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王长谦:白衣战士的执着奉献

身边的感动

  每天早七点半前到医院,八点正式查房,布置工作检查危重病患,之后便钻进导管室穿着10公斤重的铅衣在X线下完成每天五到六个小时的治疗或指导,这一切构成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王长谦一天的工作。

  从最初博士毕业留在仁济医院工作,到后来转到新华医院,再到九院,“转院”的不止是王长谦,他的病人们也如追星族一般跟着他辗转。或许就是因为他时刻把病人放在心中的关爱之情,虽然一再劝说病人“没有不舒服的话就继续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不必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有问题打电话也可以的”,但曾接受过他治疗的老病人还是认准了他。

  关爱病人 实践救死扶伤的誓言

  在微创医学逐渐发展的今天,介入治疗拓宽了心内科的治疗领域,也以其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优点造福于患者,但是因其价格也相对较高,使得仍有不少人对这种新疗法有所疑虑。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王长谦以精湛的技术和明显的疗效努力推动着这种新方法的应用,以此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曾有一位急性心梗的病人被送到医院,依心肌梗死的病变规律,只要发病12小时内,就应及时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以降低死亡风险,改善长期预后。然而在时间便是生命、早一分钟接受治疗便能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时刻,病人家属却认为医生建议介入治疗的初衷是收取更多的费用而坚决拒绝签字。本着一名医生专业的判断以及对生命的敬重,王长谦坦然面对质疑,并没有放弃这个病人,而是耐心地向家属解释这种前沿的治疗方式和当下实施治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还亲自向病人解释,让病人在了解整个治疗过程的基础上接受了治疗,并最终痊愈出院。他说:“病人如果说不做,我们当然就可以不做了,在法理上我们没有任何过错,但是不进行治疗最后损害的是病人的利益,作为医生就必须去解释去沟通,毕竟我们是为病人服务的。”

  正是秉承着“医生是要为病人服务”的理念,王长谦对于救死扶伤的誓言不敢片刻或忘。心血管疾病变化迅速,为了防止病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处求助而延误了治疗的时机,他会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病人,虽然这使得他的业余时间也被拖入了工作状态,但他毫不介怀地说:“心脑血管疾病有时候变化起来会非常快,又或者急救时接诊的医生不熟悉病况,遇到这些问题给我打电话还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提携后辈 关注年轻医生的成长

  仅有三十年发展历史的微创医学虽然在疗效上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仍然面对着推广和普及方面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面对患者,更需要培养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完整操作的训练有素的医生。王长谦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心内科主任,同时也是科室里介入治疗经验最丰富的医生,他十分关注年轻医生的培养。

  到九院担任科主任虽然只有一年半,但王长谦已经带领科室逐渐发展到现在每个月能有120例心脏介入诊视手术的业务量。同时他主动把科室里的年轻医生送出去参加各类相关培训,放手让他们走上介入治疗第一线。科室内也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以帮助年轻医生理清科研思路。他始终相信,年轻人如果培养不起来,科室就没有希望,微创医学也就得不到发展,为此他毫无保留,从不藏私。

  在工作中,为了让年轻医生们更加放心大胆,也为了医疗质量得到保证,王长谦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虽然进导管室就要冒着辐射的风险,就要穿上10公斤重的铅衣,但他也常常一同参加手术,即使多数时间他仅仅是站在旁边偶尔指导,年轻医生却因此更添几分镇定和自信。而王长谦也能在情况有变时及时控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时刻准备着冲上去。”

  在工作中,王长谦从不忌讳让年轻医生接手复杂手术,如他所言“不让他们接触疑难的病例,他们就永远也锻炼不出来。”但在这个培养过程中,他也很会注意方法和时机。一次,在年轻医生负责的治疗过程中,王长谦注意到病人生理数据的一个非正常变化,但当时治疗正进行到关键时刻,加之该名年轻医生刚刚开始独立操作,多少有些紧张,此时若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必然加重紧张情绪有可能导致操作无法继续,这样做一则危及病人生命安全,二则对年轻医生的自信心也是极大的打击,因此王长谦不动声色,只是在整个治疗过程结束后又上前做了一些补充,确保了治疗的质量。事后,他还就此专门给负责的医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以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情况。

  王长谦朴实地将他管理科室的理念描述为:“让大家看到科室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希望”,这样的寄予厚望和大胆放手、悉心裁培,也确实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

  率先垂范  牢记党员的责任使命

  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党员,同时也担任过10年的党支部书记,王长谦坚定地表示党员的身份对于自己是另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医生就是要救死扶伤,党员就是该率先垂范,这么多年来无论工作岗位、职务有何变化,他的这条信念始终未变。而他也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支架可放可不放的情况,王长谦会秉着一个党员医生的责任心,建议病人不做介入治疗改用其他方法,从而减少对机体的损伤也省下治疗费用,他会诚恳地对病患及家属说:“毕竟支架不是万能的。”治疗病人要以病人最大获益作为自己的目的,这是王长谦一直对科室的年轻后辈耳提面命的话,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王长谦介绍说,虽然社会上有些人对医生有偏见,大环境不是很理想,但绝大部分医生还是忠诚于自己的事业的。就好比他所从事的介入治疗,近年来为了让病人在介入治疗后能够尽快恢复,介入治疗导管入口已从股动脉移到了手臂上的桡动脉,由此病人在治疗结束后甚至能够自己离开导管室而不必像过去一样因止血问题连续12个小时动弹不得,然而这一改变对实际操作的医生来说却意味着离放射源更近了一些,而不得不接受较之前明显增强的X射线。尽管如此,为减轻病人的痛苦,绝大多数医生们都没有在意射线对自己身体的危害,而是从病人角度考虑选择了桡动脉入口的治疗方式。“只要能对病人有好处,我们愿意付出。”王长谦的话发自内心。而他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更好地治疗病人,也为了保护科室的年轻人,他每天总是毫无怨言坚守在导管室。

  行医十多年,王长谦反复经历着治疗病患、送他们出院,培养后辈、看他们成长的过程,在收获着满地芳馨的同时,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门诊室-导管室-病房,每天三点一线地实践着自己“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心力。

 

南洋通讯社 李冰 指导老师 杨静
九院 陈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