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

何圣兵:以清渠净水之志,育德智兼备之才

交大名师

image.png

名师名言

■做学问,当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深挖环境工程的瓶颈问题,提出系统解决的策略。

■做环境事业,就是要到国家需要你的地方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融进绿水青山中。

■希望同学们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始终牢记“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坚守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当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阵地,也当作心灵与智慧的对话场;他深耕科研,专注于湖库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以科研服务社会,把论文写于祖国大地。他的学生亲切地称他为“师者楷模、行者榜样”;他的同事评价他是“科研严谨、爱岗敬业”的学者。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圣兵教授,2025年学校“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

“做环境事业,就是要到国家需要你的地方去。”这是何圣兵常说的一句话。几十年来,他将这句话化作行动,坚守讲坛、扎根科研、倾心育人,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一名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风采。

克勤尽心希育人,三尺讲台亦无悔

“教育的核心是立德,科研的根本是担当。”这是何圣兵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深知,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交叉学科,学生们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储备,也要有工程方面的积累,对于面向社会就业的学生来说,工程设计与制图则是一项必备的技能。针对本专业学子就业需求,结合自身经验,何圣兵老师积极申请开设《水处理工程设计》本科生课程,填补了学院本科生在水处理工程设计课程方面的空白,并编撰出版了课程教材《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程序与工程设计》,以期进一步提升交大环境学子专业技能及本领。为了让课堂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典型案例及实际工程分享,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先后出版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指导》及《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指导(第二版)》,被国内多家兄弟院校用作工程设计课程教材,使用反响良好,目前教材的第三版又即将出版。

在课堂中,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分享,把工程故事融入专业课程,不仅仅教给学生技术和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生动展现了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感,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他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哪怕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他也会耐心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他以引导的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法和创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先后指导多名本科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PRP、䇹政项目,有多名优秀交大本科生选择加入他的课题组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他亲自带领学生到联合水务、苏州吴中水务发展集团等地参观实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学生课程评教优秀;他积极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三和十四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水处理工程设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

师以白发换水清,言传身教绿山河

何圣兵跨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时间点,正值我国水环境状态急剧恶化、水污染事件频发、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亟需治理的阶段,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专业所长,成功申请并参与到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于治理科技重大项目”中,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水专项”的研究工作中来。后续他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及地方重点水环境治理项目,带领学生参与在杭州西湖、苏州平江河古城区、合肥十五里河等地的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他在科技研发过程中不忘对学生的启迪与教导,用师者之心引领学生形成专业认同,坚定学生们为水环境改善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

他主讲《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生课程,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水质恶化的直观表现,在讲解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时,他会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引导学生认识环保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科研背后的社会责任。学生们表示,这不仅让课堂更有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使命感。他曾负责校内思源湖和南苏园的水体治理工作,通过构建水体循环净化体系,结合水生植物修复、鱼类调控有效提升了水体水质和透明度。治理后的思源湖从“网红打卡地”转变为交大的“生态会客厅”,南苏园也打造成了“微型洱海”,让水质试金石——海菜花绽放在交大校园。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何圣兵积极改革教学思路,通过实际案例讲解,以及开展思源湖、南苏园等校内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景课堂的方式,讲述交大团队在洱海及西湖生态治理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在分析工程案例时,他会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环境工程师,面对环境挑战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程教学,利用丰富的工程素材,引导学生做绿色校园的守护者,让师生感悟交大人响应国家需求,扎根基层、久久为功的使命担当。《水体富营养化》课程也于2022年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获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荣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与现实的关系,他常带学生走出课堂,去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河道治理现场调研,亲身感受水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在思源湖生态修复项目中,他带领学生从水质检测、数据分析到生态设计、工程实施全程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理解责任、收获成长。许多学生回忆,何老师的课不仅“干货满满”,更像是一场场精神洗礼,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起“学以致用、服务国家”的信念。

逐梦科研进有位,躬耕学术行致远

“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是课堂的深度来源,课堂是科研的应用土壤。”何圣兵始终坚持“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理念。

在科研上,他围绕湖库的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低污染水体的高效脱氮、人工湿地系统中温室气体的调控策略等方向,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承担企事业单位科研余工程项目30余项。在国际一流期刊共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行业代表性国家发明专利,联合编写多项行业标准和省市级标准、规范、导则和指南。

他十分关注课题组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于做学术,既给与了每位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十分强调学术规范性。在每位研究生入学时,何圣兵就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术目标和期望,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术发展计划。在学期间,何圣兵时刻关注学生科研进展,每周与研究生讨论研究方向与计划,并给与学生专业建议。鼓励学生深入研究领域问题,帮助研究生全面发展学术能力,强调学术研究的诚信和伦理,培养学术道德观念,引导博士研究生遵循正确的研究和学术行为,为学生后续从事高水平学术就业奠定基础。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他坚持“亦师亦友”。有学生遇到科研瓶颈时,他会耐心倾听、细致分析,不厌其烦地帮学生理思路、找方法。他常说:“学生的成长是全面的,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是人格、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在他的引领下,一届又一届学生走向社会,带着责任与担当,投身环保事业;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为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在交大工作二十余载,何圣兵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11名,博士后3名。课题组学生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3人次,校级奖学金12人次,高廷耀奖学金、唐孝炎奖学金各1人次。培养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5人。在已就业的学生中,有多位获得省市人才奖励,如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陶都英才”计划,上海市扬帆学者奖励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他的毕业生毕业后几乎全投身环保事业,有的在科研院所,有的进入政府环保部门,有的奔赴偏远地区从事生态修复工作。他为学生的选择感到欣慰,也以此为动力,不断思考如何把“立德树人”的理念更好地融入课堂和科研。 

从青丝到华发,从讲台到河湖,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何圣兵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使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他常说:“做环境事业,就是要到国家需要你的地方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融进绿水青山中。”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初心,更是他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

名师名片

何圣兵,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闵行领军人才,校就业引导名师,入选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和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