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开辟对外交流的破冰之旅
— 交大党史故事1978年9月29日,也就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夕,上海交大在中央领导的亲切指导和直接关怀下,通过在美交大校友会的联系安排,成功地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高校访美代表团——“上海交大赴美访问团”,顺利出访美国。
早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3年9月,旅美1937届机械系校友吴德楞托人转达向母校赠书的意愿及书籍目录3本,并表示:美国有交大校友600余人,组成了交大同学会,希望与母校取得联系。但当时仍处动荡时期,中国的大学如何与西方教育科技界进行交流,还没有明晰的思路。
1937届机械系校友吴德楞
直至1978年3月,学校乘全国科学大会之东风,向六机部提出成立上海交大对外科学技术联络处,并以上海交大名义组织赴美考察。在六机部部长、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柴树藩的直接推动下,访美一事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7月1日,柴树藩电话通知邓旭初,学校“出国的报告、和美国同学会联系事,邓(小平)副主席已批了”,要求学校马上报名单。代表团临行前,兼任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的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柴树藩和上海市领导分别接见了全体成员,并给予亲切的指导。
六机部部长柴树藩
访问团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委书记邓旭初带队,副校长张寿,教授金悫、张钟俊、王端骧、陈铁云、李铭慰,副教授程极泰、高忠华,对外科学技术联络处处长张光曜,访问团秘书、中国对外友协理事邢绛(女),访问团翻译王元兆(女)12人组成,成员以留美老教授为主体,中老年相结合。1978年9月29日他们离开北京,经巴黎到达华盛顿,在美国访问了47天,于11月19日返回北京。访问团广泛接触美国社会,共访问了20个城市、27所高等院校、14个科学研究所和工厂等单位,与200多位美国朋友以及400多位美籍华人、校友、台湾和香港在美友人等进行了交流。代表团初步考察美国高等教育事业,介绍国内情况,增进了中美教育界的友谊,凝聚了交大海外学子对祖国和母校的拳拳之心。
上海交大赴美访问团在林肯纪念堂前留影
访问团受到了美国教育界的热烈欢迎,各高校校长、院长和研究所所长等出面接待和宴请。麻省理工学院董事长霍华德·约翰逊亲自主持欢迎宴会;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钟楼奏响乐曲《东方红》和《义勇军进行曲》,对代表团表示敬意;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尔教授连续几天陪同访问团参观该校;得克萨斯大学从当地报纸上得悉上海交大赴美访问的消息,专程来函邀请访问团前去参观交流。旅美校友们把学校派来的访问团看成“娘家来的亲人”,觉得格外亲切。访问团每到一个城市,均有校友到机场或车站迎送,负责安排访问团的各项活动和食、宿、交通等。设在波士顿的交大美洲校友总会和华盛顿、纽约、匹兹堡、洛杉矶等校友分会,都举行了盛大的联欢宴会。校友们还邀请访问团成员到他们家中做客,促膝谈心,纷纷表达热爱祖国、愿为母校服务的强烈愿望。
代表团访问匹兹堡的报道
访问过程中,代表团与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友谊,形成校际合作的实际成果。学校分别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4校签订了缔结“姐妹学校”的协议书。在我国驻美联络处和校友们的支持协助下,代表团用六机部特拨的8万美元,买回了市值约20万美元的仪器设备和资料,为此后学校微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校友们还向母校赠送了最新出版的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工程、计算机和控制工程学、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工业企业管理、英语教育和高校概况等11大类图书资料,共计600余种800余册。
代表团访问密西根大学
上海交大组团访美,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也是在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当时中国政府虽在美国设有联络处,但两国的教育交流活动较少。访美期间,代表团作为中美两国民间的友好使者,向美国各界和广大校友如实而又详尽地介绍了“文革”结束后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国内教育事业的形势,向美国和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政府已决心进行改革和开放的信息,打开了学校与美国大学界交流合作的大门,在中国高教界起到了对外开放的带头作用。《密西根日报》在题为《中外交流》的报道中称:上海交大代表团来美国考察,“是为了在中美两国的大学间建立起一种交流的程序来……这是在跨越半个地球和数十年的相互隔离之后,两国和两国人民间朝着建立一种正常的工作关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中国驻美联络处柴泽民主任、韩叙副主任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韩叙说:“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友,以民间形式出访,是一种好经验。”上海交大组团访美,也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都作了专题报道。
中国驻美联络处柴泽民主任、韩叙副主任接见上海交大代表团
访美的实践,还使交大人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产生了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更为上海交大以后的改革开放作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思想动员。访问团在美国参观考察了许多学校和研究所,学习他们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看到国外发达的科技、先进的设备、殷实的财力,了解了世界教育、科技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产生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必须把“文革”中损失的时光夺回来,急起直追;必须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国门打开了,国外学者和校友纷至沓来。仅1979年一年,学校接待来自24个国家与地区的外宾、华侨、华裔共193批765人;聘请美国著名华裔学者葛守仁、顾毓琇、林家翘为名誉教授,还聘请外籍顾问教授11人。这一年学校迎来了建校83周年校庆,庆祝盛典校友云集,高朋满座,成为交大历史上逢五、逢十大庆之外极为特殊的一次。在来校讲学的学者中,还涌现出不少动人事迹。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吴贤铭一下飞机便对前来接他的岳母说:“讲学是正事,我先到上海交大安排好讲学,再来看您。”他讲学的内容是“时间序列”,这在美国尚未开课,却先拿到上海交大来讲授,他恳切地希望母校能够后来居上。又如核能管道设计专家郭启声来华前先复习了两个月的汉语,来时还带了大量资料。讲学期间,他给自己规定3条:不会客、不看戏、不游览,甚至带病坚持上课。
1980年初,世界工程大师、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吴贤铭(1945届财管)回母校授课
除讲学外,海外校友及友好人士还对学校建设与发展,或出资捐赠,或牵线搭桥,或建言献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如1980年,1941届校友朱琪瑶出资20万美元,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上海交大留学生奖金;同年10月,旅居巴西的1927届校友荣鸿元委托他的女婿朱传榘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在学校建造教师活动中心(1985年9月29日竣工落成)。1982年,在朱传榘、陈启元、丁忱3人的鼎力支持下,上海交大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全面校际合作关系,联合举办管理决策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双硕士学位研究生班,成为学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开端。
朱传榘先生(中)在教师活动中心落成典礼上致词
来源:盛懿、孙萍、欧七斤:《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