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赵震:有一种快乐叫锲而不舍

学者笔谈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不断自我鞭策、执着前行,才能无愧于自我。

  ■在做研究中享受快乐,有所创造,有所发现,灵感和创新绘就美丽的图画。

  ■工程科学研究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并不断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从而攻克难题,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是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锲而不舍地瞄准、把握和达到本领域学科发展前沿。我们这代人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多一些坚守,多一份执着,多一点贡献,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科学研究中享受“逆水行舟”

  我是从事材料塑性加工技术研究的,自1990年进交大材料工程系锻压专业开始学习“打铁”,至今在这一行当已不知不觉地走过了20多年。回望过往岁月,交大的学风和精神品格给我留下深深印记,套用我们专业的说法,已经发生了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校园中“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和浓浓的学术氛围,常给人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紧迫感。本科毕业时,阮雪榆院士给我们那届锻压本科生谆谆教诲:“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此理,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前两年欣得阮院士的一幅摄影作品,一叶小舟逆流而上,破浪前行,我将它挂于办公室墙上,怠倦之时,警醒自己。

  同学聚会之时,发现各位同学大都各有所成,大成者有之、中成者有之、小成者有之,不难观察凡大成者,不管他毕业后是继续“打铁”还是转入其他行当,概莫能外是那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人。在许多人的眼里,我所学的锻压专业是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传统的工艺方式联系在一起。诚然,这是中国塑性加工的过去和一部分的现实,但从事塑性加工行业的人都知道,只要有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有塑性加工的存在。塑性加工是国家制造业的重要基石,甚至是相当一些国家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技术。问我如何走上科研道路,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中国要成为塑性加工技术强国还需要几代塑性加工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想可能就是这种想为塑性加工技术发展做些什么的朴素愿望和一份认真、执着,使我一步步走了过来。科研是美丽的,在做研究中享受快乐,有所创造,有所发现,灵感和创新绘就美丽的图画;选择源于热爱,坚持却需要更多,学术之志需要坚守,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生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生者鲜,我们要做的是行终生者。

  课堂教学、学术会议、国外交流、企业访问、课题申报、项目推进、论文指导……,这是一年中不断演绎的节目。工作是快乐的,尤其是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它能激发人的灵感、智慧和创新,这种人生价值是难以言喻的。然而灵感不会经常降临,创新也绝非易事,我们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去扑捉、在锲而不舍中去实现。为人为学都需要勤奋,勤奋不一定成功,但不勤奋一定不会成功;科研工作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锲而不舍才会找到灵感,锲而不舍才会有机遇,锲而不舍才会做出成果。如若放弃或懈怠,则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带来的必然是遗憾和懊悔。

  一名学术人才的成长周期是漫长的,一名学术人才的成长过程是艰辛的。大凡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要经历这么一段,年轻的学者一路走来,不仅要感恩前辈和师长的提携,更要有自我内心的坚守和锲而不舍。今天的许多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极具学术潜能,但有些人或许正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成长烦恼,这些困惑和挫折也许前人也经历过甚至更多,环境与自我之间,我们更能把握的是自我,学会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不仅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情,而且也让你更容易接受这个世界。当前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科研投入力度之大从未有之,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当然也难免遭遇挑战甚至挫折,一味地怨天怨人只会荒废自己;多一些坚守,多一份执着,多一点贡献,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服务社会中力求“扎根行业”

  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进的方向是什么?是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并不断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从而攻克各种难题,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工程科学研究工作不应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和本行业紧密结合起来。行业是工程科学研究发展的沃土。

  我在本科毕业参加工作时,参与了“冲裁模CAD系统”的开发,由于该CAD系统推广应用到许多企业,我也就有机会和许多企业的工程师们交流,发现那些固化在大学教科书中的专业知识可以被如此灵活地应用到现实的模具设计中,体会到模具中最简单的冲裁模竟然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还发现枯燥的塑性成形理论竟然能很好地从原理上解释工程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这些体会对我其后近20年里始终重视与行业、企业交流有着重要影响。

  我清晰地记得2007年我拜访国际塑性加工领域的先驱,已88岁高龄的德国斯图加特大学Kurt Lange教授时,Lange教授和我讲起德国冷锻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始终保持世界冷锻技术巅峰的经验,并教诲我从事冷锻技术研究一定要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重视与主流企业合作。如今,斯人已去,余韵尤存,我衷心地感谢引领我走上科研与行业结合之路的前辈。

