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陈益新: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
— 劳模风采有这样一位集成光学专家,他常怀求索之心,耄耋之年仍心系学界、产业界;他曾赴美访学,探讨高精尖的技术,为未来耕耘播种;他更与绘画结缘,在求知路上保有一颗求美、创造美的心灵。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一位 “科学与艺术对话”的先行者,他用一生印证了李政道先生为他的画展所题的字: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今年的陈益新老师,已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但他依旧精神矍铄,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时间游走的痕迹,沉淀下来的是他求真求美的典雅气质。
美育积淀,南洋往事可追忆
193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市,陈益新在老家读完小学后就来到了上海,就读于一所名为“惠中”的教会中学(现上海市五爱中学)。小小年纪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坚韧性格:从未学过英语的他,从最初33分的英语水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在学期末成功追上大部队,英语成绩及格。也正是在教会学校的英文学习,为他日后凭借优秀的英文水平入选1978年第一批访美的访问学者打下基础。
“当时(1952年)的大学录取发榜是通过报纸通报,在报纸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被大学录取”,当他在报纸上寻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万分。在交通大学的学习生涯里,陈益新成绩优秀、乐于钻研、勇于探索。陈益新入学时正逢院系调整,当时中国的大学教育都从英美的教学体系改为学习苏联的教学体系,专业细分,以培养毕业后能直接参与国家建设的工程师为己任。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益新被分配进入电工器材制造系电气绝缘和电缆技术专业后,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对这所名校的热爱。他一方面潜心学习,另一方面按照学校的安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参与了“认识生产”、“生产管理”和“毕业实习”,走进工厂学习技术、管理。在专业科研上,当国内大部分地区还使用着10000伏电压时,陈益新的毕业设计是35000伏分相铅包高压电缆的产品和生产车间设计,他的这一设计被学校选中参加教育部毕业答辩展示,还刊登在了当年的《人民日报》上。
老交大的优良学风给陈益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书馆里几乎每天都坐满学生,面对当年最难、挂科率最高的“霸王课”——物理,陈益新和他的同学毫不畏难,找到图书馆里最难的一本翻译自美国学者的《大学物理》,主动做完了后面附加的所有难题,以提高自己的物理水平。与现在不同,当年交大学生的实验报告都要求用英文印刷体书写,要求十分严格,交大“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学风传统从那时便已奠定。
提及他的美术启蒙,陈益新回忆起他在中学、大学时接触到的美术老师,他颇为感恩这些美术老师们带领自己进入了美好的艺术殿堂。“我读中学时有一位很好的美术老师,他年轻时参加革命,解放后就来到上海成为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尤其擅长木刻画,他的作品收录鲁迅文集中”。由此,陈益新接受了涵养深厚的艺术启蒙,对于绘画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进入交大二年级时他参加了学生美术社,学校聘请的指导老师是专业画家哈定。哈定常会带美术社里的同学到他的画室参观学习,讲解构图、透视和色彩等绘画基础知识,同时培训素描、水彩和油画的基本技法,这对培养陈益新的艺术审美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陈益新忙于工作科研,作为兴趣爱好的绘画因而被搁浅了。直到退休,才有更多的时间重拾画笔,并参加了交大东方艺术交流中心和上海颜文樑艺术促进会,每年都外出写生、采风,创作了百余幅油画,并印制了《益新油画》集。
创建新系,他托起中国光学事业的希望
陈益新师从中国著名无线电工程专家陈季丹教授,从1956年留校任教,1959年他便独立讲授《电介质物理》课,并在电介质物理领域自编教材。到70年代初,他已经承担起半导体器件的课题,研究并开发高速可控硅整流器件。
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海交大如何在新时期图新发展,创建新学科应是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什么样的学科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并适合交大的基础和条件呢?恰逢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推行,许多美籍校友和华人学者纷纷来华和来校访问讲学,他们的到来为交大挑选新学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中肯的建议。在认识到没有理科的基础,工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上海交通大学校方决定恢复重建理科。与此同时,为了利用交大工科见长的优势,在重建理科的过程中交大始终秉持着“理工结合,以工带理,以理促工”的思路,并于1978年重建应用物理系,重视应用实践。因此,教“电介质物理”、有一定物理学科基础的陈益新从电机系调任到该系负责筹建。一次,他听到美籍交大校友田炳耕博士在武汉讲学时谈到:“集成化是光学器件的必由之路”,自此他颇受启发,在张慎四博士的帮助下,他创建了光电子和集成光学学科,负责主持固体物理和晶体研究室、固态电子学研究室工作。
1979年12月,带着建设新学科、新系的使命,陈益新通过六机部的名额来到集成光学方面已享有盛名的美籍华人张慎四教授所在的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实验室“拜师学艺”,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开始从事集成光学研究。赴美不到一月,他就和张慎四教授及其他访问学者一道参加了《导波光学和集成光学》学术讨论会,并作出了《中国集成光学和光纤通讯发展现状》的报告,而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来到这样的会议并作发言。借此机会,陈益新结识了许多知名教授和科学家,为日后开展国际交流创造了条件。
