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

梁晴雪:梦随艺术,心向天籁

青春足迹

  自画像:梁晴雪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大三 

  在那思源门里思源湖边有一位多才女,她学金工加物理,也会醉在歌声里,她热衷主持也能静思神从舞台起,她全身上下艺术气息。喔,勤奋的多才女!喔,文艺的多才女!她学术文艺丽质霸气“交”游上海西,她徒步走遍半片沪上地。

  我的主持我的梦

  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的闭幕式主持人,校迎新的主持人,是励志讲坛的主持人,是交大复旦“巅峰对决”晚会的主持人,也担任校园大型原创话剧《钱学森》的首演主持人,美国、德国、瑞典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主持人。每次主持过后,脱下华美的礼服,走下聚光灯照射的舞台,我都会静静的一个人回味。面对台下的欢呼,我想到的是自己的不足;听到别人的赞美,我注重的是继续超越;一次次与那些真正的学坛泰斗、艺术大家同台,给了我从不间断的前进动力,我的梦,随着我的舞台,升华着,实现着。8岁,我开始在妈妈的辅导下学演讲、学主持;跟着那个改变我一生的人——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学钢琴、学声乐、学二胡、学葫芦丝。一路走来,有孩子气的叛逆与倔强,也有深思后采纳妈妈建议时成熟的坚强,妈妈始终像一盏明灯,照耀在我人生的航程,为我驱走黑暗,将我引向光明。15岁,那个稚气未脱不谙世事的我在家乡与爸爸妈妈作了长别,从此只身一人踏上在异乡求学的征程。上海,这座魅力之都,让我体会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也让我感到空前的寂寞与孤独。而如今,五年的磨合,五年的风雨,五年的历练,五年的成长,早已让我融入这个城市,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自己,新的生活。

  我的合唱我的团 

  因为艺术,我与交大结缘。2010年的那个夏天,还未进入大学的我,第一次走进铁生馆四楼的排练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队友,因为有了音乐的存在,一切都变得简单和熟悉起来。夏去冬来,冬去春来,50多位队友,每周两次排练,赴杭参加比赛,随团出国巡演,一首首的新歌,一次次的考核,每周日的晚上,我们在徐汇唱着自己的梦想,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后一刻把永恒的绚烂定格在舞台的灯光下。从文治堂到菁菁堂,从大剧院到贺绿汀,从上海到杭州,从祖国到欧洲,我们唱遍天南海北。大家在舞台上对音乐的虔诚和专注,足以让我动容,每次比赛过后,都能让我们彼此感到更有凝聚力和归属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也从陌生的队友,变得相知、变得相识、变得相熟。这学期伊始,同合唱团里几个爱好唱歌的队友一起成立了“SOLOS”阿卡贝拉团,我们唱过欢笑,唱过泪水,感染别人,更感动自己。音乐让我们走到一起,让我们在合唱团有爱的环境中成长,让我们在生活中形影不离,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彼此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渐渐地发现,合唱带给我们的并不只关乎音乐,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唱的是歌声,更是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我的志愿我的心

  艺术与志愿交融,让我这个北方长大的姑娘,由衷地喜欢上了上海独有的东西交融、雅俗共享的海派文化。爸爸对民国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从小耳濡目染,我也对这段饱含光荣与屈辱、梦想与压迫却并不遥远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进入交大以后,我一听到去宋庆龄故居做讲解志愿者的消息,就迫不及待地报名。需要准确背诵的9000字讲解词没有将我吓倒,其中关于宋庆龄的点点滴滴,更是将我深深吸引,民国的国母,共和国的副主席,这位从民族灾难中走出的伟大女性,见证了新中国的民主与独立。经过简单的培训与严格的考核,我顺利地拿到了志愿者资格,进入了那座曾经居住过这位伟大女性的洋房,开始了我向人们介绍宋庆龄女士的工作。一个冬夏,在不知不觉中流走,我忙碌而又充实的志愿工作也暂时告一段落,那张优秀志愿者的证书被我珍藏在那充满回忆的匣子里,时不时地拿来翻看,志愿讲解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眼前……我不想说那是什么高尚的志愿精神,只是,我感到能向世人介绍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与自豪。每次做完志愿者回来的路上,我都会徒步去走一走上海人文气息浓厚的小路,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体味梧桐树荫下老马路的静谧优雅,远望掩藏在浓密绿荫中的西式洋房,用最闲适的心情和步调去走,内心也会变得平静下来。

  就这样,这些年,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情,在交大的点点滴滴,勾画了我每一丝艺术气息,每一步青春足迹。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幕,是平常,也是惊喜,是收获,也是激励。就这样,这片地,这片楼,这片树,这片湖,在交大的分分秒秒,构成了我记忆中绚烂的长卷。在这里,我的青春像一列永不停息的列车,没有远方期待着我的终点,却有时时变化的风景。感谢交大,给了我无比宽广的艺术舞台,我的梦,在这里绽放,在这里精彩;感谢交大,让我唱响心中的天籁,我的歌,在这里展翅,飞向云天;感谢交大,给了我志愿服务的热情,我的心,在这里高尚,回馈社会。

梁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