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上海交大报·思源湖 第1682期] 回眸61年前:交大入学教育第一课

思源湖

出乎意料,结缘交大

1959年8月底的一天,母校市三女中团委书记傅家祥老师来电话通知我,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当我到校打开通知书,一眼看到录取在上海交大船舶动力系动力装置专业时,就惊呆了。因为中学老师一直教导我们:“好儿女志在四方”,在我们高中毕业可以填报的20几个大学志愿中,我填的大多数是外地大学,交大是第几个志愿,我都记不起来了。

在髙考结束后不久,组织上通知我,在原来毕业时己体检的基础上,再去增加检查几个项目。原因是准备派我去苏联留学,根据审查考察的需要,而且此事要求我保密。在整个暑假中,我都在等候消息,结果一直没等到。后来才知道,由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留苏生的派遣突然终止了,一批原定留苏预备生改成在国内读大学。出乎意料录取在交大,确实让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拿到通知书一看,离最后报到期限只剩下最后一天了。

第二天,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匆匆忙忙来到了交大民晏路分部(即现今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在教学大楼办理报到手续时,只看见新生名单上我的名字排在最后一个,还是手写体,一看就知道是额外新添的。只听见旁边有人在议论:“咦!怎么又来一位女生,现在系里已经有8位了。”第二天分班级开会,才发现我是班上唯一的女同学。从初中到高中,我读了6年的女子中学,现在突然来到了“独生女儿”班,又是一个大的刺激与不适。 

笔记本留存,再现第一课

9月3日,我们在西部大礼堂举行59级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听取学校宣传部部长的报告。当时不知道这位部长的姓名,如今经过共同回忆,并与报告者本人求证,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范祖德老师。之后他还担任学校总务长、副校长。退休后我们又有幸在校史编委会主任、原党委书记王宗光领导下,从事交大校史研究工作。至今,我还保留着记载这场入学报告的笔记本,上面写得密密麻麻,内容比较翔实,凸显交大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好传统。

20200908-42.jpg

图为2002年10月31日,作者(左)与范祖德老师(右)在绍兴鲁迅故居合影

报告分为4个部分:交大情况介绍、青年的理想、关于专业分配的问题、鼓足干劲一定要学好。

范部长说,交大成立于1896年,已有63年历史,是一所多学科工业大学。1955年,中央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决定西迁;1957年夏天,决定交大分上海与西安两地,成立两个部分;1959年,国务院决定分别独立建校。上海交大共有9系,有7000名本科生,学制5年,教师有880名,职工有2000人,校长、党委书记是谢邦治。5年中,学生将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课与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每年参加二个月左右的社会劳动。

范部长讲的第二部分,重点强调了青年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追求,他说:“今年的大学生毕业生只有6万人,而国家需要36万,数量上远远不够,在质量上要有更高的标准。等我们毕业时,要做到每个人顶一个人用,甚至要一个人顶两个人用。我们青年人应有这样的理想,最根本的理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贡献我们的一切。大学生无非就是为人民、为党多做些事情。这个理想是我们青年生活、学习的动力。远大的理想应贯彻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去,远大的理想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片面地强调个人的爱好从根本上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范部长讲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专业分配的问题。他表示,很多系科都将再分专业,这关系到每个人具体的志愿、国家的需要。各个专业都是国家需要的,都是中央确定的,没有什么冷门、热门之分,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广阔的前途,都有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专业问题上严格地说来,是没有截然的界限的,新生刚进来也不可能深入地了解专业内容,要有一个过程。怕的是5年之后要毕业时学到的专业知识仅是些皮毛,那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报告的第四部分是对我们提出希望,要求我们要鼓足干劲一定要学好,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要政治挂帅听党的话,要依靠党的组织,明确为谁学习;要学好就要尊敬老师,虚心学习,最大的尊敬是学好。其次是要注意礼貌,不能迟到;要完成作业、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开展批评。

最后,范部长要求我们紧密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给我们每位新生布置了三个思考讨论作业:第一,你在高中毕业前后对个人前途有哪些看法和打算?你对升学与考进大学有哪些看法与感想?听了报告后你对以上又有什么新的看法?第二,你对专业问题有些什么想法?应怎样正确地对待专业分配问题?第三,怎样鼓足干劲,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新学年?大家都作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铭刻在心 受益终身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带着好奇心的我们,走进了神圣的大学殿堂,第一次课就听到这样精彩的报告。“要听党的话,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任何国家需要的专业,都是可以大显身手”……铿锵有力话语,铭刻在心,永生不忘!

入学教育的第一课,犹如一贴良药,触及到我的思想深处,使我原本杂乱的思想梳理一新,我认真地思考自己应如何度过大学的5年。正如报告所言,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现实,要摒弃个人患得患失思想和情绪,树立远大理想,主动适应新环境,以国家需要为重,多考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进校后不久,我一如既往,再次向党组织提出要求入党的愿望。1959年10月29日,在民晏路分部五爱厅,也就是入学后才一个多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一次党课学习。1962年1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5年,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严重失误。党中央觉察后,做了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学校的专业也随之不断地进行调整。

当我读完一年级后,学校因数学、物理师资的匮乏,决定从升到二年级学生中抽调8名学生作为预备教师培养,数学、物理各一半。其中,物理预备教师蒋秀明、汤一兵、金树福等即赴复旦大学深造,毕业后回校任教;而我、徐兴祺、陈佩琪等4位数学预备教师,因学校新建应用数学系,由学校自行培养,调入该系学习。对未来专业充满憧憬的年轻人,突然要放弃自己所爱,去从事从没想过的基础课教师,的确思想是很苦闷的,但耳边响起入学时组织对我们的要求:“听党的话”“任何国家需要专业,都是可以大显身手”,我们愉快地服从需要,努力学习。

随着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学校不断调整专业。我二年级时进应用数学系就读,一年后该系下马,就随系转入工程力学系学习,关于任数学预备教师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一年后工程力学系又下马,我又随系转入船制系学习。5年中一共换了4个系、4个专业。我和我的同学都服从学校需要,接受调整,毫无怨言地到新的系、新的专业学习。刻苦用功,不断适应新的专业需要。

如今61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生动的入学教育第一课,成为鞭策我行动的重要指南与指导,并且使我受益终身。从61年前延续到今天,由党委书记亲自讲授的新生开学第一课,已成为交大的重要品牌。

“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思源致远,砥砺前行”,这些源自新生第一课的经典名句,深深地镌刻在大学生脑海里,成为交大人人生道路上永不凋谢的座右铭。交大重视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代代相承、与时俱进!


上海交大1964届校友、校史编委会秘书长 毛杏云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