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上海交大报·思源湖 第1677期] 苏轼的诗词人生(上)

思源湖

对苏轼诗词人生的兴趣缘于陪儿子一起背诵苏轼的古诗词,后来又给孩子买的一本青少年版《苏轼——乐观豁达的大文豪》。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把这本传记一字不落地读了几遍,并查注了书中的所有生僻字。读苏轼的传记,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后来,我又读了多个版本的苏轼传记,包括孙毓修、林语堂先生和子金山等写的《苏轼传》,从不同作者,不同的角度了解苏轼其人,赏析其文,感悟其为人处世之道。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以文学成就见称的父子、兄弟实属凤毛麟角。汉魏时期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其中之一,三曹中以曹植的文学才气最为耀眼,谢灵运曾评价:“天下才有一石(dan 去声),曹子建独占八斗。”这里的曹子建,就是指曹植。与“三曹”齐名的非北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莫属,而“三苏”中又以苏轼最为瞩目,史称“大文豪”。苏轼的文学成就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黄锦祥曾评价:“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国人有时有点较真,一定要分出个高下,就像有人一定要秦琼和关公打一架,来决出谁才是天下武功第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能否称得上第一文豪?有人便拿诗仙李白和苏轼较量。关于苏、李的高下,当朝皇帝宋神宗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神宗认为“李白虽有苏轼才气,却无苏轼学问。”历史上,李白生平比苏轼早一个朝代,苏轼继承并升华了李白的词句和意境,尤其就“明月”为题材的诗词而言,苏轼的发挥有过之而无不及,真的难分伯仲。可见苏轼一定熟读过李白的大作,也深得李白诗词的精髓,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成长,其成就之高也就自然而然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如何硬生生地把他们放在一起论高下?不过,苏、李二人的社会阅历确实相差很大,当年唐明皇召李白进京,也只是看重李白写诗作赋的才气,召诗仙进宫也只是用来陪皇帝和妃子饮酒作乐罢了,没想着请李白来治国安邦;然而诗仙就是诗仙,只要有机会就露一手,于是留下赞誉杨贵妃的千古名句《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苏轼则不然,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皇帝宋仁宗赵祯初见苏轼,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地跟满朝文武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里皇帝说的就是准备把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当宰相来储备和培养。

苏轼确实有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写诗作赋,往往是脱口而出,一气呵成。有如奔腾而下的江河,滔滔不绝,浩瀚千里;亦或是汩汩而出的涌泉,喷珠吐玉、永不枯竭。不像我们常人,为写一篇作文冥思苦想,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出来。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倘若放在当今,这毋容置疑是满分高考作文,即使把苏轼招到北大,估计也是学神中的学神。在苏轼才气光芒折射下,多少名人都自愧不如。身为宋代文坛领袖的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也说:“读轼书,不觉汗下,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欧阳修又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是谁?他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写的《醉翁亭记》也是千古名篇,欧阳修不光才华横溢,而且位居翰林要职,欧阳修很赏识苏轼,可谓是苏轼的伯乐和知音。苏轼、苏辙兄弟称欧阳修为“恩公”。在结识苏轼之后,欧阳修极力向朝廷举荐苏轼,后来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苏轼的儿子,可见欧阳修是多么看重苏轼的才气。

苏轼作品的绝妙,在于它用词非常浅显,寓意却十分深刻,他的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在不经意之间道出人间真情和人生哲理,最有名的是《题西林壁》这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小学生都能读懂,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与我们生活中也经常提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烦心事,何尝不也是呢?有时我们深陷旋涡中心不能自拔,这种情况,恰恰需要我们远离物是人非的中心,这样才能把事情看清、看透、看淡。能写出如此富有哲理作品的人物,其人生的境界一定很高。读诗,也在品人,从诗中也可以读出苏轼的看问题的世界观以及宽广的胸襟。


(待续)


牛金海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