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古宏晨:“育人为本、问题导向”的纳米教授

记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古宏晨教授

交大名师

古宏晨2.jpg

【名师名言】

■培养一个优秀人才远比发表一篇Science或Nature文章重要。

■我最大的快乐在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我最大的梦想是“纳米技术造福全人类”。

■为人为师为学,有所为为所能为;教书科研转化,样样抓样样都要硬。

古宏晨,化学工程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2001年作为特聘教授入职上海交大,近20年来,他脚踏实地、立德树人,努力践行着“科研教学两手抓,教书育人双丰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宏晨专注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始终坚守“培养一个优秀人才远比发表一篇Science或Nature文章重要”的理念,作为首任的资深教授本科生班主任,提出了本科生培养与引导的新举措,助力大学生梦想起航;他在科研实践中持续地探索着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经他培养的学生遍布祖国大地,在各个不同的行业里独当一面、成就斐然;他致力于培养年轻老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PI,经他指导的这些年轻学者大大提升了带领团队与育人的成效。他领衔的纳米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获得了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十佳科研团队”的称号。

在科研上,古宏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用纳米技术造福人类健康”为理念,在疾病早期诊断、血液筛查、分子影像领域培养了大批的研究生、青年PI(学术带头人)等科研生力军。今年,我国第一个上市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正是利用了纳米团队的专利技术,使得病毒检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古宏晨团队被央视采访报道,并且上了央视新闻的头条。

古宏晨有一个著名的理念,“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远比发一篇Science或Nature文章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最重要的职责。

专注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化培养、人性化管理。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古宏晨认识到,由于每一个学生成长经历的不同,都形成了各自独一无二的心智模式,也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个性化的路径依赖,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优秀潜质,移除影响其成长的关键性障碍。基于上述认识,古宏晨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专业特长及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力求因材施教。对于每一个指导的学生,入学开始不出数月,他总能深入地掌握学生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且像做科研课题一样,探索最佳的方式,在后续的实践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他秉承“爱为根本,严中有爱”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做朋友,分享学生的喜悦,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问题。在教育方式上,他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引导鼓励还是建议批评,是踩油门加压还是刹车减压,灵活对待。他领衔的纳米中心团队设置了很多科研方面及助管方面的奖项,激励为团队做出贡献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及锐意进取的精神,使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使每一位学生找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以课题组为实践的雏形,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服务意识。多年来,古宏晨与徐宏研究员以及其他几位青年老师形成了一个7-8人稳定的教师队伍,带领三十余位研究生组成了三四十人的团队。古宏晨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课题组虽然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学生将自己几年宝贵的时间和我们的老师联接了起来,老师就有责任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只要老师们意识到位,课题组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成为育人的环节。

纳米中心在古宏晨的倡导下,长期以来将课题组的实验室管理作为育人的环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服务意识。纳米中心的实验室主任辅导学生自主地建立规章制度及流程,而且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对出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逐步完善优化,使实验室良性运转,更加优质高效地为团队服务。纳米中心团队的每一台大型仪器都有专门的学生竞争上岗负责管理,每个人都是管理员,每个人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在助管岗位上学会了如何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规则、学会了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如何处理违规者和不同的人沟通、如何建设性地参与一个集体的决策。在这里老师成了真正的辅导者,而不是包办者,这样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打造为一个个有责任心、有同理心、善于表达自身又能够倾听别人的心智更加健全的高级人才。

大小组会相互配合、科研思政双管齐下。在古宏晨的倡导下,纳米中心团队除了根据课题方向召开日常的小组会以外,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师生参加的大组会,成为纳米中心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在大组会上持续地通过具体的每一个议题巩固整个课题组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理念、“睿智、勤奋、创新”的奋斗精神、“有责任、有担当、善协作”的团队意识。大组会上,2015年“校长奖”获得者马勇杰老师在团队中充当了思政教师的身份。每月一次的“马老师分享”,以人生感悟为内容,为大家提供“心灵鸡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人生目标,提供精神上的激励与帮助。大组会上,创造了“First author presentation”的形式,发表了论文的学生现身说法,不仅介绍文章的成果发现,还剖析当初怎么选题的、科研过程中有什么得失、文章撰写投稿修改过程中获得的启迪,通讯作者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精到的讲解和评述,让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成为课题组“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理念的生动教案。在大组会上,鼓励学生主动根据自己分管的实验室工作,发表管理要求、提出管理措施、褒扬优秀客户、纠正不良行为,通过这些具体行为引导培养学生“有责任、有担当、善协作”的团队精神。

