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郑益慧:得天下英才教育之

学者笔谈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将学生当作是等待教师雕琢的璞玉,要让他们在我们精雕细琢的培养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 一堂好的课程教学,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对的知识探究,并以知识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决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

  ■ 课堂教学以知识探究为基础,让同学们觉得课程学习不困难、有兴趣、有收获、有意义。

  ■ 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思维方法的培训,授人以渔。

  ■ 课堂教学应该以人格养成为根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书育人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对于教师来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乐也。

  从小到大,我接触过非常多的老师,有教过我的,有指点过我的,有许多优秀的老师都让我难以忘怀,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热爱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对待学生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他们对我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上,更多的是伴我成长的人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我对他们的尊敬也是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和永远的。

  正因为如此吧,我把教师作为我的职业首选,也有幸在十几年前成为了一名交大教师。有人说,人生一大幸福就是能够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确如此,传道、授业、解惑所带来的快乐让我感到幸福与满足。喜爱使我倍加珍惜,珍惜现在所从事的这个崇高的职业,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作为交大教师,更幸福的一点就是不用发愁如何能够得到天下之英才,我们所虑的是,如何教育好他们。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将学生当作是等待教师雕琢的璞玉,要让他们在我们精雕细琢的培养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近三年来,在教务处的工作,给了我更宽阔的视野,使我有机会更深入地思考人才培养改革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当前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学校制定了很好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却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衔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以知识点的覆盖为主要依据,而忽略了人才培养更重要的两个方面——能力和素质;课程的教学大纲更多关注应该传授哪些知识,而没有反映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往往不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缺乏针对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设计,无法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这些都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体系间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空中楼阁,最终难以实现。

  2008年,学校开展了为期达半年之久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讨论形成了“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注重人格养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 实现 “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学校依据“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了“三位一体” 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使“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建立“三位一体”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从系统上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体系间严重脱节的问题。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根本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革是体现在课程教学的改革当中。因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最终的落实还是体现在对现有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能否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所承诺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一堂好的课程教学,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对的知识探究,并以知识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决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探究代表着思想的碰撞,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的平等,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的,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任教十余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的改革,略有心得,下面我将针对如何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当中,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儿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何上好一堂课

  作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我主要教授三门课程,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门课在许多同学眼里都不是什么有趣儿的课,都可以被称为霸王课。因此,如何教好这几门课,让同学们觉得课程学习不困难、有兴趣、有收获,在理解知识精髓的同时,能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解决电学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用“身教”教会同学们做人的道理,从而,让同学真正感到上课是有意义的,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和最求的目标。

  授课理念之一,课堂教学以知识探究为基础,让同学们觉得课程学习不困难、有兴趣、有收获、有意义。

  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要注意知识点的讲解尽可能的浅显易懂,从而使学生觉得课程的学习不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为此,我常常回想当初自己作学生时课程中理解困难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克服这些困难点,同时用尽可能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讲解,并将自己对元器件的原理理解及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对元器件的应用理解结合起来。浅显的语言、有趣的科普常常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克服这些困难点。

  其次,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一是,对自己当年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总结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及思路,及时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参考。二是,每堂课前都多花上些时间来整理讲课的思路,考虑每个知识点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讲出来,以期学生更易于理解,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整个儿课程讲解有清晰的思路,完整的逻辑,干净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及一种对全局的掌控,有效地控制着课堂的节奏,并“镇住”所有学生。最终的效果一定是,让同学们感到听课的效果、效率要比自己看书强出太多,这样学生自然喜欢来课堂上听课。三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PPT电子教案与黑板板书形式相结合方式,将自己所知虚拟清零,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为很简单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尽量把自己清零,去感受学生的思维,同时采用板书保证逻辑思维的连续性,这更有利于教师将知识传授转为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究。

