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园
交大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成果展示之五
— 文明校园亮点九 环境文化讲述交大故事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努力构建布局规划合理、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文化积淀的闵行校区校园文化。努力建设精神文化表述系统,积极建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合理布局校园景观系统,逐步完善历史校区风貌保护与修复,添加购置文化设备。
两年来,通过985三期建设,交大闵行校区深入开展了以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门牌匾等交大核心文化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了“大学文化建设与价值认同研究”的内涵挖掘与探索,逐步凝练并完善了交大精神体系,使之成为全体“交大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学校不断加强学校识别形象的设计、提炼、挖掘和创新,积极打造以交大形象标识、校园石刻、路名牌、校园指引标识、校园3D地图、校园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载体,努力形成交大自主的“文化符号”,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初步建成。
校园文化景观系统方面,学校重点实施了“文画廊”、校园雕塑(盛宣怀铜像、徐名材铜像、何嗣焜铜像、图灵铜像等)、校园景观石、知名校友铜牌、体育文化展示长廊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了独具匠心、交相辉映、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色,校园总体文化景观系统初具规模。学校注重各校区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新老校区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在闵行校区复原建设东大门、“石碾、路轨”雕塑群、饮水思源碑等文化设施,沿用徐汇校区“红砖、绿荫、井盖、铺地”等传统文化特色,积极建设闵行校区校园环境,使校园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丰富创新。
亮点十 社会服务成果遍地开花
两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5个市内区县或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与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合作,协助新成立地方研究院1家,成立区域型协同中心1家,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项,设计各类合作项目近80项。在教育部指导下积极开展定点帮扶洱源县等工作,搭建四类参与平台,吸引社会资源参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同时,学校还与紫竹集团、临港集团、上海市国际医学园区集团、陆家嘴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覆盖人才培养和输送、科技合作、产学研合作、医疗合作、文化艺术合作、社会服务等多项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人才、科技等资源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集聚资源,推进学校卓越人才体系建设。区校共建形成了“徐汇区-上海交大英才基金” 和“闵行区-上海交大英才基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或学生创业。与浦东新区、奉贤区合作,建设医学院浦东校区、张江校区“四院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基础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和科研设施等,服务人才培养。
二是搭建平台,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发展。通过区校合作,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紫竹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园南桥分园等重大平台落地建设提供支持。与云南省合作,促成云南(大理)研究院挂牌成立,滇西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成为云南省省级创新中心。积极参与推进深圳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建设等工作。
三是开辟渠道,促进师生融入区域发展。与闵行区、市规土局等单位合作,多名优秀教师赴当地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践岗位持续增加。依托与云南省开展战略合作,推进建设国家重大专项(水专项)、农业部重大项目“滇西边境地区亚热带水果错季生产技术”项目落地开展。与贵州积极开展对接产业研究院合作、金融人才培养和培训等工作,组织企业家校友参加贵州省政府举办的“沪黔区域经济合作座谈”。通过与广西合作,组织校友企业家赴广西开展投资,继续开拓选调生、学生挂职等具体项目。与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室合作,共同组织专家赴西藏开展文物建筑保护考察和援建工作等。
四是充分吸收利用资源,加强民生服务。与闵行区共同推进致远游泳健身馆建设、菁菁堂修缮共建,推进上海交大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建设,推动奉贤区蔬菜直供等项目。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与江苏南京,浙江舟山、桐乡,湖北黄冈等市、县的合作。即将与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签约,已经启动与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金山区等区县的合作。
学校在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过程中,坚持一个引领、两个基本点,积极做好校园文明建设“6+1”项领域性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为指引,强调“全员育人”和“人才强校”两个发展基本点, 以“国际化、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志愿文化、艺术教育、环境文化”六个文明创建核心内容打造学校的综合性文化名片,扎实做好“校地、校区”共建,履行社会服务这一重要责任,让文明建设成为学校发展中的新常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