为了追赶国际上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陈益新在赴美考察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美国大学的研究体制,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一流集成光学实验室的方法。为此,他潜心研究,拟定了离子交换和质子交换铌酸锂光波导特性及制备方法的课题。这项课题是当时不少科学家感兴趣的新热点之一,因为这样的光波导可设计成多种光波导器件和集成器件,例如光调制器、光开关和光可调滤波器等。当时陈益新的导师张慎四教授刚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转到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实验室要重新建设。陈益新主动请缨直接参与新实验装置的建立,设计了离子交换的加热炉和排风装置,还亲自在机械工场进行加工、装配和调试,乃至光波导样品制备和测试。这样的经验对他后来回交大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帮助极大。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田炳耕博士还为陈益新写了担保书,使他能够来到拥有当时最顶级仪器的贝尔实验室参观学习。在美国科研学习的过程中,陈益新还了解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认识到祖国和美国经济上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研究专业知识,希冀为祖国的崛起添砖加瓦。
访美经历使陈益新收获颇丰,不仅为交大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更使他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陈益新曾说过:“繁荣中国的光学事业,必须繁荣学术交流”,1981年他参加了在桂林召开了第一届集成光学会议,到第三届集成光学会议时,陈益新主持并邀请了美国贝尔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著名华裔科学家厉鼎毅博士和著名教授张慎四与会,促进了祖国科学技术和世界顶尖水平的交流。
陈益新不仅钻研集成光学学科,更目光长远地意识到了我国在高密度磁记录方面落后的现实状况。于是,他带领攻关小组埋头三年潜心研究,并于1984年参加了在日本召开的“第25届国际应用磁学会议”,在会上报告了他在高密度磁记录技术上的研究成果。
求真求美,他在科学与艺术道路上游刃有余
回忆在交大求学的岁月,陈益新认为,上海交通大学有着重视培养学生的美学和艺术修养的优良传统。早在1952年,交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就活跃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社团组织,例如合唱团、管弦乐队、舞蹈队和美术社等等,交大还为这些学生艺术社团聘请了社会上知名的艺术家来校作为指导教师。
“艺术和科学的起源都是一样的,都来自于兴趣和爱好”,陈益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学术科研之外,他喜欢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生活灵感,二者互为补给,相辅相成,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我从来都没想到自己已经八十几岁了”,面对旁人对他身体健康的担心,刚从美国开完集成光学大会回沪的陈益新笑着回答。如今已经83岁的他仍然保持每年单独前往美国参加光纤通信国际会议、完成企业顾问的工作,多方受邀报告关于光通信器件和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孜孜不倦地为心爱的集成光学科学、光器件产业努力着。
在科研、产业化方面持续深耕的同时,陈益新也着力促进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其绘画技能逐步得到美术界的认可。
2016年3月12日,作为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的首项活动,由上海交大校友总会、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等单位联袂举办的“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上海交通大学陈益新教授油画展”在天津李叔同母校天津市美术中学隆重开幕。
据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对话”画展由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上海思源文化等联合策展,此前已在天津、上海等地相继亮相展出,颇具行业影响力。为了响应国家文创主题号召,提升全民艺术修养和文化认知,用艺术召唤文化回归,进而弘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画展给像陈益新这样的科学家提供展示个人艺术爱好的平台。2018年3月,为了进一步发扬科学和艺术对话的精神,在西安又举办了新一期陈益新油画展,并与光通信技术和市场研讨会同时进行,取得极大成功和高度评价。
采访时陈益新说,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他一直铭刻在心,“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统一体”。。
【人物小传】
陈益新,1935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 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工器材制造系电气绝缘和电缆技术专业。历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工器材制造系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光学博士生导师,信息存储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光学及光子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E-TEK Dynamics 公司研发部经理,JDS Uniphase 深圳科技公司首席技术顾问和Bookham(深圳)科技公司总工程师等。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学会信息光电子学学组委员,《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光子学学报》编委,中电元协光电线缆及光器件分会顾问,IEEE上海 Chapter Chair,IEEE终身高级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