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国务院决定交大内迁西安

交大党史故事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我国原有工业的地区分布很不合理,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确定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内地,要求合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积极支援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等地区新的工业基地建设。

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955年,全国188所高等学校中,51%位于沿海城市。尤其是,高等工业学校有62%位于沿海一带。因此,“一五”计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相配合,学校的设置分布应避免过分集中,工科高等学校应逐步地和工业基地相结合。

图1  1955年制定通过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jpg

1955年制定通过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国防形势严峻。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遭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威胁封锁。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虽已停战,但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未变。台湾国民党当局一直声称“反攻大陆”,对东南沿海地区及岛屿进行骚扰破坏。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第七舰队盘踞于台湾海峡。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战云密布,当时中央作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的形势估计。为准备应对突发事变,上海等沿海城市实施紧缩政策,并组织部分工厂学校内迁。

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方针,向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上报《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报告涉及交通大学的内容有: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交通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成立电讯工程学院;原计划成立的造船学院仍设在上海,暂借用交通大学的校舍进行招生教学。这是高教部党组报国务院决定交大西迁最早见于文字的一份报告。

图2  关于交大西迁的第一份中央文件-1.PNG

关于交大西迁的第一份中央文件

次日,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将该报告批呈陈毅副总理,其后几天送陈云副总理批示同意,报经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圈阅后退总理办公室,送周恩来总理审阅批准。这样,交通大学内迁决定就在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决定下来。

1955年4月初,高教部部务会议文件《1955年到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于1955年在西安开始基本建设,自1956年起分批内迁,最大发展规模为12000人。” 

1955年4月7日晚,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彭康接到高教部关于交大迁校西安的电话通知。学校立即启动准备工作,4月9日彭康在校党委会议和校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了首次传达,并部署相关工作。4月中旬,总务长任梦林等人赴北京,听取高教部关于交大迁校和建校的具体指示。5月6日,彭康和朱物华、程孝刚、周志宏、钟兆琳、朱麟五等老教授一同在西安勘察、选定新校址。新校址位于西安和平门外东南近郊的皇甫庄,占地84公顷,与著名的唐代兴庆宫和龙池遗址仅一路之隔。

图3  1955年5月麦黄时节,彭康等在西安踏勘新校址(左起朱物华、朱麟五、任梦林、彭康、周志宏、钟兆琳、王则茂).jpg

1955年5月麦黄时节,彭康等在西安踏勘新校址(左起朱物华、朱麟五、任梦林、彭康、周志宏、钟兆琳、王则茂)

西安新校址选定后,基建工作随之紧锣密鼓地启动。8月20日,学校在西安成立办事处,着手征地和各种筹备工作。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仅3个月就完成征地任务。随后,华东建设工程设计院专门组成设计组,从上海前往西安进行现场设计。10月26日,西安新校址破土动工。西安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组织1000多名(最多时达2000多名)建筑工人开赴工地,夜以继日,争分夺秒,进行雨季和冬季施工,不论是刮风、下雨、下雪,甚至是除夕之夜,都没有停止过。至1956年暑假,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包括中心大楼、行政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同时进行了配套绿化工作。

图4  建设当中的西安新校园_副本.jpg

建设当中的西安新校园

另一边,迁校西安的消息传遍至交大校园后,全校为搬迁工作而沸腾、忙碌着。5月25日,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关于迁校问题的决议》。9月24日,交通大学迁校委员会成立,副校长陈石英任主任委员,教务长陈大燮、总务长任梦林任副主任委员。党内成立由苏庄、邓旭初和任梦林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的搬迁工作。11月24日,经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交通大学迁校方案》向全校公布,就迁校的任务、工作进程、宣传、人事、总务、招生等各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广大师生员工在了解了西迁的重大意义后,纷纷表示要顾全大局,克服一切困难完成迁校任务。

图5  1956年1月,学校组织了33人组成的“交通大学西北访问团”,参观西安新校舍、新环境,考察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jpg

1956年1月,学校组织了33人组成的“交通大学西北访问团”,参观西安新校舍、新环境,考察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暑期成功实现了第一批搬迁工作。6月2日,以总务后勤部门为主的先遣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一行50余人抵达西安。7月20日,副教务长张鸿教授带领首批教职工和家属迁往西安。8月10日在副校长苏庄率领下,400名教职工及家属、600名学生组成的西迁“大部队”乘专列,从徐家汇火车站开往西安。图书、设备、物资等络绎不绝地运往西安。

图6  设备装箱,准备运往西安.jpg

设备装箱,准备运往西安

图7  1956年7月20日,首批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征途。图为当时在徐家汇火车站热烈欢送的情景_副本.jpg

1956年7月20日,首批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征途。图为当时在徐家汇火车站热烈欢送的情景

图8  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特制“乘车证”.jpg

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特制“乘车证”

9月初,2133名1956届本科新生直接到西安新校址报到。9月10日,交通大学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开学典礼,陕西省、西安市领导和兄弟院校、有关单位代表及上海特别派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1956年秋,交通大学在西安有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共3906人;教职工815人,其中教师243人;家属约1200人。一所崭新的交大校园在古城西安出现了。

图9  1956年9月10日,交大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开学典礼_副本.jpg

1956年9月10日,交大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开学典礼

交大迁校西安的同时,上海造船学院于1956年7月1日在交大徐家汇校址挂牌成立,交大造船工程系调入上海造船学院。8月,交大电讯工程系迁往成都,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来源:盛懿、孙萍、欧七斤:《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萍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