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

刘念才:以世界的标准创造品牌

学者笔谈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珍惜拥有的,追求想要的,享受必须面对的

  ■ 只要潜心科学研究,中国学者一定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成果。

  ■ 只要乐意奉献、勇于开拓,每一位交大人都能够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

  ■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也更具挑战

  ■ 感恩是一种必需的品质

  以世界的标准创造品牌

  张杰校长在2012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刘念才教授领衔的团队,以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为手段,在国际上率先对世界研究型大学进行学术评价和排名,在国际高等教育界确立了大学评价的中国话语体系”。

  张校长文章提到的,是我们研究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这项起始于2000年、正式发布于2003年的成果得到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Ian Chubb认为,“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影响范围遍及世界各地。这个排名为科研业绩和学术声誉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牛津大学校监(Chancellor)Chris Patten在英国议会科学委员会的演讲中提到,“ARWU的排名方法看起来相当可靠,是一个公正的比较”。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曾这样评价:中国能影响世界发展的科研成果不多,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更少,而ARWU是一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成果,值得中国人骄傲。

  ARWU得到了美、英、德、法、日、澳、韩等世界主要国家的主流媒体和大学的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包括加州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东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在内的数百所大学在年报或主页上对ARWU结果进行了报道或引用。欧盟委员会早在2003年底就开始关注ARWU,并在其科技网站头条位置进行了积极报道。《经济学家(Economist)》杂志在2005年的一篇长篇报告中提到“ARWU是被最为广泛使用的世界大学排名”。美国“高等教育记事报(Chronicle)”称赞ARWU是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

  ARWU直接影响了多个国家的科教发展和改革进程。《科学(Science)》刊载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ARWU排名中法国大学表现不佳,因此引发了法国有关高等教育的全国性辩论,并出台了新的教育法,赋予了大学更多的自由”。事实上,法国政府正在以ARWU为参考对本国的科教体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旨在建设若干所以ARWU为评价标准的世界一流大学。ARWU还引发了德国等多个国家对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反思和资源配置战略的改革。蒙古等多个国家的出国留学政府奖学金遴选以ARWU为依据。ARWU不仅直接影响了多个国家的科教发展和改革进程,还直接影响了众多世界名校的发展和改革进程,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大学等更把提高在ARWU中的名次作为战略目标。

  ARWU产生的国际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教育部一位领导曾经这样总结ARWU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原因:其一,成果本身具有创新性,ARWU是世界上首个多指标的全球性大学排名;其二,研究方法科学、透明,结果可检验;其三,成果来自于欧美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来自中国的任何事情都会受到欧美国家的特别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和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学者有条件创造更多影响世界的成果。我深信:只要潜心科学研究,中国学者一定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成果。

  以淡泊的心态潜心学术

  ARWU的成功表面上看起来有其偶然性,但却是长期执着追求和潜心研究的结果。1999年,我从一个理工科学院调入学校新成立的规划发展处工作,负责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的起草工作。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若干问题: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和标准是什么?全世界应该有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如何?中国大学如何才能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高质量地完成常规工作的前提下,我和我的同事们把四年中的大部分晚上和周末都用于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ARWU即是我们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执着追求和潜心研究的成果之一。

  大学教师不断面临考核和升迁的压力,在压力面前不少人不经意间将做研究变成了工具,而忘掉其本身的意义。十余年来,虽然也不断面临着各种压力,但我一直坚守着研究的本义,潜心学术研究,从不将其作为应付考核和升迁的工具,也因此放弃了许多拿课题、做报告、发论文的机会。在ARWU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后,各式各样的邀请纷至沓来,其中许多邀请给出的条件相当诱人,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只参加对我们的学术发展有价值的会议和活动。潜心学术研究不仅需要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诱惑,还需要聚焦学术兴趣。多年来,我一直专注于一流大学有关的研究,从不敢涉猎其它。

  然而,仅靠甘于奉献和潜心研究并不足以创造国际水准的学术成果。科学研究无国界,还必须按国际学术规范和标准要求自己。国外学术同行对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曾有这样的评价:来自中国的投稿论文英语写作有问题可以理解,但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写作规范是无法接受的。有学者对国内一些著名学术刊物历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大部分论文只是在发表评论,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证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出版的英文著作和发表的英文论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我应邀担任三本国外SSCI刊物的编委、顾问,也是我们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志。

  以执着的精神开拓进取

  1998年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博士毕业回国工作了五年多的我,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还被聘任为学院副院长,却突然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1998年寒假,我被学院指派参加学校的发展战略研讨会,糊里糊涂成为报告的执笔,紧接着就被劝说改行。刚刚在学校站稳脚跟,正准备在专业领域大干一番的我难道真要选择改行吗?……纠结了差不多整整一年,我于1999年初调入规划发展处工作,随即就不再申报原领域的课题、不再招收原领域的博士生。

