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拾年
难忘的交大生活
— 《思源》拾年编者按:2010年,《思源》杂志创刊之际,即赋予并秉承了“担负交大人精神家园、情感纽带与交流空间的使命”,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系列刊物之一。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会刊《思源》杂志创刊十周年。十载岁月、相知相伴。经编委会讨论后决定,编辑部精选十年来读者反馈喜爱度最高的二十余篇校友回忆文章编入《思源》杂志第四十期,以“学在交大”“我的年级我的班”“缤纷校园”三个版块,较为全面地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交大人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深挖交大人的情感故事和精神内核,传承交大独特的校园和校友文化,力求让读者有兴致有共鸣,在文字间畅游的同时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第一次见到敬爱的周总理
同学们还记得1964年印尼苏加诺访问上海的旧事么?那是我在法华路香花桥交大分部时一件十分难忘的事。因为,我第一次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那时我们新生入校不久,正值印尼反华,我国撤侨,两国关系降至冰点之际,苏加诺想修复两国关系,来到上海访问。那天是周日,上午十点左右,我和几位同学在法华路上散步,沿着北边马路往西走。忽见西边过来五辆白色摩托,驾驶的警察也身穿白色警服,威风凛凛。领头中间一辆,两边各两辆,平稳地向东驶去。后边紧跟的是一辆向后摄像的车。大家赶紧站住,往其后的黑色小轿车上看。哇!坐在后排左窗边的是周总理呀!我们全都认出来了,马上鼓起掌来。周总理并未招手,只是脸转向观众微笑着……随后,我们的目光就一直追随着总理的车,高呼“总理”,拼命地鼓掌,久久地望着……这一幕就永远存留定格在我的脑海,再也难以忘怀!
夸夸交大的食堂
最难忘的交大食堂饭菜,我要首推咸肉菜饭。我第一次吃咸肉菜饭,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掉!菜饭的米是大米,被猪油一浸,油光发亮,吃着很劲道!真的太好吃了,每人的嘴上都是油光光的。饭中的咸肉片,挺厚的一块,越吃越好吃。饭吃过,再来碗菜汤润肠,不失为一顿佳肴也!那时候食堂的菜有:红烧大排(1角7)、粉蒸肉(1角5)、狮子头(1角5)、肉片爆卷心菜(1角)、炸黄鱼(1角)、豆皮包肉(1角),这些都是我的最爱。在校期间,食堂也变过几次,开始是大伙饭,每月10元5角伙食费(当时我家乡城市每月伙食费才六七块钱),在这种环境下,半年后我回到家,家人及邻居都说我长胖了。也确实如此,我入学时才108斤,半年后就达到124斤。后来就改为买饭票,吃食堂,花费自理。再后来又施行了分桌吃饭(二人打饭菜,回桌分开吃)。那时我一个桌的还有陈路等人,陈路是个女同学,米饭吃得不多,这就乐坏了我们男同学。那时年轻,36斤定量男生都不够吃,我的饭量不算大,但家里也要每月寄5斤或10斤粮票补贴才行。总之,交大食堂的饭菜饱受师生称赞,至今也难以忘怀!
上课纪事
交大的师资队伍很好,群英荟萃,科研教学都十分出色。我们有幸师承这样的名师,自是十分感恩。大一时,教我们高数的老师是江苏无锡人,以严格执教著称。上他的课,必须聚精会神地听,只是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有时使我们外地学生有点不适应。有时他怕我们不懂,就写粉笔字提醒,又扭过头说:大家看看,看看吧!看看就晓得了!一节课下来,他会说好几次“看看就晓得了”。以至于同学们经常在讨论问题,怕对方不理解,也总会冒出一句“看看就晓得了”,然后大家就会哈哈大笑。
期末考试快到了,大家都在复习备考。突然接到通知,说是物理课是开卷考试,同学们不明就里,只是期待着试一次。那天,老师拎着一个平板称来到课堂,往讲桌一放,笑眯眯地对大家说:本期考试就是它啦!我们一下子全糊涂了,这是要干嘛?称东西?老师随后简要说明考试题目和方法。接下来的两天里,大家总是三五成群地围着讲桌上的平板称。这个拎起来,左看右看,那个把平板掀开,四个角的大滚珠在打转,手指一转,它就动几圈……大家在寻思、在争议、在思考原理、在构思答案,终于找到了最好的解法和示意图,才高兴地去各自书写自己的试卷……虽然,这仅仅是一次不甚复杂的测试,却让同学们明白了许多成功的道理。
