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上海交大报·思源湖 第1680期] 一张承载家国情怀的火车票——观《西迁记》有感

思源湖

我近期观看了中央十台播出的两集纪录片《西迁记》,颇为感动。上集《江河在我心中》介绍了交大西迁的历史背景、前期准备、组织动员、落实行动。下集《万古不磨意》讲述了西迁师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启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

影片中有张与众不同的火车票深深吸引了我,粉色纸质上赫然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10个大红字,令人思绪万千、心潮澎湃。这张拉开西迁历史、饱含理想与抱负的火车票,承载了交大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1956年8月10日,千名师生满怀激情、义无反顾地登上“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滚滚车轮满载着第一批西迁师生,一路呼啸北上,驶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向科学进军”是交大的优良传统、也是交大人的不懈追求。交大建校120多年来硕果累累:我国高校最早的翻译出版机构译书院;我国高校最早的电机学科的多项第一;我国高教史上创举的铁路管理科;我国高校中首创的无线电台实验设备;我国最早的大型科研机构工业研究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交大更是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西安交大也创造了多项国内外科研领域的“第一”。“为己者不待人,制己者不法古”,交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向科学进军”再出发的历史。

“建设大西北”体现了交大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当年参观团的“西北见闻”在师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电制五三班同学倡议“跑西安”,五六班同学表示“祖国每一块土地都是我们安家的地方”,彭康校长身先士卒,钟兆琳、陈学俊等教授们垂先示范,师生们一往无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交大由此经历了整体西迁到分设,再到两校独立建制的过程。学校的王教授就是当年首批奔赴西安求学的上海姑娘,深明大义的妈妈亲自把高中毕业的女儿送到徐家汇火车站,凭着这张特别的火车票,加入西去专列的师生队伍。今天说起这段往事,她依然有些激动。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人口迁徙。因朝代更迭与民族矛盾的“衣冠南渡”“客家南迁”,因战乱人口骤减的“湖广填四川”,因连年灾荒讨生活的“走西口”“闯关东”“趟古道“下南洋”,更有浸满华人血泪史的“赴金山”。与上述离乡背井不同的是,交大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与国防建设的需要。建国初期,台海冲突一触即发,交大人撇家舍业、砥砺前行,把渗透在血液里的家国情怀落实到行动上,绽放出生命的华彩,构筑起共和国的脊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鉴于国际国内形势,上世纪50年代沿海城市大学内迁的就有13起,并有大批以身许国的隐姓埋名人来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研制“两弹一星”,上世纪60年代又有数百万人奔赴“三线”地区。与上述支援国家建设一样的是,交大的西迁同样肩负着国家备战和发展的双重责任。

今天看到这张历经60余载风雨洗刷的火车票,仍会令人畅想起当年壮怀激烈的交大人告别繁华大上海时的热血沸腾,被老一代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以及无怨无悔的西迁精神所深深感染。


刘玲远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退休)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