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上海交大报·思源湖 第1680期] 苏轼的诗词人生(下)

思源湖

苏轼的诗词也贴近生活,有多首名篇是为他家人所作,不经意间道出人间真情,读来感同身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千古名篇,已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且改编成歌曲传唱,可以说妇孺皆知。但是多数人没注意此篇是苏轼为他弟弟苏辙所创作,词中的子由就是指弟弟苏辙。一位诗人能把手足情、兄弟情写成千古名篇也只有苏轼能做到。这首词是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7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吧: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该词展现出托月思亲的惆怅、问天的豪迈,时空变换极具想象力,同时道出悲欢离合的人间真情,以及阴晴圆缺万物轮转变换的自然规律,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来也是令人黯然心碎的苏轼之大作,这首词是苏轼写给他亡妻王弗的悼亡词,爱妻去世10年,苏轼仍然能写出这样的感慨,可见其相濡以沫、夫妻情深之至。苏轼的弟子陈师道评价该词是“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至今读来仍然能感受到他对亡妻断肠和泪千行的相思与悲切。“两茫茫”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生活没有方向,可以说没有亡妻的陪伴活着也没啥意思的感觉;“相逢应不识”,那是一种多么无奈的离别与相逢,读来让人心碎;“小轩窗,正梳妆”画面感极强,读来身临其境,“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处无言胜有言,一切尽在不言中,表达夫妻之间的感情都在心里,且无法或者无需用言语表达。我的母亲愕然去世,我也只能空悲切,无言倾诉,真是自叹不如,还是来欣赏文豪的佳作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诗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意境转换明快又不显突兀。苏轼的诗词常会在,“有”与“无”、“ 现实”与“幻境”、“悲”与“喜”、“哭”和“笑”、“苦”和“乐”、“无奈”和“豁达”、“相逢”与“别离”、“天”和“地”,“山”与“水”、“动”与“静”、“ 阴”和“阳”等正反相对的意境之间切换,极具活性和动感,犹如眼前的一幕电影;又反映世间万物的两面性的客观规律,极具人生哲理,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蝶恋花·春景》就是这么一首佳作,这首词是苏轼写给侍妾王朝云和唱的,王朝云唱到关键词句,经常会声泪俱下,不能维继: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学界对本文赏析颇多,这里我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首句“花褪残红”寓意着旧事物的消退和新生命“小青杏”的诞生;“柳绵吹又少”迎来的是“天涯芳草萋萋”,与上句有异曲同工的意境,暗示我们不要留恋过去,即使像花一样美好的事物会消退,但是更美的果实也会随后出现,有“当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上帝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窗”的哲理,表现出诗人辩证且乐观的人生态度。本首词最大的特点也是意境和情感的快速切换,充满灵气。比如词中的“墙里”和“墙外”、“笑”和“恼”、“多情”与“无情”,“行人”与“佳人”都是神来之笔,由情景到行人,再到自己内心,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百读不厌、意犹未尽。关于本篇中“绕”字的解读与赏析,我有一个小小的个人观点,我的理解是燕子在绕“绿水人家”,而通常的解释是“绿水”绕“人家”。

苏轼的诗词可以说首首名篇,句句经典,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值得细读品味。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有时间看《苏轼全集》吧!


牛金海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