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许平:师生是人生中难得的挚友
— 学者笔谈[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话,交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院士也经常挂在口上,看似简单的语言,蕴含着虚心好学和自觉修养的精神,以及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其实也暗含着我做了十几年教授的一点深切体会:“师生是人生中难得的挚友”。
■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现代社会的学术、信息和思想交流变得十分容易,许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方便的从互联网或者周围环境中获得,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变得越来越少,老师只是研究工作尤其是管理上的经验多一点,宏观上的思考多一点。事实上,许多情况下,学生在微观上的也就是说如具体实验上的能力比导师强一点都不过分,师生之间能够在近于等同的高度上发生相互的思维碰撞,从而更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 研究生的导师可能是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但绝对不是学生的所谓“老板”,而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甚至有些场合下是学生的长辈。导师有时候可能会很严厉,所谓严师出高徒,但很多场合下应该是能够使学生开心的良师益友。
我们中国人很多,聪明人更多,在严格和相对公正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制度下,学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中考上了名校,进入了著名的研究小组。家长和学生都难免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接下来要度过多年的研究生生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熬,这段时间有发表论文的压力,有可能面对恋爱情感上的挫折,有时导师的要求会近乎苛刻,还要考虑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研究生跟导师和课题组呆在一起的时间比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要长很多,这段时间又是年轻人的心理、人生观、交友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试想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真的像是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关系,那么很多关系就不好处理,师生之间也就不大可能相互真诚地携手做出国内外一流的有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师生之间在这段学生求学期间会不美好,更谈不上成为人生的良师益友。
我最近碰到一个事情,印象很深刻:一个在西方国家都顶级的著名教授,他这几年回到了国内工作,他的学生有几十个也很优秀,据说他发表的国际公认超一流CNS论文数量要超过国内学者发表的总数的一半以上,他的弟子也很年轻,令人羡慕地发表不少CNS的论文,大部分也回到了国内,正在十分优秀地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工作。最近,他多年未见的一个弟子(现在也是名校的教授)带我去拜访了这个教授,该教授工作十分繁忙,一听说他的弟子要去找他,很兴奋,很高兴,放下了手头所有的事情来接见我们,帮我们指出了不少科研上的建议,甚至埋怨他的弟子那么长时间都不去看他,而这个弟子也在老师面前表现出很尊敬和敬畏他的老师和师傅心情,他们师生之间看的出来过去绝对不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而是相互十分融洽师徒——良师与益友。我可以设想,该著名教授的成功,绝对是有他的一套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管理团队的过人之处,而这文化和管理也必然是能够让师生之间相互关心并珍视对方的,只有这样,他们师生携手才会达到现在的极大的成功。
营造 “工作、有序、宽容、上进” 的实验室文化
我刚开始建课题组带研究生时,碰到的是最大困难是师生之间关系不好处理,老师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好好努力,做出国际一流的工作,结果是关系很僵化,彼此像“仇人”。后来,我领悟到,必须与学生“讲理”、“交心”,也就是要建设课题组的文化,我就开始提出了“工作,有序,宽容,上进”这八个字,其中每部分都有可与学生“讲理”的深层含义:工作就是学习,不是打工,学生做实验读文献搞研究表面上是工作,是付出,甚至是十分刻苦的付出,这是学习,是被训练,是求学期间必须的;有序是课题组和师生效率的体现,只有有序的工作和学习,包括实验室死板的安全制度,菌株质粒的管理,文献的搜集管理等等,这是一种优秀课题组的专业训练;宽容是课题组师生之间化解矛盾,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也是很必须的,如果没有宽容,师生之间有点小矛盾,就会扩大,甚至激化;上进是优秀实验室所追求的真谛,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相对好的研究条件下做出好的工作,发表顶级的论文,但如果双方都没有强力的上进心,强力的进取心,这个课题组就不会成功,所毕业的学生到社会上的竞争力较弱。我领导的课题组十几年来的工作,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上述八个字所蕴含的文化在师生之间起到了很好的相互理解的作用。
从事科研是一种良好的人生职业训练
我经常跟学生说,学会创新性逻辑性思维,从“学习,归纳,演绎,表达”这个程序中,我们也可以从养成有序的工作习惯中,搞出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而研究生在科学与技术研究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好职业训练,不是所有的研究生毕业后都会成为科学家,他们可能会从事工程、企业、政府、银行等好像与研究生的工作不相符的工作,但我可以肯定,学会科学研究创新与系统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今后职业的竞争力肯定大有好处。例如,现在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知道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对个人前途的重要性,但高端优秀的SCI刊物的论文竞争是国际上同一个要求和标准下的(甚至对中国科学家的要求更为苛刻),不光要求数据的真实和严谨,更要求论文发表是学生的终身档案,是作者无价的艺术品。这要求做到极致,尽可能要求不留下遗憾。一个优秀的导师,给学生修改论文,不仅仅是论文的发表,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治学的严谨,给学生十分严格甚至苛刻的训练。
“职业+诚信+团队=创新”
