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田新民:用爱心温暖学子,以真情播撒希望

劳模风采

迢迢千里路他迎风走过,从西北的风沙中来到东部的海风里。求学时,他爽朗豪放,学习工作皆是可圈可点;走上讲坛后,他接过民族团结的旗帜,以亲身经历去体贴游子难处,无微不至更似亲人;现如今,他投身公益,推动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扶,谋一份薪火相传。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田新民——一位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一位民族团结的护花人。

 20180428_075412_359.jpg

负笈沪上,他看到了交大改革新风尚

一本《数理化》杂志上对上海交通大学的介绍悄然间点燃了塔城青年田新民的向往,在完成杂志上习题的同时,他阅读着其中关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简单介绍,与此同时,田新民高中时的班主任也是上海人,这让他对这座城市更多了一些亲切和一份了解,他知道,这座象牙塔将是他不舍昼夜刻苦学习的动力。

由于高考当年,上海交大没有新疆的招生名额,这让一直倾心于交大的田新民不得不转投其它学校。他当时已被北京医科大学录取,即将成为一名医生,也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交大复又在新疆地区进行补录。上天从不会辜负那些努力拼搏的人,就这样,他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交大人”,成为交大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

八十年代的中国,交通并不发达,塔城更是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最西部,从塔城到乌鲁木齐要两天一夜,从乌鲁木齐再乘火车到上海还要四天三夜,这是一段遥远却令人充满无限期待的路途。漫漫求学路,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依然无法阻挡莘莘学子求知的步伐,他终于克服了长途跋涉的艰辛来到了东海之滨。

暴雨过后的凌晨三点,班主任已经在火车站等待着他们。新疆同学离家千里,携带的行李比住在附近省市的同学多了不少,学校便将原先供七人住的宿舍分给五位新疆同学。为了弥补新疆学生在外语方面和其他省市学生的差距,学校特地配老师为他们“开小灶”……点点滴滴的关心令田新民深怀感恩,他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归属感。

在老师和学校的帮助下,田新民克服了对气候、饮食、语言等各方面的不适应,还成为了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从班长到学生会再到学联,他亲身经历了当时交大浓厚的民主氛围,感受到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主动积极的态度。来自北方的田新民性格开朗豪放,善于与同学交流沟通,在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认识了许多同学,结交了许多朋友,而这些对于他的学生工作也大有裨益。正是从亲身经历出发,他至今仍坚持认为学生掌握一项集体运动对于个人的成长很有帮助。

田新民入学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回忆起当时交大的学风,他感慨道:“交大当时对于数理化等学科抓得很严,学校整体上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改革开放初期的交大,学生学习刻苦、学校开放包容,这是田新民对于那个时代学校的深刻印象。当时,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乃至助教的状态都是昂扬向上的,都愿意充满热情地接受新知识、新想法,那时候每一个人都理想远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新上院600号是我们没有课的晚上必去的地方,那里有许多讲座、论坛,涵盖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改革开放初期,交大在教学、学生工作上的变化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当时的交大堪称“民主堡垒”,学生自治完善,学生联合会需要经过三轮初选才能参选全校投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和校团委少数民族工作部也都在当时成立并发展至今。田新民感慨道:“读书期间,交大教给了我读书方法,赋予我求知激情,体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氛围,使我感受到了同学友情、师生情谊,还有拳拳民族团结的温情。”

学生时代,田新民曾参与组织筹划的“大学生经济文化交流节”是当时交大引领时代风潮的一件大事。当时,很多上海企业把产品送到交大进行展销,展销的组织和管理全程由交大学生负责。这项活动不仅在全国取得了改革上的领先,还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管院学生的学科水平,在那个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到来的年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取得了突出效果和卓越反响,从中的收获也让田新民铭记至今。

20180428_075607_546.jpg

感恩母校,他三十载以心灵慰藉心灵

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市场一向很广,而田新民面对种种选择,最终还是选择留校任教。这其中有当过学生干部广受老师、学院领导好评的缘故,更因为当年交大招收了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急需他这样的人才承担思政工作,“我既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当过学生干部,很适合这项工作。同时,我也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很喜欢大学的氛围”。他一心想把从交大收获的能量回馈给一代又一代的母校学子。

担任班主任时,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田新民直接住进了学生宿舍(今西28楼),和他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给予了全面细致的关心,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田新民回忆:“因为我作为辅导员,除了带新疆班,同时跟其他汉族同学也比较熟悉,这样在新疆同学因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等原因和其他同学发生一些误解和矛盾时,就很快能处理化解,让他们很快融合在一起”,他谈起了做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使第一次来上海的少数民族同学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如何妥善解决因为讲话语气不同而产生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冲突误会等等。田新民就像是少数民族班级的“大家长”:他每天早上带着少数民族同学一起晨跑,晚上陪他们一起上自习,周末还组织许多体育、文艺类的活动,通过融入其中取得了同学们真心实意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由于上海的水质与新疆有很大差异,初来乍到的少数民族同学极易患上阑尾炎或是肾结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田新民留校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没多久,曾有一位女同学半夜两点阑尾炎发作,被紧急送往五院。但是确诊阑尾炎后,做手术需要家长签字,而女同学的家长身在千里之外,实在鞭长莫及。在这紧要关头,田新民决定签字进行手术,深感自己肩上责任之重。他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情谊就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逐渐深厚起来。他像兄长那样真诚亲切地对待学生,从学生的处境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并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正是我们思政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培养一位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为民族团结播下一颗种子。”田新民不仅在生活学习上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更能注意到他们心理的波动,及时进行疏导,化解他们跟社会沟通的障碍和自卑情绪,并通过发扬少数民族学生的文艺体育、性格朴实,天然阳光的一面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在田新民所带的新疆班学生中,95%的人至今扎根新疆建功立业。由于教育质量过硬,上海交大民族班毕业生也连年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我希望每一个回疆工作的毕业生,不仅带回去知识和技能,更教会孩子们寻梦和坚守;不仅建设好新疆,更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上海交大校训“饮水思源”,传递的正是“责任与感恩”的朴素情怀,田新民说道:“取得今天的成绩,我离不开党的培养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我坚信,只要用‘心’工作,少数民族学生定能成为‘民族之花’,我愿用毕生精力做一个民族团结的‘护花人’”。