  我始终认为,材料加工科研项目的选题如果不能符合行业未来发展需要,这样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近年来,我们团队坚持与重视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的精锻行业主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如我们通过与精密锻造行业国内主流企业江苏森威精锻、江苏太平洋精锻等建立持续的科研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新成形理论、新技术的研究,一部分精力用于帮助解决企业现实的问题,从而实现双赢的格局,如我们研究成功的中碳钢调质后冷锻新技术已经成功转化为企业新产品的技术内涵,缩短了工艺流程。通过与行业主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不仅使我们的科研接了“地气”,也使我们在科研过程中注重凝练面向行业共性的科研方向,我们团队近年来承担的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都是我们和行业主流企业、科研院所长期合作后,以实现精密化、轻量化、清洁化、高效化成形制造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而成。

  在为行业服务的基础上,我们也思考如何通过标准的制定,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能级,也提高我们学科团队的影响力,因为“行业标准是一种力量,是推进技术进步的有效工具,也是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不可否认,由大学牵头制定标准绝非易事。然而,我们坚信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就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今年我们牵头,联手行业优势企业完成了3项国家标准和1项目机械行业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在温锻冷锻联合成形工艺技术以及精冲和冷锻模具技术领域的标准空白,也在精密成形标准体系中镌刻下了上海交大的名字。

  在国际合作中追寻“学科前沿”

  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是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锲而不舍地瞄准、把握和达到本领域学科发展前沿。我的国际合作主要是从参加国际冷锻组织和参加瑞士法因图尔公司科技合作项目开始的。

  记得在2002年9月阮院士带我到芬兰赫尔辛基参加第35届国际冷锻组织(International Cold Forging Group, ICFG)年会,在这个国际精密锻造领域最高层次且是俱乐部型的国际学术组织中,塑性加工领域大师云集,许多响当当的人物从论文和书本中转而出现在面前。我在惶惶不安中不知所措,而阮院士把我这个当初仅30岁的青年人一一介绍给他的老友们;特别是在会间休息时,我又被“逼着”去和那些国际顶尖学者们交流。此后几年里每年我都获得作为ICFG客人参加年会的机会,2006年成为ICFG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组的共同主席,在2009年成为ICFG的八名常务理事之一,是这一学术组织40多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常务理事。今天想来,师辈们的心血就是让我们年轻人能够早日独立登上国际学术舞台。我特别敬重那些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时,带者年轻学者一起参会的师长们,为年轻人搭建一个舞台,不仅体现着一种提携,一种关爱,更是学术精神的薪火传承。

  在ICFG的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着精密锻造的未来,全世界的塑性加工学者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塑性加工这种“传统”制造业还有发展空间吗?20多个国家近90名科学家在ICFG“精密锻造2050工作组”中正在努力描绘2050年的精密锻造技术发展,我们相信,在更精密、更绿色、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下,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使精密塑性成形学科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想,这些科学家共同智慧的结晶,将是我们瞄准本领域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指导。

  我的国际合作的另一起点是参加与精冲技术领域世界领先企业瑞士法因图尔公司的合作。厚板精冲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精密塑性成形技术,集板料成形与体积成形于一体,在汽车等各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国际塑性加工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研究热点。通过与瑞士法因图尔公司长达16年的实质性合作,使我们始终跟踪国际精冲技术的发展前沿,并且通过参加由该公司倡导的精冲技术研究大学联盟,与其他4所顶级的研究机构(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塑性成形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铸造与成形研究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床研究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Wagoner教授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我们掌握了国际精冲学术发展前沿。

  在人才培养中鼓励“开拓天空”

  为人师者,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保持一颗好学奋进之心,引导学生锲而不舍、勇于尝试、发挥潜能,帮助他们演绎人生的精彩,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我任教以来的有限岁月中,我也在不断鼓励身边的学生,去亲手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我的博士生李宏烨有相声方面的专长,我觉得艺术与科研结合未尝不是好事,尽可能给他鼓励和支持。他在科研之余撰写的专著《说出你的笑:校园相声学》将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出一门采用工科思维方式的校园相声学理论,成为我国第一部校园相声理论方面的著作。去年我的一位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入学一年的研究工作心得,撰写出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当时正值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征稿,我便鼓励他向会议投稿。起初,他并不自信,总觉得水平有限,生怕贻笑大方,但最终他还是将论文投了出去,论文被录用并在会议上向国内塑性加工界同行报告。年会结束后,我并没有过多地问及他的感受和领悟,但我能明显感觉到,他比从前少了一分局促和犹疑,多了一分从容与奋进。我想,这就是为师者的责任,把学生带上更高的平台,让他们早日搏击长空。

  学者小传

  赵震,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学院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担任国际冷锻组织(International Cold Forging Group, ICFG)常务理事、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理事、塑性工程学会塑性加工理论与数字化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精锻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锻压协会精冲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曾担任ICTP、ICFC、ASPF等多个塑性加工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90年进入上海交大材料学科,完成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业。现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密塑性成形理论与技术、智能设计技术及其在塑性成形与模具中的应用。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国际科技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3项国家标准、1项机械行业标准的制定,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并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