在大一时,我们最有兴趣而且花费时间最多的,恐怕是机械制图课了。因为想完成一张优秀的制图画卷,不是只凭头脑聪明、画图快捷就能完成的。还需要细致测算,准确定位。铅笔2H、HB、6B三种常用笔的使用及虚线画法,图型标注等均不能脱离规范,同时,还要认真练习仿宋字体。当一张图画好后,我们常常互相欣赏一番,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机械制图是基础课,学的时间并不长,还学描图,为某工厂绘过一些图,也算是学以致用了。
金工实习增才干
金工实习对我们工科学生来说,那可是基本技能训练。完不成金工实习,就像水兵不会游泳,战士不会打枪一样,是个不称职的工科生,所以我们都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一年级下期,约在十月份,我们班开始金工实习了,项目有:车工、铣工、铇工、磨工、钳工、锻 造、电焊、气焊等,每个大项约实习一周,地点在我校实习工厂。车工是我最喜爱的项目,要求高、技术性强。不但要求精细、准确,而且要求完成一定数量。辅导师傅仔细讲解了机器使用要点,又示范了实习工件的生产流程。我们一一记下后就一人一车,开始工作。谁也不敢大意,开车、进档、退回、停下,等几个动作熟悉了,才敢夹上工件,真正开始了生产!工件加工到一定时刻,要仔细用卡尺测量,外元、内元,精确到丝,一天下来,我站得腰疼,看得眼疼,真正体会出“紧车工”的辛苦。
要说到紧张,我看还数锻造了!两人一组,一人主持,一人抡锤,一点不敢马虎大意。每人要做一个起钉锤,把20个圆的铸铁烧红,用截刀截下,放到炉蹚中烧红,主持者左手掌钳子把它夹出来,放在铁座上,右手用小搥或轻或重敲打铁座,指挥抡锤者用大锤打击烧红的工件!工件冷了,再放入炉镗烧起来,而后继续。还要把工件一头打扁,中间再用截鱼雷快艇照刀截开,仔细修成起钉锤的模样,才算工件完成。而后放入冷水盆,使工件冷却。经师傅检查无误,就算完成了本次锻造项目的实习了。
“紧车工,慢钳工,不紧不慢是铣工(磨工)。”这是做过学徒的工人的顺嘴溜。我们在进行铣床、磨床和铇床实习时,都把铣和磨统称为“磨洋工”。对大家来说,只要心细些,不误时,换档调档不出错,剩下的是很轻松的事儿。但在做手工平面磨时,却是真让人快不得又急不得!干了一天,谁也说不出到底比原来平亮了多少?第二天来了,还得接着磨下去……实习中,我们出废品多是在做电、气焊时,大家十分明白,造船绝对离不开电焊和气焊。师傅让我们先实习电焊,每人发一块厚厚铁板,在上边电焊出几道焊纹来。我右手执焊枪,夹上焊条,左手拿面罩试着看一下,竟很黑很黑,几乎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用通上电的焊条点几下铁板,有火花了,才看到位置。融化的焊条会拖出一波一波小圆痕,一个叠着一个……当不小心点光时间过长,下边的铁板就给烧融了,一个大洞出来了,这就成了废品。第一天,我们的作品几乎条条纹上都有洞。第二天好多了,很少有洞,焊条列出的纹身也很均匀了。一直到顺利使用焊枪,平稳美观地焊出纹路来,才算过关啊!练过平焊我们又学习立焊。电焊练过是气焊,问题又来了。点火要掌握氧气和乙炔的量,调到最佳火候时,才能融焊对接工件,不能早,不能晚。一连几天的实习,我们人人累得够呛。一共七周的金工实习结束了!虽苦虽累虽紧张,认真踏实无怨言。时间短暂项目多,实习增长真才干。谁曾想到,我在实习中学会的电焊技术,竟在工作后的船厂支工和教改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拍照鱼雷快艇
那是一个很平凡的课后,我和同班阿朱到新上院北面散步,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一个荒芜的小院子,一扇木栅门随便地虚掩着。推开木栅门,院子右边停放着一只铁船,走近一看,原来是一艘鱼雷快艇呀!和我们电影中看到的行驶飞快、破浪前进的鱼雷艇一模一样。我俩高兴坏了,简单地商议了一下,决定先爬上去看个究竟再说!我们从较低处爬上小艇,跳入舱内。船舱很小,顶多可容三四人。难怪电影上演的是前排一个操作员,旁边一个艇长在指挥。我和阿朱一人当操作员,扭动着像汽车方向盘一样的把手,另一人则好奇地跑到艇后,观察旋桨是否在扭动。大概这艇退役后到校时间过长,已生锈了,很难转动自如。我们又沿艇边走了一圈,感觉十分亲切:“啊,海军!当年就是这些鱼雷艇沿海保卫着祖国的海疆啊!”
