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

倪一宁:一杆笔书写一份情怀 一方纸创造一番天地

青春足迹

人物白描:倪一宁 人文学院 大二

挥毫落笔如云烟,妙笔生花气不凡。她创办《西南风》,从三三两两的社员到上千关注者;她文学造诣突出,连获两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称号,才思敏捷,行云流水,篇篇俱是云烟满,句句皆取锦绣裁。

创办杂志 走上正轨

2013年的8月,闷热潮湿,阵阵热浪中一股文艺风潮从西南吹来,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份微杂志《西南风》在微信平台推出。经过3、4个月的运行,《西南风》走上正轨,在每周日晚十点温情推送。栏目有书影音的评论,美食的介绍分享,小说连载,树洞小姐与关注者的互动等等,在理工科氛围浓厚的交大校园刮起一股人文风。

在学校咖啡店里,笔者见到了《西南风》的创始者倪一宁。可能很多人都会像笔者一样,在心里预设创办这样一份人文类微杂志是为了丰富交大的文艺气息云云,而实际上不过是“一群爱好文学的好朋友想在大一暑假做些有意思的事儿”,孰知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学院和团委老师的大力支持,同时社团也与杂志一起创立,目前的社团已经发展到三十余人,主创人员间的感情也愈加亲密。

“最初时候碰到的问题就是稿件荒,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过慢慢地走上正轨以后就好了,我们的来稿现在不仅局限于交大的学生,还有复旦、武汉大学等等学校的学生来稿,其中理科生们的稿件也有许多”倪一宁侃侃道来,而杂志运营大致顺利,主创人员分工明确,并不占用太多时间。

《西南风》创办至今,已有上千关注者,这样一份文艺类杂志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尤其具有意义,人们一直在讨论工程师和科学家到底需要多少人文素养,而今,《西南风》的运行就是在培养之路上前行着。

杂志转型 一同成长

倪一宁人人主页上的文章多有上万阅读量,其中最高一篇有54万阅读量,和近8万次的分享;她曾连获两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称号,在《萌芽》等各大期刊也曾发表作品。

从高中起,倪一宁随手写下的日志得到了小范围的传播,其中有些引起同学和朋友们的共鸣,朋友们在底下的评论,是她码字的动力。

初接触到倪一宁就可以感受到她身上的文艺味道——蓬松微卷的短发、宽松柔软的毛衣、寝室里凌乱而有趣的小物件,就像她的文字和《西南风》整体的基调一样文艺。

事实上,她与《西南风》在这创办的一年不到中都有共同的成长与转变。“一开始也有很多人不服气,觉得都是这么文艺的东西,我们的对象太小众了。后来我们开始一点点作调整,把它做得更接地气、更贴近大家一些”,倪一宁说到杂志是如何会从最起初的只推清新美文,变为如今内容涉猎更广、与读者互动热络、获得上千关注者的校内知名杂志。如今的《西南风》除了每期固定的书影音、美食、诗或小说或散文的栏目外,还有后推出的“六人行”、“树洞小姐”和“我谈”栏目。前三者不仅是文科生很喜欢,也受到了学校众多理工科学生的追捧,因为其带来了纯粹的阅读快感,现在美编们还会给每篇文章都配上雅致又应景的图片,增添读者们视觉上的享受。“六人行”和“树洞小姐”都算作是互动的栏目,“六人行”这个名字取自倪一宁很喜欢的一部经典美剧《老友记》,剧中的六个好友彼此分享生活、共同成长。每期“六人行”都有一个主题,大多关乎生活的细节或感情的故事,会贴出六个关注者的分享,而想要登上“六人行”,直接回复下期的内容加栏目名称给平台即可。“树洞小姐”栏目则是直接的问答,“我谈”栏目内容广泛,会谈现实问题,比如最近一期就谈金钱观。

至此,花了这么多笔墨介绍《西南风》栏目的变化,是因为它正和倪一宁自己做杂志来一路的成长一模一样。“相比看书来说,其实我更喜欢聊天和观察。杂志成为了我接触到很多人,收集信息的一个渠道,现在我视野更开阔了,了解越多,讲话表达也就越谨慎,越注意自己的逻辑,添补起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倪一宁说最初觉得这本杂志就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一切按她原来的风格来,后来她意识到“《西南风》不仅是我的,更是大家的”,在《西南风》适应大家不断成长的同时,她也在转变。

文艺情怀 社会责任

倪一宁本身是一个有趣又随性的人,问及为何喜爱写作,她爽快地给出“就是好玩”的回答,并一再地在采访中强调自己“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写作就是因为常常会想,我想的问题是不是大家在想的问题,就写下来给大家看看”。

人人主页上面,倪一宁的文章阅读量和转发量都特别高的往往是她自己生活经历中一些小事情的所感所悟,给同龄人和学弟学妹们的经验分享,“每个人的成长期都需要被看重,普通人成长过程中其实都有相类似的迷茫或挣扎,但大家都心照不宣,从不谈及,每个人都觉得只有自己在想这些恼人的事情,我将它们写下来让大家看到并不是只有自己在经历这些,大概这就是能引起共鸣的地方吧”,倪一宁细腻地关照到了同龄人成长过程中暗自涌动着的那些撕裂和阵痛,作出思考并理清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一路上给予同龄人不多不少的温暖和力量。

从创办《西南风》,到去年11月时承办卢庚戌的经验分享会,不易和艰辛仍是历历在目,但倪一宁就是绝口不提,问起也只是说“还好吧还好吧”。说起今天的好成绩,她表示,“我还是认同那句过程比结果重要,结果不强求,我也从不刻意。我很早就认清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我的理想主义是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普通人怎样活得有意义,除了活不一样的自己,还是有社会责任,于我就是写文章了吧”,她坦率而认真地说出这番话,让总调侃自己“是不靠谱的主编”的这评论立刻遁形。

和大多数同龄女生一样,她为了体型,省掉晚饭却选择慕斯,和朋友聊微信时按键飞快,热衷于八卦,时常会大笑。她没想达成什么成就,没想影响谁的人生,别人都向远方奔跑,她就慢吞吞走着,觉得此刻已经足够好。

校团委 李梦泽 宋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