各阶层都能散布知识的光辉。
学者小传
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九院临床医学院院长、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九院眼科)学科带头人。兼任第六届亚太地区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眼耳鼻喉科医院和迈阿密大学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致力于眼整形、眼眶病和眼肿瘤的临床治疗和转化研究。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5篇。主编和参编专著27本。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和上海市基础重点项目等市级课题20余项,第一完成者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中华医学奖等8项。任《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Ophthalmology》和《中华眼科杂志》等8本杂志副总编辑和编委。荣获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上海市卫生系统 “银蛇奖”、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指导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