在回寝室的路上,我俩都不说话,其实已在思考一个共同的“梦想”:一定要上艇照张照片,发回家中,让家人高兴高兴。为了照鱼雷艇照片,我们也煞费心机。我找出一件雨衣,借了一个135相机,买了胶卷。万事俱备,只等星期天的到来!那天,天阴阴的,未见阳光,似乎是在为我们保守秘密。我们悄悄地约上阿春,三人直奔新上院而去。上到鱼雷艇,阿朱站到开艇的转盘前。将雨衣反穿,再把雨衣帽拉到头上。我从相机取景孔一看:“哇!简直太棒了!这是一名海军在驾艇巡航啊!”“咔嚓”一声,试验照完成了。就这样我们仨互相穿雨衣,摆姿势,神气地拍照,终于成功地拍出我们梦想的鱼雷快艇照。
鱼雷快艇照
下连当兵与消防巡练
一年级末,暑假就要到来了,我们外地的同学都准备回家乡看望亲人,顺便走访已上其他大学的好友们。这时,传来要我们到解放军连队当兵锻炼的消息,大家一派欢腾!几天后,指导员公布了下连名单。我们二小班有赖维武、胡小鲁、杨仁校、李长春、李祖财等同学,大家都很为他们高兴!同时,其他同学要留校进行消防训练,为时一周。我们的消防实验训练场地,选在本部新上院前的马路上。这里平整开阔,暑假期间又少有行人与车辆。外加两旁的法国梧桐树的茂盛遮盖着似火的骄阳,真是一个理想的实训场地啊!
实际训练记得分三部分:单人打开水龙带、双人打开水龙带及两带连接、消防器的使用和灭火演练。我们分成不同队列或小组,先把前两项训练逐人逐项地完成了。这几天,同学们都不怕苦累,也不怕时不时的阳光洒身,认真踊跃地反复做着练习,取得圆满成果。
最后一项的器材使用是最关键且是不可马虎大意的。消防队员们搬来预先准备的几袋黄沙,洒在路中心,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棍堆在上面,旁边又加上些刨花,淋上汽油后,熊熊的火焰烧了起来。几位学生每人拎一个近一米高的泡沫灭火器,在消防队员的指挥中,打开阀门,喷出浓浓泡沫,向木棍堆中心喷洒。那场景真的十分精彩,让我们围成一圈观看的学生激动万分!很快,木棍燃烧的气势被灭火泡沫的勇猛打得落花流水,纷纷败下阵来,只剩下黑黑的烟尘在热风中悲鸣……
潜艇见习
第一次上潜艇是很难忘的。学校校车载着我们走了好远,我只能记得是到了向南的黄浦江边。那里是一段较空旷的地段,其他船舶停得很少。当我们下车后来到江边,看到黑色的一个大家伙躺在水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听说这艘潜艇是苏联的退役艇,我国弄来仿制用的。它是一艘“基级”潜艇,当时还有不同型号在服役,并不算太落后的。可能部队或研究单位用不着它了,就送给我校做教具使用。可以说在六十年代,以造船为主要系科的高校仅我们交大是最完备的,令我们十分自豪。
我们从上船的跨板上依次登上潜艇,又沿着垂直的梯子一个个下到舱中。在上面看着挺大的艇,进来后十几个人都挤得满满的。我们只是稀奇,不敢乱动的。守卫艇的复转军人就把大家分为两组,带领我们先观看和了解各个舱的位置、部署、作用等等。因为是头次登船,大家仅是粗略地了解了各舱情况,最受大家欢迎的还是艇中间舱位的潜望镜!每个同学到了这里,都要摆试一下,在镜中仔细观看周围的动向。我们了解到,潜望镜一般在潜艇下沉不太深的时候才发挥作用。如果下潜得太深,就主要靠声纳系统来了解周边的环境。
一次见习,仅知道点皮毛。后来,我们至少两周就来一次,对每个舱室都有了仔细了解。特别在鱼雷发射舱,我们打开发射管的厚重圆形门,观察了很久。潜艇战士们住的地方很是窄狭,是一个个挂在舱两边的吊床。平时要收起,贴在舱壁,好让舱室空间大一些,大家到各部位去才有通道可走。观察时,我们还发现了一张表格,上面有在各个深度出舱上浮时的停留时间。守艇人员告诉我们,这是上浮时必须死记的逃生表。不然,一旦海底出事,潜艇人员由发射管上浮,不按要求的话,即使浮到水面,也已五脏出血而亡矣!听得我们胆战心惊。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技能本领,争取设计制造出更大更多更有威力的常规潜艇来。多次的潜艇见习活动让我班同学都增长了“保卫祖国,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信念,也都拥有了抱着一颗红心,时刻听从祖国召唤的坚强意志!
从 1964 年进校至今,50 多年过去了,我和同学们在交大一起生活了六年,我们有一个共同温暖的过去,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永远无法忘记过去的校园生活。通过回忆,我好像重新回到年轻,重新读了回大学。在这里,我也衷心祝愿我的同学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