每周多次的小组会,以课题为单位,专门探讨学术问题,古宏晨带领PI们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排解学生在课题上的困难。在这个团队里,古宏晨鼓励学生大胆地和老师平等讨论,在追求真理的科学道路上,尤其注意保护学生身上萌发的稚嫩的创新之苗,教会他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用老师们自身“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纳税人资金的珍视、对民众健康的关怀感染学生。

作为资深教授首任本科生班主任,助力大学生梦想起航

古宏晨担任2012级学生班主任,帮助年轻的学院打造“合力培育精英人才” 的工作模式,鼓励学生认识自我、积极寻找梦想,认真规划大学的生活。

古宏晨一直将“学生的利益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他联合各方面力量,通过自身的实践为学院探索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作出了贡献。他帮助制定《班主任工作规范》及《本科生导师工作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学院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他提出了“Lunchtime—一年级本科生与教师共进午餐”的活动,让学生们及早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让优秀的教师更加直接地接触到本科学生,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带领同学们参观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并促成学院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让同学“够”得着各种资源。

他搭建班级管理会议制度,鼓励同学“我们的班级我们建”,推行班委组阁竞选制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保证班级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他改革综合测评条例中“分分测算”的方式,试点等级评价制度,以启发学生的自我认识为导向,教育学生“自我成长的路上不应该与功利伴行”。古宏晨要求大家“认识自我,主动设计”,他向同学们赠送书籍《第五项修炼》,以提升自身领导力;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和实践活动;他指导学生根据特长和兴趣到实验室参与科创活动。

古宏晨说“学生是在交大这片土地上健康成长的嫩绿幼苗,班主任老师不是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大树,而是土壤深处的养分、是雨露、是阳光”。

指导年轻学者如何当好PI

古宏晨领衔的纳米中心有多位年轻的PI,他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年轻教师传授带团队的心得。青年学者刚签订入职交大的协议,人在国外,他就立即动员纳米中心的力量为他们装修实验室,回国后立即腾出自己的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实验室空间,挤出自己的节余经费为他们提供研究的启动条件,这样的例子在古教授领导的纳米中心已是常态。正是这样的帮扶,在生医工的分子纳米医学工程上吸引和培育了叶坚、丁显廷、沈峰、钱昆等青年才俊。在日常的学术交流以及中心的各种活动中,古宏晨的言行为年轻PI们做出了表率,引导着青年老师们如何正自身、如何育学生、如何当导师。他带领整个纳米中心的PI们,将纳米中心发展为育人和科研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朝气蓬勃的团队,发展为砥砺学子们积极向上的团结紧张而又不失温暖的大家庭,发展为一个始终将造福人类健康作为自身追求并以此熏染学生的集体。这个团队荣获2014年上海交大“凯源”十佳科研团队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春风化雨,水到渠成,二十多年默默耕耘,古宏晨培养的毕业生遍布祖国各地。其中包括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教授、杰青王强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徐华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市优秀青年学者徐宏,重庆大学副教授、校“百人计划”学者张吉喜,同济大学副教授、课题负责人王祎龙,贺利氏光伏前亚太区总监、贝斯特新材料CEO、镇江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郭明波,宸光(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晓亮,华夏京都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程昌明,百康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吴国君,全国挑战杯“创青春”大奖赛金奖获得者、上海百羿分子纳米医学创新中心运行总监胡凤麟等。

古宏晨培养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超级博士后、国家奖学金、国家优秀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以及各类企业奖学金。研究生先后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这些杂志包括:Adv. Mater. (IF = 25.809)、JACS(IF=14.695)、Small(IF = 10.856)、Biomaterials (IF = 10.273)、Nanoscale (IF = 6.970)等。

