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周总理关怀下调整迁校方案

交大党史故事

1956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成功召开,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紧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和。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对国防形势作出新的判断:“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报告还提出要处理好内地和沿海的关系,更多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强调上海“必须充分利用”,而且“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1956年9月,中共八大通过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图1  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_副本.jpg

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在此大背景下,1956年六七月间,国务院和高教部对交大迁校问题进行复议,研究结果是维持迁校西安的决定。但考虑到交大西迁后,上海经济建设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工科专业人才,上海市委提议由交大负责为上海筹建一所新的工科学院。8月25日,根据周恩来总理“交大迁校,必须留一个机电底子,以为南洋公学之续”的指示,在交大校址上成立了南洋工学院筹备委员会。

图2  周恩来总理_副本.jpg

周恩来总理

1957年春,中央决定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交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整风精神就迁校西安问题展开鸣放,出现了该不该迁校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交通大学迁校西安是中央的部署,是正确的,应该迁;另一种意见认为:鉴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上海及沿海地区也要发展,同样需要交通大学这样一所工科大学,不应该再迁,迁到西安是不正确的;还有意见认为:不要全迁,可以在西安设分校,或者缓迁等等。学校党委如实向高教部汇报情况,并慎重研究对迁校的各种意见。

交通大学就迁校问题引发的讨论,不仅事关交大,而且牵涉到地方和许多部委,受到高教部与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从5月23日至25日,连续3天与交大的教工代表和有关负责人谈话。5月28日,他在听取彭康汇报后,当晚又邀请交大陈大燮、程孝刚、沈三多、林海明、殷大钧等教授座谈,从下午7时直至次日凌晨2时。之后,他又听取了与交大迁校有关的上海造船学院、南洋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安航天学院以及中央有关部委、上海市委、陕西省委、西安市委等各方面的意见。6月4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召开关于交通大学迁校西安问题的专题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

1955年决定交大内迁,是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离开国防前线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必要的。1956年从十大关系、新形势新安排,是可搬可不搬,也可以由交大支援一部分。但是交通大学在西安已招收二千多名新生,西安校舍已基本建成,家也搬了一半,造船学院也分出来了。到1957年,是“骑虎难下”了。困难是由国内外、校内外许多原因造成的,影响很大。……交大问题如何解决?着眼点还是从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一切为了更好地动员力量为社会主义服务,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就此,周总理提出两大解决方针。一是坚持搬西安,只要有大多数教师去,做到交通大学的老底子仍保存,那对西北建设很有利。二是搬回上海,有三个搬回方案。第一方案是多留些专业在西安;第二方案是全部搬回上海,这恐怕不好,交大师生也于心不忍;第三方案是折中方案,师生愿留西安的可留西安,这样做可照顾各方面,对支援西北有好处,对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对交通大学也有利。

最后,周总理着重指出,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自己讨论,全面考虑,决定后再报送高等教育部批准。总理再三强调“总的原则是求得合理安排,条件虽然变了,但是支援西北的方针是不能变的”。

周总理的讲话中肯、全面、客观,他提出把交通大学的问题交给交大师生自己决定,既是对交大师生的尊重,也是对交大师生在政治上的考验。广大师生从国家大局出发,经过反复商议,重新统一思想。1957年7月29日,交大党委通过“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统一领导”的迁校新方案,并正式呈报高教部。

为避免专业设置重复,8月4日高教部向国务院上报《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将上海造船学院和正在筹建的南洋工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将西北工学院的地质、采矿、纺织系和西北农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系以及西安动力学院的全部并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

9月5日,周恩来亲笔致函高教部部长杨秀峰,通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分设两地的新方案。9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批复》,正式批准交通大学迁校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

图3  1957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写给高教部部长杨秀峰的亲笔信,批准交通大学迁校调整方案_副本.jpg

1957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写给高教部部长杨秀峰的亲笔信,批准交通大学迁校调整方案

交大分设两地新方案确定后,基建、搬迁、合校、招生等工作继续紧张有序地展开。至1957年底,西安部分设有机械制造、动力机械制造、电力工程、电工器材制造、无线电、水利、工程力学、应用数理、纺织、采矿、地质11个系23个专业。教职工总数2585人,其中教师1083人;在校学生6881人,包括研究生17人。上海部分设有机械制造、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电力工程、电工器材制造、船舶制造、船舶动力、动力机械7个系19个专业。教职工总数为2300人,其中教师890人,学生5078人;包括交大留在上海的师生员工及合并到交大上海部分的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可以说,交通大学的主要力量迁到了西安,达到了周恩来总理希望的“尽最大的可能支援西北建设”。

1959年3月12日,中央公布一批重点学校的名单,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中的两所。6月2日,教育部给国务院专门报告,提出交大两部分在专业设置、师资设备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碍于距离遥远,行政上不便继续实行统一管理,拟将两部分独立成为两个学校。

图4  国务院关于1957年交大分设两地及1959年各自独立的文件.jpg

国务院关于1957年交大分设两地及1959年各自独立的文件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并先后任命谢邦治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图5  上海交通大学_副本.jpg

上海交通大学

图6  西安交通大学.jpg

西安交通大学

来源:盛懿、孙萍、欧七斤:《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萍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