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上海交大报·思源湖 第1695期] 援外教学

思源湖

文革中期,1972年4月底,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去学习阿拉伯语,事情来得很突然、毫无思想准备。原来,这是当时国家援外工作的需要,亟需一批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被援国语言的外语人才。外经部委托上海外国语学院办3个语种(阿拉伯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培训班,规定从上海抽调来的培训人员都学习阿拉伯语。交大被抽去学习的共3人(有一人始终未报到),我是其中之一。

我分明知道,阿拉伯语对我们理工科工作者来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只输出不输入,心中不大想去。但当时我们的信念是,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考虑到这是国家外事工作的需要,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尽管心里不想去学,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还是毅然地服从组织安排,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按时去上外报到了。

报到后方知,我阿语班共19名学员,有高校专业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农场农艺师等。报到后还有一番入学教育,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意义,当时的豪言壮语是:立足天安门,放眼全世界,支援亚非拉。人人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纷纷表示一定要学好阿语,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决不辜负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培养。

一次,一个埃及什么代表团访问北大东语系,和阿语班的同学交谈,戏言:“你们真了不起,掌握了世界上最难的两种语言——汉语和阿拉伯语。”阿语确是一种比较难学的语种,而且我们都是些30开外的中年人了,要学好它实属不易,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于是每天早起晚睡、勤练强记,像小学生诵读课文那样大声朗读,经过3年多的勤奋学习、刻苦磨炼,终于完成学业,领到了结业证书,回原单位储备待命。

1976年年底,接到组织通知,要我去北也门参加援外教学工作。当时家庭困难极大,两个孩子还小,一个3岁半,另一个才1岁多,正需父母照料的时候,怎么办?一时焦头烂额乱了方寸,遂邀来至亲相商,请求协助帮我克服难关。还好,大家深明大义,都知以国事为重,愿分担我家庭负担。感谢至亲的理解和支持,使我暂无后顾之忧,才得以按时报到、准时赴任。

援外教学工作地是北也门萨拉技校,萨拉是北也门首都。北也门当时是接受联合国定期补助的贫穷国家之一,当然也是中国的援外对象。当时中国给北也门的援助项目有公路、纺织厂、医疗队、技校等。萨拉技校是其中之一,设有建筑、公路、机电几个专业,主办单位是西安公路学院和上海同济大学,专业教师也主要由该两校委派,另有北京外语学院和上海外语学院派翻译人员。交大虽不是主办单位,但前三任专家组组长都是交大人,他们是苏宁、傅赤先和李士敏。

我被分在机电专业,主要工作是用阿语讲授机械力学这门技术基础课,不配翻译(俗称“独唱”,配翻译者俗称“双簧”)。第一次用阿语讲课难度是极大的,不仅要掌握大量的阿语专业词汇,还需学会必需的课堂用语。为上好课,必先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用阿语写讲稿、编写讲义习题集等,编好后还要打字、印刷、装订,从头到尾全部一人承包,工作量极大,这在国内是见不到的。好在那时正值壮年精力旺盛,经常是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地赶工,确是相当辛苦的。但时刻想着,为了能正常走上讲坛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不辱使命,如此辛勤的付出是必要的值得的。

初登讲坛确实有点“胆战心惊”,但由于准备较充分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开始时最担心的是我的发音、用词、表意同学们是否能听得懂,讲了一阵后,我问他们听懂了没有?得到了高声回答“听懂了!”,于是一颗紧张的心立即放松不少。初期还有一件尴尬事,我讲的他们都能听懂,可他们回答我的提问时,因土音太重我却听不懂,不能做到相互沟通,这是很麻烦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磨合才慢慢有所改观。为上好每堂课,前一个晚上必须作好准备。尽管讲授内容较浅显,无须花大力气备课,但因用阿语授课,必须将明日的课堂用语及所用专业词汇认真而仔细地背诵几遍,备课成了名副其实的“背课”,想来有趣。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语上课越来越熟练,上课效果也越来越好了,期末考试结果也令人满意,这是对我艰辛劳动的最大回报和最好慰籍。在也工作期间,我还负责帮带一名北也门当地年轻教师(曾到中国留过学,粗通汉语),以逐步培养壮大也门自己的教师队伍。

北也门学生尊敬老师、遵守纪律,上课秩序很好,校风校纪也不错,同学间较友善,在我任教的几年里,没有见过一次同学间吵架斗殴的事。北也门人对中国人也很友好,我们外出走在路上偶尔也会遇到也门人用中国话“你好!”和我们打招呼。

我这个职业教师没有想到,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坛竟是用外语在国外进行的,真有意思。在萨拉技校共工作了4年8个月,期满回国后仍回交大工作。从学习阿语到期满回国,前后共经历了9个年头,占我整个在职工作年限的四分之一,这8、9年时间(3、40岁)正是人生黄金时段。我将人生的宝贵时间和旺盛精力献给了援外教学工作,所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业务上与回国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毫无关系,回国后一切还要重新做起,即使这样并不后悔,因为这是从开始学阿语时就预料到的,有思想准备。回想起来可问心无愧地说,为响应国家援外事业的呼唤,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较好地完成了组织所交付的援外使命。

吴振华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