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度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

[交大名师]数学分析教学团队:以匠心培育英才,以数学构筑未来

交大名师

image.png

名师名言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火焰。

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静谧的数学楼里,有这样一支特殊的教师团队——他们既是严谨治学的数学家,又是春风化雨的教育者;他们既在顶级期刊发表前沿成果,又扎根三尺讲台潜心育人。三十余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分析教学团队以"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为育人理念,将《数学分析》这门被誉为"霸王课"的基础课程,打造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出一批批活跃在学术前沿和产业一线的优秀人才。

创新教学范式,构筑新工科数学桥梁

团队积极探索微积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分级分层”教学体系重构,将数学分析由传统专业课程转化为支撑前沿工程领域的公共基础课。2024-2025学年覆盖34个教学班级、2266名跨学科学生,全覆盖致远荣誉计划、强基计划、人工智能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目前数学分析课程已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

团队创建“普通-荣誉”双轨制课程体系,使微积分教学从单一模式发展为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立体化知识网络,其中数学分析作为顶层数学基础课程,为工科生提供严格的极限论、傅立叶分析等现代数学工具;数学分析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屏障,通过致远荣誉计划将培养范围拓展至工科/医科,使数学分析成为连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桥梁,致远荣誉课程特别强化梯度计算、最优化方法等内容,直接支撑人工智能算法、生物医学建模等前沿领域,确保工科学生掌握严格的数学表达。

团队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在课上引入前沿领域概览,揭示数学本质。陈克应作为团队工科数学分析教学带头人,巧妙运用生活类比法,化抽象为具体,用具体诠释抽象,深入浅出地介绍数学前沿知识。他自2018年起被聘为致远荣誉教师,是首届“卓越教学奖”“唐立新教学名师奖”“佳和”优秀教学奖获得者,他曾收到学生手写的8页长信:“您严谨而不失幽默的讲课方式让我对数学分析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感谢!”“用一个方程表达我们对老师难言的感激: r = a(1+cosθ)…”这是一个心形线方程,也是对这位一心教学的“教书匠”最浪漫的表白!

数学分析教学团队依托课程核心内容,辐射课外学术实践,形成“课堂+竞赛”的联动培养模式,系统指导学生备战高水平数学赛事。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屡创佳绩。在2025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学生在决赛中斩获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

分层贯通培养,精准培育拔尖人才

数学分析教学团队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在拔尖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团队构建了“2+1”学期制的跨学科融通培养体系,设计了“一个大纲、两个体系、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首先,制定统一教学大纲,前两学期实施数学与非数学专业统一授课;其次,形成《数学分析》普通课程与荣誉课程双轨并行的教学体系,在第三学期专设数学专业高阶课程,实现数学学科专业体系的无缝衔接;同时建立了“基础-荣誉-专业”三个教学层次。通过统一教学大纲与差异化教学方案,实施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束缚,让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为培养高素质数学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团队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支撑了学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为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体系化解决方案,对基础学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在教材建设方面,团队编写了《一元微积分学》《多元微积分学》和《高等微积分学》三册教材,形成国内首创的“经典-现代”两循环体系。其中前两册作为通用基础教材,第三册在度量空间框架下重构理论体系,融入现代分析思想,为专业学生提供进阶学习内容。这套教材经过三轮教学验证,效果显著,已被高教出版社列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核心教材。

团队负责人周春琴是数学分析致远荣誉计划(数学方向)带头人,是“烛光二等奖”和“晨星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自2018年起担任致远荣誉教师,2020年晋升为致远Fellow,2024年被聘为“佳和”公共基础课《数学分析》责任教席。她独创了“过程性评价+阶段性测验”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与定理,夯实专业基础;重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口试形式,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教学导向与改革导向双重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数学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她培养的学生中,赵越同学进入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益梦佳同学获预赛一等奖,张弛麟同学更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并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潜心育人、薪火相传,育人成果浸润交大

数学分析因“量大面广、难度高、要求严”被学生戏称为“霸王课”,数学分析教学团队由90%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组成,他们年均承担近190课时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一线上,老师们仍保持高水平科研产出。近5年来,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在Math. An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4篇,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团队成员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使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科研反哺教学成为现实,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中高水平学术就业率达67%,多名毕业生进入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邓师瑾作为团队新生代教师的代表,师从王维克教授,她博士期间,不仅获得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更通过担任助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加入团队后,邓师瑾迅速将导师的教诲转化为教学实践,以其独特的教学视角和生动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好评。

数学分析团队是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数学家组成的数学梦之队,裘兆泰老师年逾古稀仍坚持督导教学,他说:“数学是严谨的艺术,容不得半点马虎”;王维克教授培养出邓师瑾等大批优秀数学人才,用行动诠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师者风范;谢峰教授以“万人”之姿带领学生攀登学术高峰,培养的博士生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陶有山教授连续5年评教全A,他主讲的荣誉课程成为学生心中的“数学圣殿”;顾琪龙老师学校闭环管理期间裹着薄被在教室过夜,第二天为学生们连上四节直播课!

这支团队最动人的不是耀眼的荣誉,而是那些温暖的瞬间:王维克教授退休时,学生们自发编排了“数学分析版”《成都》;谢峰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在毕业典礼上说:“是您让我相信,我也能做好数学”... 这支团队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教育故事,在他们的课堂上,数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育人载体,这才是数学分析教学团队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名师名片

数学分析教学团队是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数学家组成的数学梦之队,包括教学科研一线的10位教师:周春琴(课程负责人)、陈克应、邓师瑾,顾琪龙、李红泽,陶有山、谢峰,王芳,王海涛,王晓东,以及担任课程督导全国师德标兵裘兆泰、上海市教学名师王维克。他们在三十年光阴里,以笔为桨,以数为帆,将“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为教学理念融入课堂,编写核心教材4套,将课程建设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他们十几年如一日潜心育人,他们是高被引科学家,国家万人领军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佳和”优秀教师,唐立新教学名师,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晨星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等多种奖项的获得者。

党委教师工作部 数学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