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第一个交大党总支的成立

交大党史故事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调集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空前规模的全面内战。为了稳定后方,国民党当局实施法西斯手段,加紧镇压其统治区内的爱国民主运动。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上海学委根据党的指示,把工作重点放在各个学校内部建设方面,主要是团结群众,积蓄力量,调整组织,加强对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教育。

交大党支部认为,在反“甄审”斗争中涌现了一批积极分子,应挑选其中政治觉悟高、品德好、功课好,能联系群众的学生,确定为发展对象,进行重点联系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因此,交大党支部根据上海学委的指示,结合实际斗争,坚持积极、慎重的发展方针,抓紧党的组织发展工作。

胡国定,1923年出生于一个富裕而又革命的家庭。他走上革命道路不是由于个人的贫困,而是由于他对真理的追求。他的父亲胡詠骐是上海宁绍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曾任上海保险同业公会主席,为人正直,热心公益,在党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胡詠骐临终前留下遗嘱,嘱妻儿“每年全数收入除简朴生活所必需之外,应用于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之事业”,并将其全部财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胡国定深受其父影响,自幼要求做事彻底,他很欣赏一句英文:“All or nothing”(占有一切或一无所有)。他不盲从,凡事要得到证明才相信,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向往革命,阅读了《西行漫记》等家中珍藏的进步书籍,并认为参加革命就是要去解放区。但共产党人沙文汉告诉他:“参加革命有多种方式,不是非得去解放区。你就念你的书,把书念好,影响你周围的人,到时候革命会来找你。”1943年他考进交大物理系,结识了周寿昌等进步同学,介绍他们看邹韬奋《萍踪寄语》等进步书刊,告诉他们中国有共产党、有解放区,那里有光明。在反“甄审”斗争中,胡国定非常积极,他的家也一度成为同学们活动的据点。

图1  2003年7月26日,胡国定接受母校校史人员采访,展示其父胡詠骐1940年手书的遗嘱-1.jpg

图1  2003年7月26日,胡国定接受母校校史人员采访,展示其父胡詠骐1940年手书的遗嘱-2.jpg

2003年7月26日,胡国定接受母校校史人员采访,展示其父胡詠骐1940年手书的遗嘱

周寿昌,1923年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小职员家庭,9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1938年逃难到上海,母子二人挤在一间小阁楼里,生活十分困苦。1943年秋,周寿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交大化学系。他学习刻苦,对微积分和物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文笔好,成绩名列前茅,开记者招待会时能用流利的英语答记者问,被老师称赞道:“从未见过这样优秀的学生!”除用功读书外,他广泛阅读原子、宇宙、相对论等科学理论书籍,阅读康德等人的哲学著作,试图解决宇宙观、人生观等根本问题。1945年秋,他结识了胡国定,两人成为好朋友。他们从数学、物理谈到人生观,谈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他们把理学院中的进步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和介绍解放区情况的进步书刊。这对周寿昌启发很大,他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反“甄审”斗争时,周寿昌是化学系三年级的班长,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带领同学们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他作为学生代表,多次与李熙谋、朱家骅、陈立夫等进行谈判,临危不惧,不卑不亢,斗争有理、有利、有节,表现了卓越的胆识和才干,深受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成为众望所归的学生领袖。

03.jpg

大学时代的周寿昌

交大党支部全面地分析了周寿昌和胡国定的情况后认为,周寿昌是很优秀的学生领袖,但由于环境的限制,他对共产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需要一个培养教育的过程。胡国定在父辈的教育熏陶下,对党对革命事业有较全面的认识,有政治头脑,善于分析问题,学习成绩优秀,在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威信。他和周寿昌的关系很好,周对他很信任。为了加强党对学生自治会的领导,应该发展周寿昌、胡国定两人入党。在发展步骤上,党组织决定先发展胡国定,再通过他去培养发展周寿昌及其他学生自治会骨干;由支部委员吴增亮和俞宗瑞共同去做胡国定的工作,必要时可以暴露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吴增亮、俞宗瑞多次与胡国定促膝谈心,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问题上提高他的认识,从自己参加党的切身体会说明参加党组织的必要性,从而坚定了他入党的决心。胡国定入党后,又发展了周寿昌、孙增闳等学生自治会骨干分子入党。

从南京中央大学转入交通大学的学生中,原来就有中共地下党员。经过1943年“清毒”运动和1945年反“甄审”斗争的考验,党组织又将一些积极分子陆续发展入党。江泽民就是1946年4月在交大电机系就读时,经地下党员王嘉猷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1946年11月,他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掩护原南京“清毒”运动学生领袖、中共地下党员厉恩虞(陈震东)在上海隐蔽下来。当时,他自己在上海没有家,经济条件也很差,要完成这一任务确有困难。但他做好了姨妈的工作,把厉恩虞安排在上海海宁路590弄的姨妈家住下,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北四川路青年会职工业余夜校兼课,以增加收入,接济厉恩虞的生活,直到1948年11月组织上安排厉恩虞离开上海撤退到苏北解放区。

02.jpg

大学时代的江泽民

图4  1998年,江泽民在《新华日报》发表《忆厉恩虞同志》一文,表达了对革命战友厉恩虞同志的怀念和敬意.JPG

1998年,江泽民在《新华日报》发表《忆厉恩虞同志》一文,表达了对革命战友厉恩虞同志的怀念和敬意

交大党组织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时,“临大”交大分部的学生党员数发展到50多人,较抗战胜利时增加了一倍。1946年9月,随着反“甄审”斗争的胜利,“临大”撤消,“临大”中的雷士德工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大同大学部分学生也合并到交大。与此同时,党组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中共上海学委决定撤消“临大”区委,“临大”中的交大支部全体党员和雷士德工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的15名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入交大,合并组建交大党总支,委员是吴增亮、沈讴、俞宗瑞、朱爱菊(杨波)、叶公毅,由吴增亮任书记、沈讴任副书记,由中共上海学委领导。交大党总支下设4个分支部和1个学生自治会党组。1947年2月间,上海学委决定建立国立大学区委。交大总支归国立大学区委领导,吴增亮任区委委员,仍然领导交大党的工作。

01.jpg

交大第一任党总支书记吴增亮、副书记沈讴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垒:战斗在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1925-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西同
孙萍(编辑)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