谈到对现在思政教师的寄语,田新民指出,要善于发现学生心中的困难与压力,挖掘深层次的症结,更要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不能等到学生出现问题时再简单地归结为“心理问题”。思想工作是一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艺术、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学生身上,情和理不分,讲情的时候说理,说理的时候谈情。他希望现在的思政教师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丰富自身的经历,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和道德的底线。他说:“笑容,就是笑着包容一切不完美,欣然接受不完美,然后去改变它”,田新民真心希望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们能够绽放笑容,用心灵慰藉心灵,托起学生的成长。

“我很感恩交大”,回忆起在交大求学为师多年的经历,田新民真诚地说,“上学时,是交大的老师教给我知识,工作后,也是交大提供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交大使他从新疆来到东海之滨,借着交大的平台,田新民积极参加教学、科研、管理,更在公益项目中崭露头角,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向卓越,他从未感到辛苦,只因为这些都是他热爱的事业,这些都蕴含着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彰显的感恩与担当。

 20180428_075627_416.jpg

饮水思源,他十一载播撒阳光培育新苗

身兼市政协委员、市民族联副会长、长宁区民族联会长、上海交大民族联会长等职,多年的工作实践让田新民发现,仅仅依靠所谓“照顾”和“助学”,并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成才。于是,他琢磨起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成才路径,并在2007年策划发起“阳光育人”计划,希望多培养少数民族精英人才。这项计划通过寻找知名企业家担任优秀少数民族本科生职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和各项综合能力的指导,培养他们的独立发展能力。八年来,107位学生先后获得该项计划支持,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青年骨干。

“之所以将项目命名为‘阳光’,就是希望少数民族学生能和汉族学生、企业家校友共同成长,去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成为一名自信、优秀、积极向上的大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微笑,而汉族学生和企业家校友也能被他们朴实勤劳肯吃苦的精神感染,学习他们的文体特长。”田新民心目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靠的是互相促进,而非单方面的教导指引。“阳光育人”计划进入第二个五年,田新民一直在思考如何为这个民族工作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不是帮困,而是激励,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和自信。”本着这样的原则,田新民通过募集资金、招募导师、选拔助理导师形成“阳光育人”基金库、导师库、助理导师库。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结对定向帮助。导师团队由热心公益的企业家组成,助理导师由优秀的交大在校大学生组成,“二对一”的模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三方互助互爱、共同成长,更好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认知”,田新民很欣慰。

如今,“阳光育人”计划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在上海市政协的支持下,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设想到逐渐完善的历程,一路追寻梦想、点燃希望,探索出了一条帮助来沪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已成为上海民族工作的特色品牌之一。这其中,有太多让田新民感动的故事——买买提依明·祖农于2007年与“阳光育人”计划结缘,在田新民的引导和鼓励下完成了博士学业。到天津大学就职后,依明不忘把“阳光育人”的精神薪火相传,主动担任专业指导老师,每个学期跟学生们定期沟通、解答和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环境,积极主动面对困难。第三期学员饶俊,毕业后成为优秀的编剧,于2016年出资10万元捐助“阳光育人”基金库,为“阳光育人”计划献力。第五期学员全培一直坚持进行爱心的传递,2011年和2012年暑假期间,以队长的身份组织了“雪域之巅铸师魂”的爱心支教项目,两年中向西藏那曲和山南市的学生支援近6万元物资……“培养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就是播下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我相信,这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田新民开始期待“阳光育人”计划的下一个10年。

1月16日,第11期“阳光育人”计划签约仪式举行。18名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导师、助理导师签约,开启了为期3年的互助互爱、共同成长之路。“温暖阳光播撒着希望,小小理想凝聚力量……”在主题曲《有梦的地方就有阳光》的旋律中,田新民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这首歌唱出了我的心声,也是我策划这次活动的初衷,我希望你们不要把自己当作特殊群体,一定要自主自立自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的培养。”

 20180428_075638_615.jpg

20180428_075644_655.jpg

【人物小传】

田新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原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领导力研究中主任,全球劳动力管理学会(Kronos Workforce institute)特聘顾问,上海市教委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咨询师资格认证专家,上海市企业联合会民主管理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政协委员 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专委会主任),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少数民族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上海市长宁区少数民族联合会会长,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企业咨询顾问,Corner Office 特邀撰稿人等。2014年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989毕业于上海交大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管理专业留校工作,1998年澳大利亚LA TRBER大学MBA,2004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多次访问MIT、HARVARD、YALE、STANFORD等大学。2014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94年,2009年先后获国务院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并于2009年前往北京参加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及天安门国庆60周年阅兵观礼;2005年参加美国MIT经济与人才论坛;获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年度奖;中国人力资源教育精英奖;2007年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 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学会工作者。

长期从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应用心理学、领导力及高教管理等领域的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共出版专著2本、教材3本及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多篇科研论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资助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重大项目,并多次负责政府、企业及公共行政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

潘颜 焦斌
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