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上海交大报·思源湖 第1687期] 戏曲——衰落的艺术
— 思源湖去年冬天一次打开手机,偶然看到了上海有戏曲的演出,便买了一张越剧《红楼梦》戏曲表演的门票。第一次去,由于不太认识路,我还走错了地方。后来在手机地图和路边大爷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上海剧院,去看自己人生中第一场戏曲表演。
由于晚到了几分钟,表演已经开场,我借着昏暗的灯光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这里不是什么大场所,就是一间比较大的屋子,上面是一个舞台,下面的凳子就是一个个普通的小板凳。我环顾周围,发现这里大部分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以老奶奶居多,年轻人寥寥无几。
台上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坐在一起读着诗书,时而咿咿呀呀地唱起来。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过豫剧和京剧,却很少听到江南的曲种,如今听到了越剧。越剧就像这里的小桥流水一样,婉转轻快,天然之中自成风流。看着台上的表演者穿着大红戏服,带着全套的头面和浓艳的妆容,唱着婉转的曲子,我又想到了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听戏的时光。
奶奶喜欢听戏,于是我们家人周末晚上固定的电视节目就是河南台的《梨园春》。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太清电视里的大家都唱着什么戏,只还能隐隐约约记得“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的调调。那时候奶奶就会跟着电视中的人物唱几句,再给我们讲一下她小时候村里面一起听戏的场景。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奶奶早已去世,我也很久没有听过戏了。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再一次听到了暌违已久的戏曲。虽然已经从豫剧变成了现在的越剧,但是我还是能想起当时跟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听戏的情景,也可以从繁华的闹市中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暂时歇脚的地方。
后来,去年冬天,我又看了黄梅戏《女驸马》。今年十一假期,我又看了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表演者们在台上的倾情投入让我也很快忘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跟着他们回到了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去重新了解一个个经典的故事。故事中的爱恨都热烈又单纯,有时候一个眼神就是一辈子的迷恋;故事中的女性都是才华、勇敢、美貌和智慧的结合体,她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记得女驸马中有这么一段经典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这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很多戏曲中,除了描写轰轰烈烈的爱情、广阔的家国情怀,也有很多片段着墨于女性的光辉:她们才华横溢、又爱得热烈,给许多故事增添了明亮又悲情的色彩。
小时候,感觉戏曲的旋律可以在大街小巷中流传。如今,城市越来越大,却越来越难听到戏曲了。我打开电脑搜索,发现《梨园春》这个节目依旧在播,可是我却很久没有看过了。除了戏曲,很多其他的文化艺术也在逐渐衰落,越来越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踪迹了。我时常想,再过些年,有些东西是不是只能在视频中看到了,那些装备也会被封在各地的博物馆里,我们只能透过厚厚的玻璃看它们了。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使自己心灵获得宁静的方式,也希望这些正在衰落的艺术有一天可以被拭去尘灰,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