  既然是知识探究,我们一定要强调互动和启发式教学。一说到互动,往往就会被简单地等同为,不就是提问吗?但切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譬如有的课程中也会设定一些不恰当的问题,学生已经提前知道答案了,仿佛拍剧本一般,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互动是没有意义的。其实,即使用提问的方式来互动,也有需要回答和不需要回答的两种方式,总体的效果是追求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至于回答与否倒不是关键的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多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讲授中的参与意识,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实,不提问也是可以互动的,讲课中对节奏的把握、停顿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如讲到关键点处的一个停顿,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就是互动。另外,眼神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好的互动手段,很可怕的事情就是教师与学生没有任何眼神的交流。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眼神,并留心观察学生的表情,根据同学们的反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调整。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如果一个知识点讲解下来,大多数学生的眼神是迷茫的,那么,就应该马上会换一种方式再讲解一遍,直到大多数学生的眼神都清澈了为止。这种眼神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存在于心灵之间,存在于思想之间。只有达到了这种互动水平,我们才能把学生的心理全部掌控,才有可能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所以我们强调互动,就是要强调这些。

  授课理念之二,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思维方法的培训,授人以渔。

  谈到课程教学对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最简单一点就是看你这怎么讲这门课程。譬如针对于一个定理,如果我们仅仅讲清楚了定理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如何进行应用,这是常规的讲课方式,最多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科学史的角度,从定理当时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思维、前因后果、对科学界或者社会的影响,学生不仅会对这个定理非常感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等创新能力 。

  因此,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要引导学生学习应该站在更高的水平上,要学会对知识的欣赏,要经常想一想如果自己处于当时的年代是否能够解决电路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要从内心理解电子技术发展到现在的不易之处,对电子技术的认识,要从学习元器件的原理及其应用这种基本要求,到达理解前辈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实现技术的进步的高度,从而为自己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思维方法基础。同时,将在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元器件的应用方法及技巧在适当的时候加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认识到元器件应用的活生生的一面,从而提高他们对元器件的理解,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理论产生具象认识,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其实,我在上课时,很少给学生讲例题,更不会把一道题从头到尾解给大家看,而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同学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同学们总结一些学习方法及思路,让同学们掌握“渔”之技巧。 我希望学生在上完课程后,感受最深的不是知识的增加、考试的通过,而是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学会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日后再遇见此方面的问题,第一感觉不是恐惧和放弃,而是有信心去尝试解决它,即使不能够解决,至少也知道基本的技术路线,而非肤浅的应对。

  授课理念之三,也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格养成为根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身教重于言教

  大学期间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引导学生坚持诚信的科学品质,养成正确的科学道德信仰。教师要敢于从严要求学生,对不诚信的行为要做到零容忍,从不抄袭作业、不采用虚假的实验数据、不作弊等小事开始,要求学生不能弄虚作假,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要严肃处理,纵容只会害了学生。要让学生明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只能得逞一时,长此以往必受其害;而坚持诚信,做老实人最终是不会吃亏的。同时,在上课时,可以联系课程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让同学们知道,知识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带来灾难,这主要看掌握知识的人的社会责任感、大局观如何,从怎样的出发点来运用知识。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进一些科学史的故事,帮助同学们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信仰。

  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活的榜样。对于教师来讲,教学生学做人,更多的是用身教。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做的如何,治学是否严谨,授课是否认真,学生都是很清楚的。这一切都可以从小事做起,如认真地回复每一位学生的来信,即使不是自己班上的学生,也一视同仁;只要学生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从不拒绝,即使陪上许多宝贵的时间也在所不惜;在备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堂课,从不应付学生,这样,同学们都会感动的,我们就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我们也就有了一种人格的力量,有些话经我们的身体力行,让学生重新意识到它们的难得与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深远,“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抱着不同的态度去讲课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用这中间所差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那将会得到更多。但每当我讲完课程,看到同学们能够从中收获一些学习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悟一些人生的道理时,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异域他乡,遇见有同学充满热情地喊我一声郑老师时,我知足了!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乐吧。

  学者小传

  郑益慧,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致远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建设专家组成员。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烛光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师德标兵提名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奖,两次当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郑益慧多年坚持在基础课教学的第一线,并完成了多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作为负责人,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电工学》课程建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电路实验》、上海市精品课程《电工学实验》、《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建设。主编《电路及电子(仿真)实验》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工学概论》。近三年,作为负责人主持教育部教学改革课题一项、上海市重点教学改革课题一项、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一项,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一项。

  郑益慧从事电能质量、工业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17篇,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郑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