  开拓的路上荆棘密布,唯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坚持到底,唯有无欲的奉献才能获得成功。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规划,不仅需要科学论证,更需要开拓进取。我执笔的第一份规划是“985工程”一期建设规划,完成规划文本不难,难的是如何落实规划目标,分解目标指标的过程总是充满艰难乃至痛苦的博弈。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将分解的目标指标跟院系见面的情景,除了惊讶就是抱怨、批评、乃至抨击……令人欣慰的是,三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目标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新进教师中要有相当比例的海外名校博士(不同学科的比例不同),类似的抱怨、批评、乃至抨击在奉贤召开的学校规划研讨会上重演……可喜的是“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师中海外名校博士的比例快速提高,“十二五”伊始学校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为了把握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我不仅恶补了高等教育和战略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抓住各种机会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方方面面。跟我一起出过国的老师总是感到奇怪:出国期间除了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以外,我要么去逛书店,要么去访问当地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是去逛旅游景点。迄今为止,我购买了所有有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英文著作,访问了一半左右的世界百强大学。此外,我于2005年发起举办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已经连续召开四届,每届都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专家和行政领导、政策研究者来参会,成了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平台。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体现的不仅仅是国家意志和民族尊严,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上海交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仅仅是学校愿景和领导目标,她和我们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师生都息息相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我深信有生之年一定能够见证跻身世界一流的上海交通大学,我更加相信:只要乐意奉献、勇于开拓,每一位交大人都能够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

  以人文的心怀教书育人

  作为一个教师,教书是天职,教好书是使命。这些年,无论学术工作和行政工作有多忙,我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教好书是对自己的要求。高教院成立之初,没有足够的教师开课,我曾一个学年承担五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再苦再累也愿意。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也更具挑战。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没有吃过什么苦。他们有个性和优点,比如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干等。但是他们也有缺点或不足,比如考虑他人较少、心理敏感脆弱、耐挫折程度低等。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教给他们知识相对容易,而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则很有挑战性。

  要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学术上要严格要求,生活上要平等尊重。平等和尊重是人与人交流的前提,更是育人之必须。同时尽量做到寓教于乐,全方位育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观察他们的表现,提醒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另外,还会尽量给他们创造多种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2009年秋天,刚入学的硕士生启动了饮水思源高教院院版,却发现不够活跃,非常担心版面不能转正。我听说后,提出了进行BBS征文活动的创意,并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在给予物质支持的同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鼓励。征文活动最后圆满成功,饮水思源高教院院版如期转正。

  作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同学,既要致力于群体的总体效果最优,又要兼顾个体的发展差异,特别要让角落里的个体得到关注;既要让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发挥的机会,也要尽最大努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摆脱困境。对于其它工作我都会有精确的日程表,但学生的需要永远不受日程表的限制;无论工作有多忙,无论身体多么疲惫,我总会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曾经有一位博士生因学业困惑找到我,那天深刻而直白的谈话持续了几个小时,回去后她曾写下这样的语句“您说,以简单的名义,实质是一种逃避,是漠视成长和拒绝面对……”;一年多以后,调整心态后的她写下了这样释然的语句“很少有这么直观的强烈感受,不是一般的冲击和磨练,但的确有了不少进步……”。

  多年以来,高教院流传着我的不少“名言”,之所以能流传开来,是因为这些“名言”曾使不少学生受益。这些“名言”的流传也是我贯彻教书育人理念的重要见证。摘录几句,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珍惜拥有的,追求想要的,享受必须面对的。

  多做贡献(Making contribution),少去抱怨。

  给对方所需要的,而不是给对方自己想给的。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

  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

  以感恩的情怀回报社会

  感恩是一种必须的品质。生长于贫苦沂蒙山老区的我,一直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的养育和开明,给了我良好的成长环境;感恩兰州大学的培养,给了我优质的本科教育;感恩改革开放的时代,给了我出国留学的机会;感恩学校的领导和同仁,给了我足够的宽容;感恩高教院的老师和同学,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尽我所能做一点善事。2008年高教院成立之初,在我的倡议下,高教院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自治州大过口乡大邑鸡小学建立了帮扶关系,每年颁发WCU奖学、奖教金,赠送电脑、书籍、体育用品,派教师和学生去短期支教。对我们来说并不费力气的一些帮助,却能深刻影响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甚至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这项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我们将一直持续下去,更希望这类活动能够延展开去……

  学者小传

  刘念才,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IREG-International Observatory on Academic Ranking and Excellence”副主席,Scientometrics、Research Evaluation、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均为SSCI刊物)的编委/顾问,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大学评价与学术排名,科研评价与科技政策,院校研究与大学规划。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英文著作3部、中文著作9部,在著名英文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和应邀在英文著作中撰写章节十余篇(章),在中文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篇。先后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领导完成并在网上发表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大学排名,以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为手段,在国际高等教育界确立了大学评价的中国话语体系,在各国政府、高校及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刘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