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交大党史故事

经历动荡的十年浩劫后,面对百废待举的教育事业,大家满怀热切期待,以“将荒废了的宝贵光阴补回来”的质朴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调整课程、新编教材、埋头实验、开展科学研究……交大校园内到处洋溢着忙碌又紧张的工作气氛。

这一时期,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得到调整。1978年7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任命朱物华为上海交大校长,结束了“文革”中产生的革命委员会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朱物华(1902—1998),江苏扬州人。192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他是国内知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一级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交通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工学院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1978—198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01.jpg

朱物华校长在讲课

1980年,朱物华因年事已高,辞去校长职务。同年4月,中央书记处批准范绪箕任上海交大校长,朱物华任顾问。范绪箕(1914—2015),江苏江宁人。193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获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并通过航空工程博士学位的全部课程考试。一级教授,是力学学科和航空学科领域的专家。历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总务长,华东航空学院副院长、教务长,南京航空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等职。1979 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1980—1984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02.jpg

范绪箕校长(左二)在实验室工作

学校党政领导团结一致,积极致力于恢复和发扬老交大优良办学传统,重振上海交通大学。当然,步履仍然十分艰难。其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敢不敢把好学生招进学校。当时,由于多年来“左”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响仍严重存在,要在招生工作中开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阻力不小。1977年10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意见》,全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一位“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而本人历史清楚、政治表现好、学习工作成绩优秀的中学教师糜解报考上海交大研究生。学校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在人才问题上,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的精神,大胆冲破“唯成分论”的羁绊,按照当时“有成分不唯成分,重在政治表现”的原则,录取糜解为上海交大“文革”后第一届应用数学系的研究生,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当年10月,《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相继登载社论或文章报道此事,并予以高度评价。也就在同一年的本科招生中,上海交大还录取了多位本人思想表现好、学业成绩好,但所谓“家庭成分不好”的考生。

03_副本.gif

《解放日报》关于上海交大录取糜解为研究生的报道

04.jpg

应用数学系研究生糜解和他的导师程及泰(左)

与此同时,学校恢复重建教学、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学术地位和经济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1977年9月,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评先进,比贡献,选模范,树标兵”的活动,共评选出先进集体20个、先进工作者263人,并于9月26日隆重举行表彰大会。虽然评优选优如今已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但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的1977年,首次在教师队伍中评选先进工作者,用事实来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非常可贵的精神鼓励。

教师职务的评审和晋升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历来十分重视。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78年才恢复。当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一下达,学校立即抓紧开展了此项工作。在对全校教师实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从1978年至1983年先后进行了3次确定提升正、副教授和5次确定提升讲师的工作,其中经批准提升教授31人、副教授268人、讲师1106人,使受“文革”的干扰破坏,长期未能确定、提升教师职称的情况开始得到解决。

交大教师住房一直比较紧张。学校教学工作全面恢复后,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年讲师勇挑教学重担。但他们的住房条件大多十分困难,往往“三代同室”(祖孙三代同挤一间房),常常“一桌三用”(一日三餐当餐桌,前半夜子女做功课当课桌,后半夜备课改作业当办公桌)。学校急教师之所急,先后为632户教职工解决和改善住房问题,其中教师占60%。例如,1977年秋,学校领导下决心挤出有限的资金,专门在徐虹北路交大新村内建造一幢40套住房的教职工住宅楼,并将其95%以上优先分配给工作出色、居住困难的中年讲师。分到房子的教师们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家,感慨之际,大家就将这幢住宅楼称为“讲师楼”。

06.png

徐虹北路的交大新村

学校的关心温暖着每一位交大人的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交大校园内蔚然成风。广大教师纷纷表示:要甩开膀子大干一番,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

来源:盛懿、孙萍、欧七斤:《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萍
何菲(编辑)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