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张艳萍:追求卓越源自于热爱
— 学者笔谈[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正向成长为他想要成为的人。
■ 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从形式上看教学和科研有诸多不同,但从内在的过程来看,二者是共通的,科研和教学在探究高深知识的共同追求下是统一的。
■ 人们都讲培养卓越人才,但对卓越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我认为卓越是一种品质,关键在过程中的不断追求。
■ “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教育,让学生变好比让学生变聪明来得重要得多。
■ 管理的前提是理解,高质量的管理是在制度的框架下践行协调的艺术。
在求学期间,我发现周围总有一些天赋异禀的同学,由于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或者没掌握处理挫折的方法,泯然众人矣,学业无成,有的甚至一蹶不振把自己的人生前程都断送了。每每看到这样的人和事我都觉得很惋惜。因此,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我很早就立下的志向。幸运的是,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了教育领域工作并持续到现在。
本科毕业,我承担辅导员工作,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同学朝夕相处,谈论学业、人生目标和理想,乐在其中。研究生毕业,我开始走上讲台,把自己的知识和理念毫无保留地与学生分享,伴随他们一起成长。长期的一线教育和管理工作,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诚然,每个人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对教育都有不同理解和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教育的话题总有那么多的争论。我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正向成长为他想要成为的人。高校是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高等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探究高深知识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在教育者的引导和推动下,选择自我发展方向,在未来中坚持梦想,追求卓越。接下来,我就围绕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对高等教育的理解。
科研与教学
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人认为科研和教学是两种不同的任务和活动,科研往往与项目、论文和著作等联系在一起,教学常常指传播知识的授课。高校中经常听到的批判就是所谓的“重科研、轻教学”。但我认为,尽管从形式上看教学和科研有诸多不同,但从内在的过程来看,二者是共通的,科研和教学在探究高深知识的共同追求下是统一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如果不深入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内容无法生动,也就无法使学生明白其专业内在奥秘,这一点在当今知识获取途径多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尤其重要。教师承担科研任务,也乐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传播给别人,否则无人明白其科研价值和意义,科研也需要研讨和交流,教学互动还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
在已经发表的学者笔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者都表达了“教学和科研是相长的”观点。邓子新院士提到:“我这个老师,就喜欢学生跟我”唱反调“。……若有学生提出独到见解,能够驳倒我的观点,我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每一个有价值的新观点背后,就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苏剑波教授也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提问),我能在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深度判断学生们对我课堂讲述的机器人学领域的各个最新的发展方向和各种关键技术理解领悟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能从学生那些看似粗犷的观点里获得很多灵感和新的想法,重新调整我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技术路线。这也是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最大的快乐”。我校的学者用他们的言语和行动阐释着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性。
探究知识不只体现在教师的研究项目中,也将体现在大学生的课堂中。高校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加入到探究中来。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转化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的活动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教师在探究高深知识的过程中,科研和教学并不矛盾,从事研究、发表论文,也就意味着把所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发自内心对探究真理的热爱,学者就要确保探究之火不断燃烧,学术就必须持续不断地交流,不仅要在学者的同辈之间进行交流,而且要与教室里的未来学者进行交流。对科研和教学追求卓越共同源自于对探究真理的热爱。
热爱与追求
人们都讲培养卓越人才,但对卓越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我认为卓越是一种品质,关键在过程中的不断追求。培养卓越人才不是追求一个静止的终点,人的天赋才能不同,成长的环境迥异,做出的成就也会不同,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大人物”。早在1980年,国际教育界就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国际教育局召开的一次“教育目的”研讨会上指出:“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即在英才中寻找教育目的,因为人们想象存在一种‘理想的人’。然而,真正的和实际的目的应该在平常人中寻找。换句话说,只有在平常人那里,才能找到有痛心和烦闷、苦恼和期望、悲哀和向往的真正的人。” 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卓越的“成品”,而是培养追求卓越的态度。
其实,置身于诱惑多,选择多的现代社会,如何营造一个氛围,打造一种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诸多诱惑和抉择时能够不迷失,帮助学生寻找人生的方向和目标,鼓励他们不断追求,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和成功、痛苦和欢乐,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最重要的事情,这比什么都更重要、更实际。因为“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教育,让学生变好比让学生变聪明来得重要得多。美国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对他儿子的期望不是成为大人物,而是希望儿子“在软弱时,能够坚强不屈; 在惧怕时,能够勇敢自持;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在光明的胜利中,仍能保持谦逊温和”,宁可将他的儿子置于困难及挑战的磨练与刺激之下,希望他“ 学习在风暴中挺身站立,又由此学会怜悯那些在重压之下跌倒的人”。这样的教育价值观迥异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成功哲学,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在高校中,重要但常被忽视的一个使命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梦想,并鼓励学生努力奋斗。许多人从未深思过自己生命核心的内容是什么,从未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追求什么,只是随着大众、潮流而前进,其实他选择了让风气、潮流控制、导引他的人生。2009年,我曾在所教的班级做过关于“学习目标”的调查,发现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目标不明确, “成为小资”、“赚钱”成为一些学生的明确目标,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明确表示“发挥自己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缺乏梦想或追求流行的金钱至上价值观是部分学生的真实写照。
高校需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分辨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明白他自己的价值何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热爱什么,追求什么。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冠军埃里克·利德尔曾说,或因胜利而喜悦,或因失败而悲伤,只要尽了最大努力,就是成功和荣耀。帮助学生寻找他所热爱的,竭尽全力去追求梦想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就象乔布斯所言:“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只要全心全意的去找,在你找到的时候,你的心会告诉你的。”
理解与管理
每个高校都有设置雷同的行政职能部门,面对不同群体,各司其职地完成管理工作。我有幸在学生、教务和二级学院等管理部门工作过,也接触过党务工作。总的说来,高校的行政人员各具特色,在工作中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分别有:任务完成式管理、制度式管理、问题针对式管理、开拓式管理等等。高校是个充满新鲜血液的地方,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源头,不管是在其中的教师还是学生,墨守陈规都不是他们的特征。高等学校随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进步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也很难是一成不变的。
管理的前提是理解,高质量的管理是在制度的框架下践行协调的艺术。如果现存的制度制约着发展,则需要在理解现状和展望未来的共识下,多方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对教师,学校要致力于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推进的制度和氛围;对学生,学校要搭建有助于他们学习、交流、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并激发他们成长的平台。高校管理的价值追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每一位教师的终身追求。
尽管管理人员对教学和科研的产出贡献可能多数是间接的,但管理者仍需热爱。只有真正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努力去关怀每一个高等教育事件的细节,去理解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客观情况,在管理过程中追求卓越,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去践行高等教育的精神追求:理解并关怀“教师和学生心中的热爱”。
学者小传
张艳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处长,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研究员,从事医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十九年,长期关注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致力于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在医学院主讲《医患沟通与心理》、《普通心理学》等课程;主持和参与《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改革研究》、《以能力为基础的八年制卓越医师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能力培养的卓越医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10多项全国和省部级医学教育研究课题,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关注学生成长,会发现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积极特质和优势,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这些特质和优势,建立他们自己的积极组织系统是帮助学生终身幸福发展的有效途径。2011年,张艳萍在总结国内外“幸福学”研究和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始给本科生主讲通识核心课程《积极心理学》。她认为,被学生评价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说明学生认可你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被学生评价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说明你走进过他们的心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她始终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