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人民无伪 学生无伪

交大党史故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胜利的这一天。交通大学举校同庆,师生为之欢腾。然而,9月26日,国民党的教育善后会议通过《收复区中等以上学校甄审办法》,称原沦陷区的公立专科以上学校为“伪学校”,一律关闭;在校学生为“伪学生”,必须进行“甄审”。上海被列入“伪学校”的共有6所:交通大学(沪校部分)、上海医学院、德国医学院、雷士德工学院、上海商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伪学生”达4000多人。原沦陷区学生犹如被兜头盖脸浇了一盆冷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日子里,会被宣布为“伪学生”,要面临失学的危险。

9月,上海高校纷纷开学,交通大学却被关闭。此时,交大沪校校址之一在中华学艺社内,大约有学生800余人。他们大多数家境贫寒,学习勤奋,在日伪统治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业,他们是爱国的,是反对日伪统治的。当时交大沪校的党组织有一个党支部,有党员25人,党的力量虽不大,但在群众中已建立了初步基础,一些党员在系会、学会、级会中有相当的影响。

图1 抗战时期交通大学临时校址中华学艺社的大门,现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摄于2004年).JPG

抗战时期交通大学临时校址中华学艺社的大门,现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摄于2004年)

中共上海学委提出了“人民无伪、学生无伪”的口号,为反“甄审”斗争指明了方向。六所学校中,党在交大的力量最强,上海学生的反“甄审”斗争首先在交大爆发。根据当时形势,交大党支部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

一是由各班级推选代表,成立全校的学生自治会。学习成绩出众,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的周寿昌在党支部支持下,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学生自治会的成立,就把学生组织起来,学生自治会就成为公开合法的组织,在反“甄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 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周寿昌.jpg

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周寿昌

二是为团结全校学生,特别是刚考取交大沪校的新生,专门组织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

三是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甄审”做坚决的斗争。这一斗争经历了从“陈情”“说理”到走向社会,诉诸人民的过程。一开始,多数学生对国民党反人民的本质还认识不清,主张呈文当局诉说苦衷。党支部根据群众的觉悟和要求,首先向国民党政府呈文请愿,从9月到10月,给政府的呈文接二连三送上去,但都石沉大海。学生们失望了,愤怒了! 

呈文无效就当面请愿。11月4日,周寿昌和学生代表前往三青团上海分团部,向来沪的教育部长朱家骅请愿。朱家骅训话说“在伪立学校读书就是承认伪政府,因而必须加以惩办”。学生表示:“只有卖国的伪政府、伪军,而人民无伪,学生无伪,政府一日不收回此令,请愿也一日不终止!”11月6日,六校学生千余人向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交大接收大员李熙谋请愿,李表示:“我很了解你们的好学精神,但是教育部法令不能更改。”学生当场决定举行游行,向社会控诉。他们高举“因荒废学业而请愿”的横幅,默默无声地走在大街上。队伍中还有一辆三轮车,车上堆满了理、工、医、商等类书籍,上面贴着“教育部封”的大封条。这无声的抗议,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同情。11月10日,学生们再次向朱家骅请愿,朱托病不见,更激起广大学生的愤怒。在那段激荡的日子里,中华学艺社旁的空地上,几乎每天都挤满了学生,他们关切地倾听着代表们讲述与政府谈判的情况。

图3 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jpg

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

随着斗争的深入和群众觉悟的提高,党组织指出自己的权利不能依靠向反动官僚乞求来取得,必须走向社会,诉诸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支持来获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六校成立学生联合会,交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周寿昌为负责人,一场更大声势的学生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11月11日,学生再次走向街头,高呼“人民无伪”、“学生无伪”、“我们要读书”的口号。这天正好是星期日,街上行人特别多,学生一路散发《告市民书》,市民惊呼“交大的学生上街游行了!”在上海市民的心目中,交大的学生都是勤奋好学的好学生,说他们是“伪学生”“伪”在哪里?不去审汉奸,却来“审”无辜的学生,他们上街请愿是理所当然的!广大市民的同情和支持,鼓舞了学生的斗志。

游行过后,学生联合会组织了社会各界人士和新闻记者参加的招待会,学生代表反对“甄审”、要求读书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的广泛同情。此后,学生的游行、请愿、记者招待会还进行过多次,这些斗争唤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支持,上海《文汇报》、《大公报》、《申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支持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义斗争。就连国民党办的《正言报》也发表社评,为荒废学业的学生呼吁,英文版《字林西报》、《大陆报》也发表了同情学生的言论。

与此同时,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学生的反“甄审”斗争也先后开展起来。国民党迫于压力,成立临时大学补习班,“伪学生”转为“国立临时大学补习班”学生。交大沪校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交大分部,沪渝两地学生一起上课,这是艰苦斗争得来的初步胜利。为加强党对学生斗争的领导,中共临时大学区委成立,“临大”四分部党组织包括交大支部、雷士德工学院支部和南京中央大学转来的部分党员。

反“甄审”斗争之初,国民党当局为分散南京的学生力量,以师资不足为由,把南京中央大学理工学院的三、四年级学生分配到上海“临大”。1945年11月,王嘉猷、江泽民、童宗海等100多位学生从南京到上海“临大”学习。他们一到交大,就和交大学生一起积极投入上海的反“甄审”斗争。为支援南京反“甄审”,地下党员王嘉猷还带领原南京中央大学部分学生乘火车赴南京,营救反“甄审”斗争中被捕的8位学生,并取得胜利。

图4 大学时代的江泽民_副本.jpg

大学时代的江泽民

1946年6月,“临大”补习期满,按规定 “三民主义”及军训等补考及格才能进入国立大学。根据党的指示,交大学生自治会准备好“标准答案”发给同学,结果,全员“考试”合格,“临大”补习班四分部学生全部正式转入国立交通大学,取得国立大学的学籍。反“甄审”斗争胜利结束。临时大学撤销,中共临大区委随之撤销,临大四分部各支部合并,建立交大党总支,由上海学委领导,吴增亮任交大党总支书记、沈讴任副书记。

20210507_065638_176.jpg

1946年9月,中共上海国立大学区委以交通大学、雷士德工学院、中央大学工学院的党员为基础,组建交通大学党总支,由吴增亮任总支书记、沈讴任副书记。

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反“甄审”斗争历时10个月。这场斗争的胜利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胜利不是靠国民党政府的“恩赐”,而是靠党领导下的学生斗争,靠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场斗争使一些只知埋头读书的学生从迷惘中醒悟过来,消除了对国民党当局的幻想,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从而积极地投入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反“甄审”斗争中涌现了一批新的积极分子,壮大了党的队伍,交大党员人数达50余人,较抗战胜利时增加了一倍。学生自治会中也建立了由胡国定、周寿昌、丁仰炎、孙增闳等人组成的党团(党组),从而加强了党对学生自治会的领导,学生自治会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垒:战斗在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1925-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西同
漆姚敏(编辑)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