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

朱一凡:玉壶冰心,春风化雨

交大名师

01_副本.jpg

名师名言

■对一个教师而言,学生在自己的课程中既得到专业的提升,也收获心灵的成长,才是最大的欣慰。

■育人的真谛是用真诚换取信任、用心灵点亮心灵。

■外语的学习,是为一生打底子,成就博雅、融通、视野开阔、会思考、有修养、善表达、融通中外的优秀人才。

2022年9月,朱一凡教授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一等奖。她自2003年3月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2016年转入翻译系任教,十九年的教学生涯中,朱一凡先后讲授过英语系、翻译系十余门核心课程,指导过40余名本科生毕业论文、31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十九年来,她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一心扑在教学和育人上。

深耕教学、不断探索

近年来,朱一凡主讲英语系和翻译系本、硕、博多门专业课,其中包括《英语读写》《翻译概论》《当代译学研究》《翻译研究方法》,教学成效优异,评教屡获A,也包括数次A0,但她并不因此而感到满足,也从未停下过对教与学的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已经有了十余年教学经验的她,重新开始了新的尝试之路。为课程设立学习小组、尝试翻转课堂、对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进行全方位的重构、制作微课和慕课、摸索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围绕英语专业主干核心课“英语读写(1-4)”的建设,她带领教学团队十年磨一剑,不计得失,只为给学生上好一门课。2020年,“英语读写(1-4)”获批首批国家一流线下课程。为了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她带领团队继续攻关,把读写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制作成慕课,2021年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了“英语读写进阶”,课程很受欢迎。

作为翻译系的教师,她经常思考翻译人才培养问题。她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专业的培养必须面对机器翻译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这对未来的翻译人才所应该具有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译者除了需要具有传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双语技能、翻译技能、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外,技术素养将成为未来译者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未来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逐渐从原先的专职翻译过渡到“翻译+语言工程师”的融合体。通过与行业的紧密对接,以及对标国际前沿的翻译人才培养项目,朱一凡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促成方案的落地,以培养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高端翻译人才。

甘当春雨、润物无声

朱一凡带领学生开展了多个翻译研究项目,她认为科研育人不仅要教会学生科研的方法和路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方法。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表述中国也是翻译研究者理应聚焦的时代问题。朱一凡积极引导学生就国际传播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她指导学生进行《山海经》中神兽形象在西方重构的多模态研究,相关论文获得了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称号。面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迫切需求,她指导学生对华为手机的英文用户手册与苹果手机的用户手册进行了全面比对,并完成了详细的反馈报告,为民族品牌更好地走出国门贡献一份力量,该报告荣获2018年华为翻译论文大赛三等奖。她指导的硕士生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翻译的电影短片《月光旅人》入围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的最佳影片奖。近年来,她指导并带领学生完成100万字的笔译,对学生的译文她逐字修改,先后出版了《纸上的舞者》、《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艺术在路上》等多部译著,反响良好。

朱一凡始终相信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无法有高质量的教学。她担任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推动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并将研究前沿引入教学。近年来,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参加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3部,合作专著1部,编著多部。她同时担任2个国际SSCI翻译期刊编委和学术委员、教育部学科评估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和教育部社科评审专家、多个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审稿专家。 

用心育人、不计得失

2020年3月以来,朱一凡担任外国语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全院同学的思政、党建团建、安全稳定和就业引导工作。这项工作对一直是专业教师的她提出了新的挑战。朱一凡潜心钻研学工业务,试图利用自己专业教师的优势为学工工作带来新的突破。作为外院翻译硕士的联系老师,朱一凡保质保量完成与每一位同学的谈心谈话工作。随着对学工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她逐渐意识到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了解的学生多是局限和片面的,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人工作的开展。她认为专业教师需要与学工紧密联系,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深入地开展育人工作。因此,朱一凡积极搭建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多个平台,其中包括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创立新的实习实践基地,以及推出了学院的师生党支部共建方案,以便更好地推动教师参与到全面育人工作中去。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发布,如何更有效地把思政工作融入到课程中成了专业教学价值引领的核心内容。既是专业教师、又是学工副书记的她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2020年11月,由朱一凡发起,外国语学院联合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学指委和宣传部共同成立了“外语课程思政中心”,中心第一时间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外语思政工作纲要》,在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方面做出了具有引领性的工作,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和学校的三全育人工作,对全国大学外语教学工作也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中心于2021年6月主导召开了首届“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深入探索思政与教学的融合模式,影响巨大。

2022年3月9日清晨,朱一凡正准备出门上班,忽然收到因疫情封校的通知。她平静地收拾好准备进校的东西,在得到学校进校通知后,第一时间逆行进校。封校期间,她带领外院的学工队伍,摸排学生状况、安抚隔离和接受治疗的同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期,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为了让学生们能及时吃到一日三餐,她主动承担起给学生送餐的任务,每日把热腾腾的饭菜及时送到宿舍楼栋。一天,当她穿着大白去给西14栋的同学们送餐时,恰逢同学们排队下楼做核酸,朱一凡一边走一边喊“同学们,加油”,同学们也都纷纷向大白行注目礼。在校期间,朱一凡也很想念家中不满八岁的幼子,视频中孩子追问她何时回家令她心中很是惭愧,但想到有六百余名学生需要她照看,她还是毅然选择留在学校继续开展工作。因为她相信这份坚守是身为人师的良心和责任。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朱一凡是数千名默默无闻的交大教师的一个缩影,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索和奉献精神诠释着师者之心。 

名师名片

朱一凡,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现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讲课程“英语读写1-4”获国家首批线下一流课程。201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等荣誉。担任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SSCI)期刊编委、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SSCI) 期刊学术委员,Interventions (SSCI)专栏客座主编,联合主编Routledge出版社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丛书。

外国语学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