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名师名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塑造。
■做医生,不忘自己是学生的镜子;做老师,不忘学生是未来的医生。
■医生与教师融于一身,是荣幸,也是责任,既要有多元化的视角医教研融合,更要有单纯的心态默默耕耘,并始终步履不停。
叶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副教授、科主任助理,瑞金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教学干事。
在耳濡目染中成长的讲台后浪
交医、瑞金有着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传统,老一辈医学大师都深耕医学教育。叶枫常说:“我有幸能站上讲台,正是因为站在了前辈们的肩膀上。”直到今天,瑞金医院邝安堃教授“小病讲一小时,大病讲五分钟”的传统,以及傅培彬教授“要把本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才算真正成功”的教诲,依旧为大家津津乐道。作为曾经的学生、如今的老师,在瑞金医院的熏陶中成长的他,深切感受到:学医至今,受到了严格和系统的训练,得到了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在临床、教学、学术生涯初期就能够参与到最具实践性的手术、与优秀的学生讨论、直面学科的最前沿,这一切都为一名青年临床教师的成长给予了扎实的基础。
向善、向上、向发展,瑞金医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最大的教学医院,鼓励名医名家名师走上讲台,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教学,让教学成为瑞金广袤森林中的一片沃土。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说“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传承,是尊重。即冠教师之谓,应尽培育之责。”叶枫所在的外科教研室有着非常光荣的教学传统,在外科学课程负责人瑞金医院党委书记胡伟国教授的带领建设下,以教材为基础,有着完善的知识框架、搭建了核心理论体系,有助于青年教师对不同版本、不同学制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精心总结。
在倾囊相授中获得再提高
“在我们这样的教学医院里,做老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叶枫说,从专业理论课的教授,到外科手术学的操作教学,再到临床带教,医生们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兼顾好教学工作,这个过程里有对学生的倾囊相授,也有老师自己的再思考、再认识和再提高。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止是教授外科专业理论,还涉及教学理论、授课技能、教育心理多方面。回想起刚从事教学工作时的场景,叶枫提到,“和绝大多数从事临床教学的青年教师相似,大家虽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有教书育人的激情,但缺乏教育理论,缺少教学实践,确实是先天不足”。幸运的是,交大教学发展中心、交医教务处、瑞金临床医学院,打造了国内一流的教师教学发展服务平台,从课前准备、课中指导、课后反馈多方面给与具体帮助指导,不仅使叶枫领悟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方法论等方面受益匪浅。
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叶枫会把自己的理解讲给他们听,慢慢地,学生也会对他的回答提出质疑或者追问。“这时我就发现自己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完全到位的,于是倒逼自己再回去翻教材、查资料。”叶枫说,另外,在给学生做临床小讲课时,作为老师,他也会针对临床遇到的问题做一些知识的扩充,包括一些前沿的进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整合等等。“这些备课和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其实也促进了老师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塑造。”遇上自己当下一时也答不上来的问题,叶枫会坦诚地与学生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应该是治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医学知识博大精深,老师也不是什么都懂,坦白地告诉学生,也会赢得尊重。”
叶枫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打磨精品,凭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连续多年收获学生评教及专家评教一致好评,并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收获医科组一等奖第一名,是开赛14年以来上海市获得该成绩的第一位医学“青椒”,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医科背景下,叶枫坚持立德树人,在外科学课程负责人胡伟国教授的带领下构建了基于目标导向的外科学课程思政设计,通过挖掘交医、瑞金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打造有温度的外科学,建设以“课程即教师,教师即课程”为核心的多主题视频集、案例库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参与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课程思政专项建设基金,相关成果获第二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特等奖。作为临床教师,叶枫在上好课的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他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参与构建了一种以教学设计为主体的医学教育论文新范式并发表,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前夕上海市教育功臣、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闻玉梅院士专门对叶枫老师的教学工作题词勉励“为祖国及人民加油”。
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医疗驻点帮扶期间,叶枫意识到医疗帮扶服务于当下,但教学平移更能服务未来。他通过参与当地的师资培训及辅导,助力该院教学课程首次获省级精品课程二等奖。以此为契机,他不仅积极参与国家级教育教学师资培训授课,更是将教学成果通过线上及下乡公益分享的方式,将教学成果推广至中西部地区、福建、安徽等十余家医学院校及医院,促进医学教育优质均衡,与青年教师同分享,共成长。
交医火种的传递者
在叶枫看来,把课教好只是成为优秀的老师的一个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给他们临床思维,让他们学会应对困难挑战、为人处世亦是老师的重要使命。
“比如,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如果是我的老师,他会怎么做。”叶枫说,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惊人的,但师道传承的要义是不变的。进入临床工作11年了,他依然记得读书时学到的外科前辈傅培彬教授的名言;“外科医生要爱组织、爱器械、爱病人”“手术切口柔软无硬结,缝线整齐,这些是外科医生的签名!”……“这些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我们应该不断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叶枫说,“教学医院里的医生往往有很多重身份,我们很可能与自己的老师、老师的老师、自己的同学和学生一起工作,你是如何对待患者、对待老师、对待同事,学生都看得到。”正因为如此,叶枫常常勉励自己,“做医生,不忘自己是学生的镜子;做老师,不忘学生是未来的医生。”
2025年,叶枫入选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团,他深感成长过程得益于学校和医院深厚教学底蕴和传统的熏陶与传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周四开卷考”与“一门四院士”等教育佳话是身为瑞金人的骄傲,叶枫在教育部首场报告会上作宣讲报告,用王振义院士事迹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此后奔赴河南、湖北、山西等6个省份开展巡回宣讲,并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等向全国从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条线的广大教师传递教育火种,在彰显交大、交医、瑞金教育品牌的同时,促进全国不同地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在医者与师者的结合中完善自我
走上讲台,他是注重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的医学“青椒”;站上手术台,他是专注于腹腔镜与内镜技术的青年外科医生。叶枫认为,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师者,首先要做好救死扶伤的医者。临床教师上好外科学的前提一定是临床为本,以丰富的临床病例、多元化的临床技术支撑教学。在陈胜主任手把手的带教下,叶枫以胆道疾病为中心,参与构建机器人、腹腔镜、超声介入、ERCP等多样化技术融合的一站式微创诊疗体系,改变传统复杂胆道手术创伤巨大的局面,让患者得到微创治疗。在陈拥军主任的指导下,叶枫针对肝癌领域最危重的肝癌破裂开展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建立了全球首个破裂预测模型、明确治疗流程并写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在赵任副院长的带领下,针对肠癌肝转移治疗的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一系列优化,相关成果获评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依托这些临床研究与技术创新,叶枫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医教融合,协同培养本科生的外科学创新意识。
在叶枫的身上,可以看到,作为志在杏林的外科医生,他始终干练创新;作为心系杏坛的“青椒”,他持续热情付出。《师说》开篇讲“古之学者必有师”。所谓“师”者,包括教师和医师,一个为人师表、一个仁心仁术。叶枫常讲,医生与教师融于一身,是荣幸,也是责任,既要有多元化的视角医教研融合,更要有单纯的心态默默耕耘,并始终步履不停。
【名师名片】
叶枫,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副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医工融合与智能医学学组组员。曾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师教学竞赛“最受学生欢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