“癌症博士”马勇杰是古宏晨的一位特殊学生,他患癌后不仅在古宏晨资助与支持下考取博士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还先后出版了多本抗癌自传及科普书籍,带领几千病友们共同抗癌。他由于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荣获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马勇杰的成长凝聚着古宏晨的心血,在马勇杰患癌以及六次复发的过程中,古宏晨始终对这位特殊学生“不抛弃、不放弃”,鼓励、帮助他实现博士梦、战胜疾病。

古宏晨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还动员这些成功的师兄和师姐们经常返回到校园的大家庭中,为在学的师弟师妹们现身说法,传授成长的秘籍,让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中传承。

以问题为导向、用纳米技术造福人类健康

纳米团队始终坚持“用纳米技术造福人类健康”作为自己的科研理念,从选题到实施始终叩问自身所做的课题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人类健康的问题,是否对得起纳税人给予的资金。在科研作风上,所有的老师包括资深的教授都能亲临第一线,和学生一起观察现象、一起演算、一起分析、一起读文献、一起讨论争论、不分大小、不放过异常和偶然。这样的坚持,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睿智、勤奋、创新”氛围。正是这样的坚持,课题组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疾病早期诊断走向国际。通过十多年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积累,团队率先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粒径均一、高磁场响应性的纳米超顺磁性微球,所研制的微球磁性物质含量高达70wt%以上,为国际上所报道的最高结果。该项技术已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 国际PCT专利1项,美国、德国、法国与英国专利各1项,在JAC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Langmui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技术已成功实现转让,进入稳定、批量生产阶段,产品已在中国、德国、美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的生物诊断技术企业得到较好的应用。尤其在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之际,我国第一个上市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正是利用了纳米团队的纳米微球,使得病毒检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古宏晨作为团队的领军人物被央视采访报道,并且上了央视新闻的头条。

血液筛查惠及大众健康。基于纳米磁性微球技术的突破,团队又将该技术与核酸诊断技术相结合,发展了基于纳米磁性微球的全自动分子诊断系统与检测方法。针对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中的主要病毒,经过60余万份临床样本的试验研究证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将极低浓度的病毒核酸迅速提取出来并进行极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在病毒感染后数天即能检出,大大缩短血液筛查的“窗口期”,显著提高了临床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并已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新药证书。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全自动感染性病毒诊断系统与检测方法,为我国应对H1N1与H7N9等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诊断系统与检测方法获得2013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分子影像示踪肿瘤蛛丝马迹。在分子显像肿瘤早期诊断研究领域,本组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多模态分子显像肿瘤早期诊断研究。所设计的磁性纳米探针不仅能够靶向肿瘤新生血管,而且也能够区分不同肿瘤模型新生血管受体的表达水平,该研究为靶向肿瘤新生血管进行磁共振分子显像肿瘤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Research (2007, 67,1555. IF 9.28),单篇论文已被包括Nature Review Cancer, Chemical Review, Advanced Drug Delivery等重要期刊引用188次(Scopus索引)。所构建的磁性纳米簇探针不但能够实现肿瘤早期诊断(肿瘤大小约4.5mm),而且也为磁共振分子显像肿瘤分级提供了可能,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medicine-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2012,18,996. (IF 6.0),被该杂志主编认为“提供了肿瘤早期诊断的新模式,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古宏晨入职交大二十春秋,始终踏实勤勉、严于律己,他的追求与梦想寄托在教书育人上,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与汗水都贡献给了教育科研事业。他最大的快乐在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他最大的梦想是“纳米技术造福全人类”。古宏晨一直为此而努力着。

名师名片

古宏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入职交大20年,坚守“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远比发表一篇Science或Nature文章重要”的理念,先后培养出了70余位研究生。获“凯原”十佳科研团队、市校教学成果奖、入选上海市“为人为学为师”典型。在科研上,带领团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践行“用纳米技术造福人类健康”的理念,在疾病早期诊断、血液筛查、分子影像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其团队因为在应对新冠疫情上的突出贡献而登上了央视新闻的头条。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新闻中心 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