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孙弘: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
— 身边的感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孙弘教授曾通过计算指出“世界最硬物质”金刚石王座不保。目前他主要从事第一原理材料物理的计算研究,不仅在科研方面做出过不少贡献,在2010年度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中,孙弘老师指导的博士生张翼撰写的论文《轻元素共价材料理想强度和储氢功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成为我校物理学科首次入选并最终获奖的论文。
孙弘教授
面对记者“作为全国优博论文的导师有什么感想”的提问,孙弘教授打趣地说道:“大家都说,我的博士生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要是不做出成绩说不过去。”
“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培养模式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是自己在一边做研究,而是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人才。”孙弘老师说。但谈到经验,他表示自己的方法只能算是部分契合学校的要求,而部分则与学校所提倡的不完全吻合。比如他认为申请的经费够用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写经费申请书,从而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学生身上,但这种做法又似乎与学校鼓励多申请经费的做法显得有些“背道而驰”。
在带学生时,孙弘也秉持“少而精”的策略,他说自己精力有限,因此坚持每2年只招一个博士生的宗旨。这种被同事戏称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培养方式,源于孙弘在美国的UC Berkeley工作时的体会,他表示,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美国培养学生不强调一个固定的形式,因此美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比较成功。回国后,孙弘坚持自己的做法,他反复强调说:“导师要对学生尽心,老师花了多少精力督促学生,学生是能感受到的。而对我来说,学生人数少能保证我投入更多。”当然他也一再表示自己的经验未必适用于所有人,他认为评价工作的标准不在单纯的数字或者奖项,大学就是要让各种人才、各种思想、各种方法都有用武之地,各自发挥才能,各自取得影响。
“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就是世界一流”
孙弘老师曾从事半导体低维系统电子和光学性质理论研究多年,而他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对超硬材料的分析和预测。张翼撰写的论文《轻元素共价材料理想强度和储氢功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正是基于在超硬材料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面对交大物理学科第一篇全国优博论文的赞誉,孙弘谦虚地将之归因于“运气”二字,他指出过去物理学科的论文获奖比较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侧重面的不同,例如应用物理所关注的领域创新性不高,而全国优博论文的评选最看重的是创新性,所以这份荣誉并不代表什么,他更看重的是此篇论文在超硬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
孙弘教授(右)与博士生张翼
孙弘介绍说几十年来,科学界一直在探讨什么样的材料是最硬的,他在UC Berkeley工作期间也是着力于对超硬材料的研究,回国后就把这项工作带了回来,期望能从理论上预测材料的硬度,从而指导设计出最硬的新材料。此次张翼的论文澄清了“碳氮键是最不稳定”这个概念,从而否认了以往硼、碳、氮三种轻元素或者碳与氮二者可合成新的超硬材料的假设。这个结论虽然未能指明最终可行的方向,但是代表着交大的研究已在该领域领先,孙弘诚恳地表示:“只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就是世界一流。如果每个交大人都能做到一流,交大自然就是一流。”而他也表示,超硬材料的探索应用关系国计民生,他还将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研究。
“感召一批人对科学产生兴趣更有意义”
孙弘老师一再强调,优博论文的获得离不开张翼努力的付出。在孙弘的眼里,这位喜欢乐器的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工作卖力,“常常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即使到了现在,已在国外工作的张翼仍习惯工作至深夜,他说:“最近也一直与张翼保持联系,常收到他的邮件,从邮件时间推算,他在凌晨两三点还在工作。”孙弘认为这样一份敬业的精神是每一个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所必需的。然而,孙弘告诉我们:“培养一个英才固然重要,感召一批人对科学产生兴趣更有意义。”
孙弘说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并讲述了对他影响很深的一位老师的故事,这位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曾告诉他,只有前三堂课讲得精彩才能吸引住学生,吸引住学生听课是教学最重要的前提。正是因为这位老教师的影响,孙弘对每学期的前几堂课都会准备得特别用心,他希望能培养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真正的兴趣,并且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研究发自内心的热爱,毕竟“这才是一个教师授课的意义,这也比单是完成一个实验来的更有意义”。
孙弘指出,现在的很多研究生做实验的能力很强,但基本理论却不扎实,这导致了有些学生做实验时只是改变相关变量然后照抄前人的实验步骤,一旦出现新的现象却又不会分析结果,这样的研究生实际上只是一个做实验的技术员,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分析能力的研究者,这显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标准相去甚远。“重视分析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才能创造世界一流。”孙弘一针见血地指出,缺乏思考,创新无从谈起,我们的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才能意识到新问题新方向。
在采访的最后,孙弘老师告诉我们,研究就是要勤奋,多动脑筋。“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这就是孙弘一直坚持的信念。在教学工作中尽心尽力,在科学研究时敢于创新,在指导学生时循循善诱,这,就是孙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