职业就是专业,我们课题组要求每个研究生能够用专业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独挡一面的前提条件。在诚信方面,我们在课题组里更多的强调的是学术诚信,论文写作不抄袭,实验数据不造假,但是其实我们更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训练和培养,使得诚信能够成为深入到同学的灵魂中的东西。科研工作是小型的系统工程,大家必须协力把一些小事情做好才能保障实验的的正常开展,而且,还需要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从团队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才能最终做出杰出的科研成果。创新是科研的目的所在,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创新并不能凭空产生,只有在做到了职业、诚信、团队,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灵感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而创新本身才更有价值。
研究课题组的建设是研究生的培养的必备条件,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好的课题组能够给研究生的培养带来很多便利,使学生在科研上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往,组织管理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完善的设备、充足的经费、人性化的管理、良好的科研氛围、团结的队伍这五大因素一个成功课题组应该具备的条件。对于仪器设备,实验需要的,只要有条件,课题组一定要购买,而且,课题组的每一台仪器都要有专门的同学负责操作和维护,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课题组的经费是一个课题组生存的保障,优秀的课题组领导,必须十分努力地申请各种经费。对于课题组的管理,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促进科研的开展,因此需要非常重视科研氛围的培养,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把整个课题组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并安排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每周召集研究小组开会讨论实验进展及遇到的问题,或者是文献阅读,这样可以使低年级的研究生较快的融入到课题中,加深对课题的了解,得到更多的知识和锻炼。课题组的团结也是一个课题组能够成功的关键,如果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实验而不关心这个集体,那么这个课题组不会有很大的成就;我经常强调大家要在做好自己课题的同时,多为课题组着想,大家之间要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实验室氛围好了,大家团结了,才能更好的做研究。
注重研究生“态度、功夫、能力和自信”的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真正做到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需要多与学生沟通。通过总结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我把研究生的培养归纳为四个方面:态度、功夫、能力、信心。首先是态度,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对待科研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读文献、记笔记、做试验,参与实验室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是积极的,如果整天只想着混日子,混个文凭,被动做事情,这样的研究生是不合格的。其次是功夫,做科研是个很辛苦的事,而且实验失败的次数往往要多于成功的次数,一个实验可能需要重复很多次才能有好的结果,而且,科研容不得半点失误,所以做科研需要狠下功夫,做到尽善尽美。能力当然是合格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当然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如果只会做做实验,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这也是不行的。最后一点是信心,信心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从事科研的研究生,尤为重要,对于自己都没有信心的事,往往很难做好,而且科研工作往往是一环扣一环,步骤繁多,周期很长,很难一帆风顺,所以需要都坚定的信心才能坚持到最后。
学者小传
许平,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组建了食品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小组。1985年调入山东大学微生物系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2005年12月至2008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
许教授所指导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主要从事环境与食品微生物技术研究,在环境污染物-硫氮氧杂环微生物降解代谢及天然食品添加剂发酵和生物催化生产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的重要成果,近年来在微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主流刊物如AEM、JB、JBC、ASC、CSC、BB、EST、BT、PLoS ONE、Sci Rep (a Nature Journa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总IF超过400),四个生物技术和生物化工的SCI刊物编委。受领域权威综述性刊物TRENDS Microbiol, TRENDS Biotechnol,Biotechnol Adv和Crit Rev Microbiol等特邀撰写了所在领域的综述论文多篇。已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多项和新药证书2个。所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两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8年,2010年),4篇论文连续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2006年,2007,2009年)。获得日本生物工程学会2007年度唯一的第五届亚洲青年生物工程学家奖(Young Asian Biotechnologist Prize 2007)。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科技发明一等奖2项(2010年,2011年,均为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