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拾年

一个甲子 三代人的交大时光

《思源》拾年

编者按:2010年,《思源》杂志创刊之际,即赋予并秉承了“担负交大人精神家园、情感纽带与交流空间的使命”,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系列刊物之一。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会刊《思源》杂志创刊十周年。十载岁月、相知相伴。经编委会讨论后决定,编辑部精选十年来读者反馈喜爱度最高的二十余篇校友回忆文章编入《思源》杂志第四十期,以“学在交大”“我的年级我的班”“缤纷校园”三个版块,较为全面地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交大人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深挖交大人的情感故事和精神内核,传承交大独特的校园和校友文化,力求让读者有兴致有共鸣,在文字间畅游的同时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我家三代有四个人曾经或正在交大就读。我1958年在上海考入机械系,女婿1987年在广东佛山考入应用数学系,女儿1988年在四川自贡考入电子计算机系,外孙2016年在深圳考入密西根学院。

三代人在交大经历了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期、国际化发展这三个不同的时期。2017年底,外孙放寒假回到深圳,祖孙三代坐在一起翻看着老照片,深情地谈论着在交大读书时光的林林总总,说的是母校的变化和发展,看到的是祖国的进步和强大。我们从学校规模、教学方法、外语水平、毕业去向四个方面谈论了不同时期的交大学校情况。

图片1.png

1996年参加交大100周年校庆时部分同学在徐汇校区大门口合影

学校规模

第一代:我1958年考入交大时,全国大学生招生总数是20万,比1957年增加了一倍。徐家汇本部容不下新生,我一年级在民晏路分部,二年级在法华镇路分部,三年级后在徐家汇本部。第二代:1987年全国大学招生62万人,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刚刚建成,女婿是第一批在闵行分部就读的新生,三年半后在徐家汇本部。1988年全国大学招生67万人,女儿入学后在闵行分部,三年级后在徐家汇本部。第三代:2016年,全国大学本科招生总数是374万人,上海交大招生仅5千人,考入交大的难度极大。外孙入学后就在规模宏大又漂亮的闵行校区,教学食宿条件非常优越。闵行校区面积达到4,639亩,占全校五个校区总面积的95.9%。

教学方法

第一代我1958年9月1日入学后就参加了一系列劳动,在南翔铁路工地筑路基,在上钢一厂转炉车间抬转炉炉渣,一直到1959年元旦过后才回到民晏路分部上课。同学们珍惜这迟来的上课,人人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后面还参加过本部工程馆扩建工程、崇明岛参加围垦造田、起重运输机械厂金构车间劳动、崇明岛高校农场劳动等,这些艰苦的体力劳动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我们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全面,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很高,孙鸿范老师讲授“起重机”,驾轻就熟如数家珍;陈健元老师讲授“挖掘机”,板书精致图文并茂;薛瑞福老师讲授“电力拖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构力学老师范祖尧教授更是后来全国第一位被教育部核准的博士生导师。交大严谨的学风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给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使我在1972年到四川自贡的山沟工厂后还能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和创新,从而小有所成,不负母校栽培。那时候强调学习要发挥集体作用。一二年级时要求小组一起复习功课,同学间要互相帮助。1960年校党委号召同学们好好复习争取优异成绩,我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和课代表一起组织同学们复习功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因此获得了参加交大学生积极分子大会的表彰。课余活动也丰富多彩,我在二年级曾经参加过合唱队、管乐队和射击队,随着交大艺术团到不少工厂去演出,1960年参加徐汇区民兵100米步枪射击比赛也获得了优秀射手的证书和奖牌。

图片2.png

1960年11月参加崇明岛围垦在窝棚前合影

图片3.png

1963年毕业时小组同学在徐汇校区大门口合影

第二代:80年代末,学校教学已走上正轨,各科老师年富力强,同学也都是各省市的学习尖子,课程难度较大。数学系和计算机系都开了《数学分析》课程,大家学得非常辛苦,却也得到了历练。计算机系的主修课和北大清华完全相同,一年级便开始上机操作,二年级后各门专业课都分小组完成项目,三年级后加入不同的课题组,在完成项目的实践中学习。工科专业学生二年级时在学校附属的车间参加2周全日制的金属工艺学课程实习,学习操作各主要工种(车、铣、刨、磨、钳、电焊),培养动手能力。四年级时数学系在佘山天文台实习,常要住在那边进行观测和收集数据。计算机系则在假期到宝山钢铁公司参观学习,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余活动也颇丰富,女婿一直是交大桥牌队的主力,在多次比赛中战绩不俗。女儿也参加系里的合唱团,师生一起排练、演出。

图片4.png

1988年曹秉忠女儿在闵行校区留影

第三代: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是上海交大与美国密西根大学于2006年合作建设的工学院,外孙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中外教师的联合双语教学。第一年以理工科的基础课为主,同时安排了专业课供学生选择。其中如《工程导论》这样的课程并不局限于学习理论,还要求学生完成小组项目。外孙参加的“音舞琴瑟”小组项目在密西根学院2017年夏季设计展上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学院采用GPA(平均学分绩点)制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每学期都知道自己的GPA成绩,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GPA达到要求的学生三年级可以到美国密西根大学修双学位,毕业时将获得密西根大学及上海交大两校的学士学位证书。

图片5.png

2016年曹秉忠外孙在同一地方留影

外语水平

第一代:我初中一年级学英语,初二就改学俄语,高中三年学俄语,入交大后继续学一年俄语。虽然学了这么多年,因为受到教学方法的限制,不用说达到四会(看写听说)水平,就是看专业文章还离不开词典。交大五年级开设了第二外语,我选修了德语,打了点基础。毕业后又继续自学了几年,总算能够借助词典看看俄语和德语的专业文献,对工作也有较大帮助。

第二代:80年代的大学生进入交大后先参加英语水平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级教学,学生多数听力水平较差,需要从一级开始学习。老师因材施教,学生一般在二、三年级时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女儿在大二下学期获得四级优秀,大三上学期通过六级。计算机系四年级有一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是纯英语教材。

第三代:外孙在交大一年级托福考了104分(满分120分,密西根学院要求不低于88分)。密西根学院采用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教材,全英语教学,好几位教师都是外籍。外孙很快适应了这种全英语教学环境,毕业时达到较高的四会水平是不成问题的。

毕业去向

第一代:那时没有正规的研究生制度,除了个别教授招收研究生以外,大学生毕业就一律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好处是没有失业之忧,缺点是难以做到完全的公平合理。

图片6.png

1963年曹秉忠的毕业照

第二代:90年代大学毕业生去向是由双向选择决定的。这时研究生制度已经推行,出国深造的机会也开始增多。交大的学生择业比较容易,女婿女儿如愿地回到深圳在父母身边择业。

图片7.png

1991年曹秉忠女婿的毕业照

图片8.png

1992曹秉忠女儿的毕业照

第三代:密西根学院毕业生去向是由双向选择决定的,出国深造的机会大大增加。密西根学院2010-2014年五年的毕业生共计1,500余人,被美国22个顶级大学(2015年全美国计算机专业排名前25名)录取的有1,154人,占据75.8%。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也颇受国内各著名公司的青睐,毕业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余地。

三代人的交大时光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和个人前途的多元化。我对外孙说:如果你能够发扬我们家的传统谱写出一家三代五人,四代六人甚至七人是交大校友的佳话,到交大 150 周年校庆时一定要写一篇文章献给母校。外孙微笑着点头,引得大家不禁哈哈大笑。

曹秉忠
校友总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